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氏兄弟的文學生涯始於翻譯,也終於翻譯,他們是五四時期典型的翻譯與創作雙棲的作家,並且這兩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

對他們而言,翻譯與創作之間有極為密切的關聯。

隨時查.隨時看,你的隨身圖書館已上線! 立即使用 DOI 是數位物件識別碼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簡稱, 為物件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可用於永久連結並引用目標物件。

使用DOI作為永久連結 每個DOI號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為永久網址。

如以DOI號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獻為例,此文獻的永久連結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後不論出版單位如何更動此文獻位置,永久連結所指向的位置皆會即時更新,不再錯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獻 有DOI的文獻在引用時皆應同時引用DOI。

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規範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連結。

DOI可強化引用精確性、增強學術圈連結,並給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經驗,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五千萬個物件申請DOI。

如想對DOI的使用與概念有進一步了解,請參考 華藝DOI註冊中心 ( doi.airiti.com ) 。

來源資料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 博士班/2007年 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 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 高僧傳神僧研究 製作隱士:六朝隱逸史傳之歷史敘事研究 中晚唐綺豔詩中的「豔色」與「抒情」 邊境:台灣男同志通俗小說研究(1990-2007) 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 由《文鏡秘府論》的聲律論探究日本漢詩的聲律發展 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 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台灣六○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書目管理工具 書目匯出 加入收藏 加入購物車 E-mail給朋友 列印書目 相關連結 問題回報 購買單篇 全文下載 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 LuXunandZhouZuo-Ren'sLiteraryTranslationintheMayFourthMovement 彭明偉 ,博士  指導教授:施淑;呂正惠   繁體中文 DOI: 10.6843/NTHU.2007.00341 魯迅;周作人;翻譯文學;人的文學;域外小說集;吶喊 分享到 摘要 │ 參考文獻 (422) │ 被引用次數 (15) │ 文章國際計量 摘要 〈TOP〉 周氏兄弟的文學生涯始於翻譯,也終於翻譯,他們是五四時期典型的翻譯與創作雙棲的作家,並且這兩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

對他們而言,翻譯與創作之間有極為密切的關聯。

在本論文,我從「翻譯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周氏兄弟在五四時期的文學思想和活動,以及他們對現代文學史的貢獻。

在新文學運動興起之際,翻譯文學活動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不可以和我們現在同日而語。

對當時的文壇而言,翻譯文學是引進外國文學、刺激本土文學思潮與文學創作革新的必要手段,翻譯文學有效促進了中國文學從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的全盤改造;對周氏兄弟個人而言,翻譯文學是與文學創作和批評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翻譯文學既是一種表現個性的形式,也是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

在論文中,我主要處理以下幾個重點:一、以十九世紀末歐洲思潮東漸為背景,透過翻譯作品這個非透明的文化中介,釐清周氏兄弟所接受的西方思想淵源。

二、考察周氏兄弟從晚清至五四時期對於翻譯文學作品的選擇和翻譯策略,並將翻譯作品當作獨立的文本,進一步就其思想主題和審美特質加以分析。

三、藉由周氏兄弟的個案,具體探討五四新文學之興起和翻譯文學之間的密切關聯,尤其側重在周氏兄弟透過《新青年》及《小說月報》和當時文壇的交流關係。

四、在以上的研究基礎上,進而對於周氏兄弟的作品與思想以及中國現代文學史提出一些新的詮釋。

參考文獻 ( 422 ) 〈TOP〉 《東方雜誌》(1920-1923)部分連結: 吳曉東,《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2001年4月2刷)連結: 陳國恩,《浪漫主義語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2001年4月2刷)連結: 周作人,止庵校訂,《周作人自編文集》(全37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2003年6月2刷)連結: 〔日〕清少納言著,《枕草子》連結: 被引用次數 (15) 〈TOP〉 楊傑銘(2009)。

魯迅思想在台傳播與辯證(1923∼1949)──一個精神史的側面。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2009。

1-228。

  沈信宏(2013)。

東亞流動中臺灣文化人的文化身分與位置──以洪炎秋為例。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3。

1-418。

  陳俊益(2012)。

跨海的古典、生根的人文:梁實秋文學與文藝思想在台傳播及影響。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2。

1-377。

  蔡鈺淩(2006)。

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2006。

1-175。

  張乃心(2006)。

方方小說研究。

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學位論文。

2006。

1-162。

文章國際計量 〈TOP〉 E-mail : 文章公開取用時,將寄通知信至您填寫的信箱地址 E-mail : 購物車中已有多篇文章,請問是否要先清除,或一併加入購物車中購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