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叠纪(英語:Triassic,符号T)是2.51亿至2.0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

三叠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三叠纪251.902–201.3百万年前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晚三叠世:2.2亿年前的地球 全時期平均大氣O2含量 约16Vol %[1](为現代的80%) 全時期平均大氣CO2含量 约1750ppm[2](为前工業時期6倍)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约17℃[3](高於現代3℃) 三叠纪主要分界查论编-250 —–-245 —–-240 —–-235 —–-230 —–-225 —–-220 —–-215 —–-210 —–-205 —–-200 — 中生代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早中晚三叠世印度期奥伦尼克期安尼期拉丁期卡尼期诺利期瑞替期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植被完全恢复[4]←兰格利亚火山爆发事件←卡尼期洪積事件←石珊瑚目出现[5]←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三叠纪时间表直轴:百万年前 三叠纪(英語:Triassic,符号T)是2.51亿至2.0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

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

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

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

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

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的影響,原本的單支生物群开始輻射演化。

目录 1三叠纪分期 2生物 2.1海洋 2.2陆地 3气候 4地理 5末期灭绝事件 6参考文献 三叠纪分期[编辑] 三叠纪一般被分成早、中、晚三个世。

国际地层委员会2018年8月版国际地层年代表将三叠纪划分如下[6]: 三叠纪(Triassic) 晚三叠世(LateTriassic) 瑞替期 距今约208.5百万年至距今201.3±0.2百万年 诺利期(NorianAge) 距今约227百万年至距今约208.5百万年 卡尼期(CarnianAge) 距今约237百万年至距今约227百万年 中三叠世(MiddleTriassic) 拉丁期(LadinianAge) 距今约242百万年至距今约237百万年 安尼期(AnisianAge) 距今247.2百万年至距今约242百万年 早三叠世(EarlyTriassic) 奥伦尼克期(OlenekianAge) 距今251.2百万年至距今247.2百万年 印度期(InduanAge) 距今251.902±0.024百万年至距今251.2百万年 生物[编辑] 三叠纪早期的海洋动物[7] 三叠纪生物可以被分为三类: 从二叠纪幸存遗留下来的生物。

在三叠纪兴盛,后来又因三叠纪末期灭绝事件而消失的生物。

在之后的侏罗纪和白垩纪位于支配地位的生物。

海洋[编辑] 在海洋中新的珊瑚(例如:石珊瑚目)种类诞生,它们组成比较小的珊瑚群。

头足纲中的鹦鹉螺亚纲唯一幸存的一支恢复起来,形成新的种类(例如:鹦鹉螺科)。

一开始的鱼类种类比较少,说明只有少数种类於不久前的那次灾难中幸存。

海生爬行动物出现并繁盛。

陆地[编辑] 在大陆上繁盛的植物有苏铁、水韭、针叶树和二叉羊齿。

在北半球,针叶树比较繁茂;在南半球,二叉羊齿是主要树木。

在三叠纪兴盛的陆地动物群包括[8][9]: 喙头龙目:一类双孔类爬行动物,具有矮胖结实的身体与特别的喙状嘴,具植食性。

植龙目:一类大型半水生掠食动物,具有长口鼻部与厚重鳞甲,在体型、外表、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现代鳄鱼类似。

坚蜥目:一类植食性伪鳄类演化支,身上有重骨板,体型由中到大,化石分布于三疊紀晚期地层。

劳氏鳄类:一类所知有限的伪鳄类集合群的非正式总称,是三叠纪时期的陆地顶级掠食者 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生物开始繁衍生息。

在三叠纪时期,主龙形下纲,尤其是主龙类逐渐取代了先前在二叠纪占主导地位的合弓纲。

伪鳄类的全盛期是晚三叠世,在这时代它们分为直立四肢的劳氏鳄科、植食性带有装甲的坚蜥目、大型狩猎动物波波龙科、小型敏捷的喙头鳄亚目、还有其他一些小类群。

鸟颈类主龙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龙演化支,在三叠纪时期分化为翼龙目和恐龙总目。

然而恐龙在三疊紀并没有占据陆地生态系统的优势,占据陆地生态系统的动物是非鸟颈类主龙和属于合弓纲的二齿兽类。

南十字龙以二齿兽类为食 腔骨龙和蓓天翼龙在晚三叠世生活的复原图 利索维斯兽属,三叠纪体型最大的陆栖动物之一,演化出了独特的四肢直立姿势,属于史達勒克獸科,生存於三疊紀瑞替期的波蘭 正体龙属是坚蜥目的一属,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北美洲 以鸭式布局滑翔的沙洛維龍屬 雷留图龙属是伪鳄类基群的一属,具植食性 犄龙属(英语:Shringasaurus)生存于三叠纪安尼期的印度 鸟跖类主龙的西里龍、伪鳄类主龙的波羅尼鱷,化石都發現於波蘭 气候[编辑] 三叠纪时的气候普遍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

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

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德國施塔特羅達附近的三疊紀砂岩 地理[编辑] 所有大陆都构成了一块巨大的大陆:盘古大陆。

在三叠纪期间,内陆水体的面积大大减少,除了海岸和河谷之外的大部分内陆地区具有沙漠景观。

盘古大陆从晚三叠世开始逐渐分裂[10]。

. 古地理复原 晚三叠世:2.2亿年前 末期灭绝事件[编辑] 主条目: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很惨重: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和蛇颈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消失。

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

在海洋中,22%的属,大约一半的种消失。

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残程度都一样。

在有些地方幾乎没有任何影响。

在其它一些地方的大多数合弓类动物都消失了。

许多早期的恐龙也均灭绝,而那些进步一些的恐龙却幸存下来。

许多主龙形下纲也都灭绝了。

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等。

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还不清楚。

在2.02至1.91亿年前(利用氩40/氩39定年法[11]推定),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导致了强烈的火山运动,这是地球大陆形成后最强烈的火山运动了。

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全球性的气候冷却或陨星。

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处陨石坑曾一度被认作是这次灭绝事件的起因,但后来的调查认为这个陨石坑是在2.14±0.01亿年前形成的,随后更精确的修正为2.0158±0.0028亿年(两者皆以锆石中铀衰变成铅的比例来定年),比三叠纪的结束早了1000±200万年,因此不太可能是这次灭绝事件的直接原因。

[12]甚至连灭绝的确切时间也不十分确定。

一些研究认为实际上当时有两次灭绝事件,其相隔时间是1200至1700万年。

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恐龙在此后的1.4亿年中成為了地球上最主要、种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陆地动物群。

参考文献[编辑] ^http://uahost.uantwerpen.be/funmorph/raoul/fylsyst/Berner2006.pdf ^Image:PhanerozoicCarbonDioxide.png ^Image:Allpalaeotemps.png ^McElwain,J.C.;Punyasena,S.W.Massextinctioneventsandtheplantfossilrecord.TrendsinEcology&Evolution.2007,22(10):548–557.PMID 17919771.doi:10.1016/j.tree.2007.09.003.  ^Payne,J.L.;Lehrmann,D.J.;Wei,J.;Orchard,M.J.;Schrag,D.P.;Knoll,A.H.LargePerturbationsoftheCarbonCycleDuringRecoveryfromtheEnd-PermianExtinction.Science.2004,305(5683):506–9.PMID 15273391.doi:10.1126/science.1097023.  ^国际地层委员会.国际地层年代表(PDF).Stratigraphy.org.[2018-09-01].(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8-09-01).  ^Scheyeretal.(2014):EarlyTriassicMarineBioticRecovery:ThePredators'Perspective.PLoSONE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8898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historicLife:TheDefinitiveVisualHistoryofLifeOnEarth.London:DorlingKindersley.2009:206,207.ISBN 9780756655730.  ^DouglasPalmer&PeterBarrett.Evolution:TheStoryofLife.London,Britain:TheNaturalHistoryMuseum.2009.ISBN 9781845333393.  ^Н. В. Короновский,А. Ф. ЯкушоваОсновыгеологи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2.5.ПОДВИЖНЫЕПОЯСА(ПЕРЕХОДНЫЕЗОНЫИОКЕАНЫ ^Nomadeetal.,2007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44,326-344. ^Hodych&Dunning,1992. 查论编地质年代前寒武纪冥古宙(46亿至40亿年前)(未有任何年代分段被国际地层学委员会承认)太古宙(40亿至25亿年前) 始太古代(40亿至36亿年前) 古太古代(36亿至32亿年前) 中太古代(32亿至28亿年前) 新太古代(28亿至25亿年前) 元古宙(25亿至5.41亿年前)古元古代(25亿至16亿年前) 成铁纪(25亿至23亿年前) 层侵纪(23亿至20.5亿年前) 造山纪(20.5亿至18亿年前) 固结纪(18亿至16亿年前) 中元古代(16亿至10亿年前) 盖层纪(16亿至14亿年前) 延展纪(14亿至12亿年前) 狭带纪(12亿至10亿年前) 新元古代(10亿至5.41亿年前) 拉伸纪(10亿至7.2亿年前) 成冰纪(7.2亿至6.35亿年前) 埃迪卡拉纪(6.35亿至5.41亿年前) 显生宙︵5.41亿年前至今︶古生代(5.41亿至2.52亿年前)寒武纪(5.41亿至4.85亿年前) 紐芬蘭世(5.41亿至5.21亿年前) 第二世(5.21亿至5.09亿年前) 苗岭世(5.09亿至4.97亿年前)(英语:Miaolingian) 芙蓉世(4.97亿至4.85亿年前) 奥陶纪(4.85亿至4.44亿年前) 早奥陶世(4.85亿至4.70亿年前) 中奥陶世(4.70亿至4.58亿年前) 晚奥陶世(4.58亿至4.44亿年前) 志留紀(4.44亿至4.19亿年前) 兰多维列世(4.44亿至4.33亿年前) 文洛克世(4.33亿至4.27亿年前) 羅德洛世(4.27亿至4.23亿年前) 普里道利世(4.23亿至4.19亿年前) 泥盆纪(4.19亿至3.59亿年前) 早泥盆世(4.19亿至3.93亿年前) 中泥盆世(3.93亿至3.83亿年前) 晚泥盆世(3.83亿至3.59亿年前) 石炭纪(3.59亿至2.99亿年前) 密西西比世(3.59亿至3.23亿年前) 賓夕法尼亞世(3.23亿至2.99亿年前) 二叠纪(2.99亿至2.52亿年前) 乌拉尔世(2.99亿至2.72亿年前) 瓜达洛普世(2.72亿至2.6亿年前) 乐平世(2.6亿至2.52亿年前) 中生代(2.52亿至6600万年前)三叠纪(2.52亿至2.01亿年前) 早三叠世(2.52亿至2.47亿年前) 中三叠世(2.47亿至2.37亿年前) 晚三疊世(2.37亿至2.01亿年前)(英语:LateTriassic) 侏罗纪(2.01亿至1.45亿年前) 早侏罗世(2.01亿至1.74亿年前) 中侏罗世(1.74亿至1.64亿年前) 晚侏罗世(1.64亿至1.45亿年前) 白垩纪(1.45亿至6600万年前) 早白垩世(1.45亿至1亿年前) 晚白垩世(1亿至6600万年前) 新生代(6600万年前至今)古近纪(6600万至2303万年前) 古新世(6600万至5600万年前) 始新世(5600万至3390万年前) 漸新世(3390万至2303万年前) 新近纪(2303万至258万年前) 中新世(2303万至533万年前) 上新世(533万至258万年前) 第四紀(258万年前至今) 更新世(258万至1.17万年前) 全新世(1.17万年前至今) 查论编恐龙-有关议题特征 恐龙木乃伊 恐龍的體型 恐龙骨骼 恐龙牙齿(英语:Dinosaurtooth) 恐龙皮肤 恐龙粪便 恐龙蛋 恐龙的羽毛 中生代 三叠纪 晚三叠世 侏罗纪 早侏罗世 中侏罗世 晚侏罗世 白垩纪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分类蜥臀目 艾雷拉龙类 兽脚亚目 堅尾龍類 角鼻龍類 蜥脚形亚目 原蜥脚下目 蜥脚下目 鸟臀目 角足龙类 鸟脚亚目 頭飾龍類 角龙亚目 厚头龙亚目 装甲类 剑龙亚目 甲龙亚目 分布 亚洲 北美洲 南极洲 南美洲 印度与马达加斯加 大洋洲 欧洲 非洲 博物馆 中国 禄丰县恐龙博物馆 自貢恐龍博物館 美国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 柏林自然博物馆 伦敦自然博物馆 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 主题公园/保护区 中华恐龙园 西峡恐龙遗址园 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 相关学科 恐龙生理学 古生物学 古动物学 古生態學 地质学 埋藏学 恐龙分类 恐龙主題頁 规范控制 AAT:300391257 BNF:cb121205321(data) GND:4186023-8 LCCN:sh98002341 NDL:0057019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三叠纪&oldid=70768312” 分类:​地质年代三疊紀隐藏分类:​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ᏣᎳᎩ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BahasaMelayuمازِرونی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Occita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