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迫击炮(英語: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曲率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尾翼稳定的炮弹的曲射火炮。

其名称来源于可以“迫近射击”。

迫击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迫击炮(英語: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曲率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尾翼稳定的炮弹的曲射火炮。

其名称来源于可以“迫近射击”。

目录 1特点 2歷史 3分类 3.1杆式迫击炮 4較常見的迫擊砲口徑 5参考文献 5.1引用 5.2来源 6参见 特点[编辑] 二戰美軍的M2迫擊炮 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英语:Stokesmortar) 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射击时多人操作(2-5人),砲管后坐能量通过底座钣由地面吸收。

行军时砲管、底座钣、瞄準具可分解。

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毒氣彈等特种炮弹。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營)作战,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歷史[编辑] 迫擊炮由臼炮演變而來。

1904年日俄戰爭的旅順攻城戰中,日軍官兵離俄軍戰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機槍無法發揮威力。

俄國炮兵軍官、旅顺要塞炮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英语:LeonidGobyato)利用臼炮彈道高、射程近的特點,和旅順城防司令康德拉堅科將軍一道設計出了第一門迫擊炮,其炮身為海軍的47毫米海军炮(英语:QF3-pounderHotchkiss),安裝在輪式炮架上,便於推行,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炮弹,弹重11.5kg,射程500步。

然而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海軍臼炮改裝而來,雖然射程近,但無法拆成可攜帶的部件,步兵小單位作戰使用起來仍然不方便,因此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Stokes)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英语:Stokesmortar),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是世界上装备迫擊砲最多的國家,共34.8萬門。

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

世上最大的迫擊砲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製造的小大衛,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公分。

它所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1]。

进入现代后。

迫擊砲又出现了可以后膛装填的线膛炮、可以曲平射兩用、或可以自動連發的新种类;大口徑型也正趨向自行火砲化。

另外,迫擊砲由於使用簡單,除了一般軍隊外,連一些游擊隊都會裝備。

分类[编辑] 迫击炮有多个分类方法: 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炮和后装迫击炮; 按炮身结构可分为滑膛迫击炮和线膛迫击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驼载式、车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

杆式迫击炮[编辑] 布莱克尔迫击炮是典型的杆式迫击炮 杆式迫击炮(英語:spigotmortar)主要由一根带插头的,有时末端空心的发射杆组成。

在发射时炮手会把炮弹的空心底端套在这根杆子上,而不是像在发射传统迫击炮那样把炮弹放入炮管里。

发射杆的顶端和炮弹的外壳一起构成了一段较短的空心炮管。

所以杆式式迫击炮的结构是颠倒的,不是炮管环绕着炮弹,而是炮弹环绕着炮管。

通常在杆子的底部内置一个触发机构,击发时长的击针沿杆向上撞击,从而激发弹丸内部的底火并引爆炮管内的发射药。

杆式迫击炮的优势在于,与同等有效载荷和射程的常规迫击炮相比,其火力部分(底板和发射杆)更小、更轻,制造也比较简单。

此外,大多数杆式迫击炮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口径,这意味着可以从同一门迫击炮发射几乎任何重量和直径的弹药。

缺点是,尽管大多数迫击炮弹的后部呈流线型,非常适合改造为杆式迫击炮炮弹,但让炮弹的尾端具有空心炮管会让浪费体积和质量,进而减小弹丸的有效载荷。

如果士兵仅携带少量弹药,则重量缺点并不明显。

但是,一旦大量携行弹药,杆式迫击炮在弹药上浪费的重量就抵消了其原本的低重量优点了。

有些杆式迫击炮被设计为无声迫击炮。

每发炮弹的炮管上内部都有一个紧密配合的滑套,该滑套可以紧紧地套在发射杆上。

开火时,滑套和发射杆之间的火药燃气膨胀将弹丸从杆上推出,而滑套在和发射杆彻底分离之前则会被卡住。

这样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就会被滑套捕获,从而实现无声的设计。

二战后的比利时Fly-K无声迫击炮是此类设计的典型例子。

刺猬弹发射器,注意左下角的发射杆 随着时代发展,杆式迫击炮逐渐被常规设计的小口径迫击炮所取代,变得十分少见。

典型的杆式迫击炮设计有: 英国二战时期丘吉尔AVRE上搭载的230毫米帕塔德迫击炮[2] 日本在冲绳战役和硫磺岛战役中使用的320毫米九八式臼炮 布莱克尔迫击炮和PIAT在二战中被英军用作反坦克武器。

刺猬弹发射器使用了24门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反潜杆式迫击炮。

开火时刺猬炮会将24枚深水炸弹同时射出。

較常見的迫擊砲口徑[编辑] 60公厘: 此口徑為法國布朗德公司在1930年代開發的布朗德迫擊砲家族中最小口徑的版本,適合讓步兵單獨攜帶,為步兵連級支援武器。

此口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快速茁壯,成為西方國家最普及的步兵迫擊炮。

81毫米: 此口徑為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砲(英语:Stokesmortar)量產使用的尺寸,後來被大部份國家接受成為標準營級迫擊炮的技術規格標準。

包括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公釐(英语:BrandtMle27/31)迫擊炮、美軍M1迫擊炮(英语:M1mortar)、日本九七式迫擊炮。

英國二战期间使用的ML3英寸迫击炮的口径为81.5毫米,但在冷戰中期開發的L16式迫擊炮回歸81毫米。

82毫米: 蘇聯、中華民國在1930年代開發的口徑規格,目前主要是俄羅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營級編制的武器。

4.2英吋(107毫米): 最初為化學兵部隊使用,又稱化學迫擊砲。

後來轉型為步兵團級支援兵器,知名的包括美國M2型4.2英寸迫擊砲、英國4.2英吋迫擊炮。

120毫米: 法國在1930年代開發的布朗德迫擊炮系列口徑最大的系列,後授權給芬蘭量產,蘇聯也依照該口徑標準製造了120公厘迫擊炮,同樣為步兵團級支援武器。

冷戰期間除了蘇聯與共產國家,以色列也獲得芬蘭授權在國內產製,並獲得部分西方國家運用。

美國則是在1980年代末期自以色列引進測評後接受了120公厘迫擊砲的規格,捨棄了4.2英吋標準。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常和著:《武器百科》,漢宇,2008年。

第52頁。

ISBN9789866678615 ^"TankHurlsFlyingDustBinsandLaysTracks"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3-20..PopularMechanics,December1944,p.7. 来源[编辑] Ryan,J.W.,Guns,MortarsandRockets(BattlefieldWeaponsSystems&Technology),Brassey'spublishers,London,1982 参见[编辑] 军事主题 臼炮 2S31自走炮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迫击炮&oldid=72939769” 分类:​迫擊炮火炮隐藏分类:​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含有英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CatalàČeštinaЧӑвашла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FryskGaeilgeGalegoעברית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LietuviųLatviešu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Occitan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