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 考前命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結構緊張論(structural strain theories):強調社會運動,是由於某種形式的結構性不平等,造成了個人心理上的不平或怨氣,使個人較可能參加社會運動來發洩或轉移這種 ...
考前命題
Home
『社會學』
2-1社會學3220-01 2-2社會學3220-02 2-3社會學3220-03
十五、試述正當的權威類型有那些?並舉例說明之。
【擬答】:
根據社會學家韋伯(Weber)的分類,正當的權威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傳統性權威(Traditionalauthority):這在歷史上是最普遍的型態,指涉由於世代相傳習以為常所接受的權威類型。
例如嫡系相傳的王位,其正當性的來源是傳統的信仰。
而王權的正當性來源是由於其祖先創立了該王朝,因此人們相信血緣的繼承是統治的基礎。
傳統中國相信皇帝是天子,代理上天統治子民,就是一個例子。
(二)卡里斯瑪權威(charismaticauthority):指涉由於特殊的天分和非常的能力和魅力,使得人們相信領導者的天縱權威。
卡里斯瑪的權威沒有客觀的標準,端賴跟隨者的信奉與否而定。
例如耶穌、印度的甘地、美國的馬丁路德,金恩等。
一般而言,這類的權威類型由於奠基於個人的魅力,因此它無法傳承,也因此這樣的權威類型必然面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而造成不穩定或逐漸理性化。
(三)法定/理性的權威(legal/rationalauthority):這樣的權威類型之正當性基礎在於人們相信合理的法律和規則,而權力的使用也是基於客觀位置所賦予的權限,因此權力的範圍不會因人而異或可以傳承給子孫後代。
在大部份當代的民主政體中,總統是經由民選而來,其地位和權限是由憲法規定,有一定的限制,超過了這個範圍即屬違法。
例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因為使用中央情報局的勢力,竊聽總統競選對手的競選情報,而爆發了水門案事件,最近因而下台就是著名的例子。
十六、社會運動的理論有那些,並請舉例說明之?
【擬答】:
(一)相對剝奪論(「結構緊張論」):
1.相對剝奪感(relativedeprivation):個人預期得到的,和實際得到的價值滿足之間的差距的感受。
2.結構緊張論(structuralstraintheories):強調社會運動,是由於某種形式的結構性不平等,造成了個人心理上的不平或怨氣,使個人較可能參加社會運動來發洩或轉移這種心理上的不安或焦慮。
以上兩個問題的共同點,在於他們採取「多元論」的假設。
如果一個社會中權力是多元而分散,則相對剝奪論的解釋可能是正確的。
但是在許多社會中,菁英論(elitemodel)對於權力分配的假設與觀點,可能是比較接近真實狀況。
菁英論認為,社會中合法的變遷工具,通常是掌握在少數菁英手中,一般的民眾除了動機(不滿)以外,還需要資源才能組織起來對抗菁英。
如果接受菁英論的假設,則對社會運動的解將會完全不同。
(1)多元論(pluralistmodel):政治權力是多元的分散在不同團體,而非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沒有任何人或少數的團體,可以在所有的政治議題隨心所欲,都必須和他人妥協或合作。
(2)菁英論(elitemodel):政治權力通常是集中在少數的菁英手中,一般的民眾根本沒有管道可以制衡菁英的權力。
(二)資源動員論:
1.外來資源或外力的挹注,是促使弱勢團體能夠發起社會運動挑戰的最重要因素。
相反的,他們不認為運動支持者「心理不滿」是運動發生決定性因素,因為它們隨時都存在。
麥卡錫與查德甚至認為,如果資源充裕,運動的領導菁英可以操縱、強化、或創造運動所需要的不滿或怨氣。
2.資源動員論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視野。
它提醒我們注意社會運動行為的「成本面」,而不只是「動機面」;也為社會運動的現象賦予了理性行為的色彩。
但是,它也受到一些批評。
第一,它太忽視心理因素(包括「心理不滿」)的角色。
「社會中隨時都有足夠不滿可以發起社會運動」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社會中的確存在了許多分配不平等的客觀狀況,但是這不一定等於弱勢者的主觀不滿。
3.資源動員論太忽視一般民眾的重要性。
雖然我們可以接受菁英權力集中在少數人的假設,但是,這並不表示一般民眾完全不能影響政治體系,而必須全依靠菁英的善或幫助發起運動。
4.資源動員論太高估了菁英贊助社會運動的善意,也忽略了依賴外來資源,對於社會運動的不良影響。
菁英贊助可能使社會運動產生資源依賴,而不得不屈從於菁英,被迫改奱運動的目標或手段。
(三)政治過程論:
1.政治過程論強調,社會運動是一種政治、而非心理現象;社會運動由出現到消失,是一個連續過程,而不是一連串發展階段,因此要解釋社會運動,要能夠解釋其全部的過程,不能只解釋其中某一階段。
2.政治過程論決定社會運動崛起的因素有三類:
(1)受壓迫人口的組織準備性。
(2)受壓迫人口對於挑戰成功可能性的集體評估。
(3)外在政治環境中的政治結盟情形。
(四)新社會運動論:
新社會運動論者認為,新的社會衝突發生場域,大約可以分為幾類:
1.抗拒國家及資本主義市場力量入侵日常生活世界中,將一般人日常生活殖民化、或將文化同質化的壓力。
2.在都市的情境中,組成都市草根運動,挑戰國家或其他政治力量,要求維持社區自主力量、及保護地方文化認同,以重新組織都市生活。
抗拒後工業、資訊社會中新類型的社會控制,對於文化符碼上個人認同表達的壓抑。
資本主義主導的後工業社會中,民間社會對於國家與市場的力量所營造出來的主導價值所進行的文化性反抗,正是這些西歐新社會運動的主旨。
(五)社會建構論:
1.在1990年代,由於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世界各國社會運動的互相聯繫與學習,新社會運動的運動形式也漸漸在西歐以外的國家發生。
在美國與西歐社會運動研究者交流的影響下,理論解釋也出現一些新的看法。
針對強調新的意識型態價值、或是邊緣性認同的新社會運動,社會建構論者特別重視「集體認同」,及發現集體利益的社會建構過程。
2.社會運動中的集體認同或是集體怨恨的形成,無法由客觀的結構位置直接推論出來或自然產生,而是在運動的過程中,逐漸被形塑、建構出來。
2-3社會學3220-03
延伸文章資訊
- 1墨頓「結構緊張論」(structural stress theory)或「迷亂論」
墨頓「結構緊張論」(structural stress theory)或「迷亂論」線上主題.
- 2緊張理論
緊張理論(英語:Strain Theory),又稱文化失範理論(Anomie Theory), ... 個人因社會文化結構並無提達成成功目標的合法手段而感到緊張,轉而採取社會較不能認同的 ...
- 3105 年法務部調查局調查人員考試試題 - 公職王
結構緊張論概念:為美國社會學者墨頓提出,又稱壓力理論、違常理論,是一種對偏差. 行為解釋採取結構面分析的論點,屬社會結構論中的偏差行為結構觀,主張偏差行為源.
- 4社會緊張理論 - MBA智库百科
社會緊張理論,又稱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文化失範理論(Anomie Theory)、結構緊張理論社會緊張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羅伯特·金·莫 ...
- 5以緊張理論探討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
Agnew 一般化緊張理論修正傳統緊張理論的缺失,彌補傳統緊張理論(社. 會結構觀點)缺失成為近年犯罪學的顯學,不僅是因為其理論建構在社會心理模. 式上,同時兼顧個人及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