自由- 中文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中文版网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由(和製漢語:自由,英語:Freedom,Liberty)是一個哲學中的概念,意即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主的意志而行动。
學術上存在對自由的概念有不同見解,在对个人与社会 ...
自由
哲学概念
语言
监视
编辑
關於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請見「自由主义」。
自由(和製漢語:自由,英語:Freedom,Liberty)是一個哲學中的概念,意即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主的意志而行动。
學術上存在對自由的概念有不同見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關係认识上有所不同。
自由包括各国宪法规定的言论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當然還有諸多的自由,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法律概念上則以憲法來保障人的自由權,並同時賦予其國民守護享有各該憲法保障之各種自由權利之義務。
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体现为一种精神: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但是會守護那有選擇之自由的精神。
[來源請求]
目录
1定义
2词源
3參見
4参考文献
4.1引用
4.2来源
定义编辑
自由(英語:Freedom,Liberty)有多种含义:
意指由憲法或基本法所保障的一種權利或自由權,包括政府在內任何人都不可以起訴或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拘捕扣留任何人。
(人身自由)[1]
把個人或集體從某些(非)政府的私權力中解放,如奴隸主、父母、伴侶、軍閥、地主、资本家、官僚資本家等。
盡可能地以法律保障與賦以相對應之義務,讓最大多數人擁有說出屬於他們的言論之自由。
(言論自由)
自律(英語:autonomous)意义下的自由。
康德在此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
是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自主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
在不妨碍他人同等自由的前提下,个人运用自身和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从事一切活动的权利(正義論)。
不干涉別人的私人生活,只要不危害旁人就不應當禁制,如個人的私有財產、私隱、性取向、信仰、政治主張、嗜好,以及對他人有利的公共及國有財産、價值觀。
但對於怎樣界定有嚴重的分歧,這也是道德放縱和自律的定義標準問題。
將被外國所侵略的殖民地或領土,恢復獨立或歸還原有國家的。
不具有性別意識、思想,認為性別是對自己的人身自由的一種限制。
反对政府和法律,主张无限私权、为所欲为,认为文明和制度是对人的限制,甚至可以在能力范围内任意互相侵害。
法国19世纪画家德拉克罗瓦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而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为:
“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
——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第4条(节选),1789年
絕對的自由在理論上可能存在,但由於社會是由人與人所組成,自由不僅是個人的議題,而是社會中各個主體之間彼此互相界定的程度,因此湯瑪斯·傑弗遜認為个人的自由受制于他人的同等的自由。
進而有義務論者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自由與責任相關,有相關之自由即應負相關之責任。
自由的边界是人权,自由止于人权。
自由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自由也是一种社会概念。
自由是社会人的权利。
与自由相对的,是奴役。
孫中山多次在演講中引述彌爾的話指出,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圍,才是真自由。
如果侵犯他人的範圍,便是不自由[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3]。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向往并需要确保一个由必要的人类自由构成的世界:第一,言论与表达的自由——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二,一切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他们神祇的自由——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以世界性的角度来说,可使每一个国家的所有居民享受在和平时期健康生活的经济基础——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四,免于恐惧的自由——以世界性的角度来说,全球的兵力削减以至于任何国家都没有对其邻邦进行武力入侵的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利坚合众国国情咨文,1941年1月6日简略来说,这四大自由便是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于恐懼和匱乏」(《世界人權宣言》)。
20世纪下半叶,以賽亞·伯林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
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
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
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以賽亞·伯林認為:「民主就是:認為促進社會公義和個人自由,未必意味着有效管治不再存在;權力和秩序並不等於要受到經濟或政治教條的束縛;而個人自由——社會一個鬆散的特質——與不可或缺的最少量組織和權力是可以調和的。
」
词源编辑
参见: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汉语中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一词是从日本引入的,日本在翻译外国文献时首次使用「自由」一词来对应「Liberty」。
在翻译的争议问题上,严复先後用過「自由」、「自繇」(繇、由二字相通)、「群己」等譯名。
然而最终流传下来爲民众所接受的,还是「自由」一词。
邦雅曼·貢斯當於1819年在《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稱:「古代人的目的是在同一個祖國的公民之間分享社會權力,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由。
現代人的目的是享受私人歡愉中的自由;他們把自由稱為由公共機構為這些歡愉所作的保證。
」[4]:7。
參見编辑
维基语录上的自由语录
人权
自由主义
政治自由
公民自由
人身自由
出入境自由
集會自由
結社自由
言論自由
生存自由
自由意志
思想自由
宗教自由
学术自由
自由软件
新闻自由
无国界记者
信息自由
连接自由
婚姻自由
戀愛結婚
自由戀愛主義
自由貿易
自由经济
经济自由度指数
自由市
無性別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自由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16.,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傅啟學.中山思想體系,第171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ISBN 9570516518.
^FDR's"FourFreedoms"Speech:FreedombytheFireside|EDSITEment.edsitement.neh.gov.[2017-08-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1)(英语).
^伯納德·克里克(英语:BernardCrick)著,史獻芝譯.《民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
来源编辑
林毓生:〈哈耶克論自由的創造力〉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6-05
林毓生:〈哈耶克與博蘭尼在法治觀念上論自由的洞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https://www.tw.studiodahu.com/w/index.php?title=自由&oldid=72699999”
延伸文章資訊
- 1自由- 中文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中文版网站】
自由(和製漢語:自由,英語:Freedom,Liberty)是一個哲學中的概念,意即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主的意志而行动。 學術上存在對自由的概念有不同見解,在对个人与社会 ...
- 2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 Wikiwand
^ 「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有爭議。古漢語亦常用「自由」,指不受拘束的狀態;而作為譯語的自由更強調行動權、發言權等人權 ...
- 3和製漢語- 维基词典,自由的多语言词典
簡體 (和制汉语), 和制 · 汉语 · 維基百科有一篇相關的條目:; 和製漢語 ... 和製漢語. (語言學) 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用的新詞。 參見编辑 · 和製英語/和制英语 (hézhì ...
- 4「語言癌」也是外來語:中文裡的「和製漢語」 - 關鍵評論網
「語言癌」也是外來語:中文裡的「和製漢語」 ... 輪椅族的東京街道觀察:日本人將「障礙」視為「不自由」,我有種說不出的感動. www.thenewslens.com.
- 5Subject:華製新漢語及中文固有語- 維基學院
本課題是圍繞著“華製新漢語VS和製漢語”這一中心,展開的對於近現代漢語詞彙的研究,涉及語源、語義、構詞、翻譯等多個層面,並由此深入到漢語發展史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