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年代:寒武紀(Cambrian)是顯生宙的開始,距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主要生物
寒武紀地質年代 更多義項▼ 收起更多▲ 地質年代胡運峰創作小說王菲演唱歌曲郭敬明創作散文寒武紀(Cambrian)是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5億4千2百萬年前-4億8千8百萬年。
這個名字來自于英國威爾士的一個古代地名羅馬名稱"Cambria",該地的寒武紀地層被最早研究。
"寒武紀"一詞是英國地質學家塞奇威克(ASedgwick)于1835年首次引進地質文獻的。
原指泥盆紀老紅砂岩之下的所有地層。
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時期稱為寒武紀。
通過鈾鉛測年法測量其延續時間為5370萬年。
中文名稱源自舊時日本人使用日語漢字音讀的音譯名"寒武紀"(音讀:カンブキ,羅馬字:kanbuki)。
寒武紀可再分為早寒武紀、中寒武紀、晚寒武紀。
寒武紀是顯生宙最早的地質時代,下一個紀是奧陶紀。
在傳統理論上它可區分為三個時期:早寒武紀(5.41-5.4億年前)、中寒武紀(5.4-5.23億年前)、以及晚寒武紀(5.23-4.92億年前)。
這是建立在岩石地層學上的分法。
近幾年國際地層委員會在中國科學家研究的基礎上確立了"四分法"的寒武紀新年代地層表。
中文名稱寒武紀外文名稱Cambrian時間541±1~485.4±1.9百萬年前 劃分早寒武紀、中寒武紀、晚寒武紀 延續時間5370萬年階段劃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隱生代原生代酒神代雨海代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成鐵紀層侵紀造山紀固結紀蓋層紀延展紀狹帶紀拉伸紀成冰紀埃迪卡拉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在傳統的岩石地層學上將寒武紀三分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
中國寒武紀生物地理分布圖但是根據國際地層學研究的新要求,國際上使用了新的年代地層學的寒武紀四分法來取代三分法,即:紐芬蘭統,第二統,第三統,芙蓉統。
紐芬蘭統和第二統內又各分為兩個階,第三統和芙蓉統各分為三個階。
與我們一般的認識不同,作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代表的三葉蟲,是在第二統的早期才出現的,而不是寒武紀的一開始。
寒武紀動物群以具有堅硬外殼的、門類眾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大量出現為其特點,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發展。
其中三葉蟲最為常見,是劃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據。
其它尚有無鉸、幾丁質外殼的腕足類小舌形貝、小園貨貝以及古杯類和軟舌螺等。
植物群以藻類為主,還有一些微古植物。
寒武紀三葉蟲群分區現象特別明顯。
動物地理區主要有兩個,即東方太平洋區和西方大西洋區。
大西洋動物群,其分布範圍包括大西洋兩岸,如西北歐及美洲最東部新英格蘭地帶。
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分別以賀爾姆蟲、奇異蟲和油櫛蟲為代表。
太平洋動物群,則以萊德利基蟲、庫庭蟲和褶盾蟲為代表。
生物大爆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Explosion):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自達爾文以來就一直困擾著進化論等學術界。
大約6億年前,在地質學上稱做寒武紀的開始,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們在幾百萬年的很短時間內出現了。
這種幾乎是"同時"地、"突然"地出現在寒武紀地層中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環節動物等),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簡稱"寒武爆發"。
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這一事實,並大感迷惑。
他認為這一事實會被用做反對其進化論的有力證據。
但他同時解釋到,寒武紀的動物一定是來自前寒武紀動物的祖先,是經過很長時間的進化過程產生的;寒武紀動物化石出現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紀動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質記錄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層淹沒在海洋中的緣故。
三葉蟲化石活化石鸚鵡螺寒武紀:原始生命大爆發(趙闖繪)主要生物寒武紀是地質年代劃分中屬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7億至5.1億年,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
寒武紀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遙遠而陌生的,這個時期的地球大陸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
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儲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
此外,寒武紀還產生了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很短(地質意義上的很短,其實也有數百萬年之久)時間內,生物種類突然豐富起來,呈爆炸式的增加。
它意味著,生物進化除了緩慢漸變,還可能以跳躍的方式進行。
當時出現了豐富多樣且比較高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儲存了大量的化石,從而有可能研究當時生物界的狀況,並能夠利用生物地層學方法來劃分和對比地層,進而研究有機界和無機界比較完整的發展歷史。
但澄江生物群告訴我們,如今地球上生活的多種多樣的動物門類在寒武紀開始不久就幾乎同時出現。
奇特的海底景觀和固著底棲生物群落寒武紀是顯生宙(PhanerozoicEon)的開始,標志著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裏,包括現生動物幾乎所有類群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突然出現,這一爆發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霹靂"(Cambrianexplosion)。
帶殼、具骨骼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趨向繁榮,它們營底棲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機質顆粒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節肢動物三葉蟲,故寒武紀又稱為"三葉蟲時代",其次是腕足動物、古杯動物、棘皮動物和腹足動物,寒武紀的生物形態奇特,和我們現在地球上所能看見的生物極不相同。
比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雲南的澄江生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
寒武紀的生物界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為主。
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如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筆石動物等都有了代表。
其中以節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最為重要,其次為腕足動物。
此外,古杯類、古介形類、軟舌螺類、牙形刺、鸚鵡螺類等也相當重要。
拋開牙形石不說,高等的脊索動物還有許多其他代表,如中國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的華夏鰻、雲南魚、海口魚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皮開蟲,美國上寒武紀的鴨鱗魚。
苔蘚在潮濕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蘚和地衣類的低等植物,但它們還缺乏真正的根莖組織,難以在幹燥地區生活;無脊椎動物也還沒有演化出適應在空氣中生活的機能。
寒武紀沒有真正的陸生生物,大陸上缺乏生氣、荒涼一片。
地衣古生物學引用"大爆發"一詞,來形容生物多樣性突然爆發式出現。
根據寒武紀開始時痕跡化石和小殼化石的突然多樣性和復雜性,"寒武紀大爆發"的理論在澄江生物群發現之前就已提出,但對"寒武紀大爆發"所產生的動物及動物群落結構特征所知甚微,即使著名的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群化石也比"寒武紀大爆發"晚1000多萬年,不能回答寒武紀初期海洋中具體有什麽生命。
澄江生物群的地質時代正處于"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它讓我們如實看到5.3億年前動物群的真實面貌,各種各樣的動物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期迅速起源,立即出現,它將動物多樣性的歷史前推到寒武紀早期。
寒武紀的生物形態奇特,和地球上的現生生物極不相同。
最古老的魚種也出現在這個時代,是耳材村海口魚(Haikouichthysercaicunensis),該化石發掘在澄江生物群。
超大陸與洪水在寒武世時,具有硬殼的動物第一次大量地出現,許多大陸都被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剛瓦那(Gondwana)則正在南極附近形成。
形成于前寒武世末期(大約距今六億年前)的超大陸潘諾西亞(Pannotia),在古生代的時候開始四分五裂,一個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超大陸岡瓦那(Gondwana)則在泛非褶皺帶上組合而成當時最大的大陸,範圍從赤道延伸到南極。
寒武紀晚期地球海陸分布圖在奧陶世時期,溫暖的海水把石灰岩和鹽岩沉淀在岡瓦那大陸的赤道地區(Australia澳洲、India印度、China中國與Antarctica南極洲),同時在岡瓦那大陸的南極地區(Africa非洲與SouthAmerica南美)則沉淀了冰河的沉積及冰漂的碎屑。
也稱"前古生代",古生代第一個紀-寒武紀(距今約六億年)之前的地質時代。
前寒武紀寒武紀的開始,標志著地球進入了生物大繁榮的新階段。
而在寒武紀之前,地球早已經形成了,隻是在幾十億年的漫長過程中一片死寂,那時地球上還沒有出現門類眾多的生物。
這樣,科學家們便把寒武紀之前這一段漫長而缺少生命的時間稱作前寒武紀。
前寒武紀約佔全部地史時間的六分之五,由于沒有足夠的生物依據,我們對地球的這段歷史知之甚少。
奇蝦的獵食景觀根據有關生命活動跡象的寶貴資料,也是為了研究上的便利,地質學家把漫長的前寒武紀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兩部分。
太古代之前(地球形成之初-38億年前)則有多種不同的稱呼。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其時限約從38億年至26億年前,長達12億年。
太古代是具有明確地史記錄的最初階段。
在這漫長的12億年間,是地球形成後的初始期,地表到處形成童山和荒漠,由于年代久遠,確實很難尋覓到化石,人們對這一時期的生命活動了解得很少。
但20世紀後半期,科學家們陸續在南非和澳大利亞獲得了重大收獲,在變質程度不太劇烈的沉積岩層中發現了疊層石,這是微生物和藻類活動的產物。
此外,人們在這些古老的岩層中還分析出大量的有機化合物(如苯、烴基苯等)和環形化合物(如呋喃、甲醇、乙醛等)。
在南非的一套古老沉積岩中,科學家們借助先進的精密觀測儀器,發現了200多個與原核藻類非常相似的古細胞化石,這些微體化石一般為橢圓形,具有平滑的有機質膜,這是人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最有說服力的生物證據。
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隻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隻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
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矽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成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代的時限自26億年前至5.7億年,在這段地史中,原核生物演化為真核細胞生物,形成地史時期的菌-藻類時代。
人們在這一時期的古老地層中發現過微古植物化石、巨觀藻類化石及疊層石。
僅在我們中國,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元古代不同時期的微古植物化石80餘屬、近200個種,生命在元古代得到進一步繁榮,那時的地球已不再是滿目荒蕪了。
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範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
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
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
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于太古代。
雲南蟲覓食和棲息景觀元古代末期,大約從8.5-5.7億年,被命名為震旦紀,這是因為這段時間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啓後的意義,並且它的命名地是在中國。
"震旦(Sinian)"意指中國,古印度就稱華夏大地為"震旦",德國地質學家首先把它用于地層學,後來許多學者都仿效使用,但含義有所不同。
後來地質學家們重新定義了震旦紀,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等在長江三峽建立起完整的震旦紀地質剖面,這就是有名的峽東剖面,它向全世界提供了地層對比的依據。
震旦紀已有了明確的生物證據,在動物界出現了低等的小型具硬殼的物種,以及大量裸露的高級動物,後者就是發現于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動物群。
在植物方面表現為高級藻類(如紅藻、褐藻類等)的進一步繁盛,巨觀藻類也得到飛速的發展,這時的地球已徹底改變一片死寂、毫無生氣的面貌了。
震旦紀(Sinian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
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
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
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
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于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
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
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昆蟲遠祖的遠祖----撫仙湖蟲生態景觀埃迪卡拉動物群主要由類似水母類、蠕蟲類、海鰓綱的生物所組成,多儲存為印痕化石,盡管它們的形態、結構都很原始,但它們被認為是20世紀古生物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這一發現使科學界擯棄了長期以來認為在寒武紀之前不可能出現後生動物化石的傳統觀念。
所謂後生動物即是指相對于原生動物的各種多細胞動物。
典型地層剖面山東張夏、崮山、饅頭山一帶,寒武紀地層發育和出露都十分良好,而且緊靠津浦鐵路交通便利,早在19世紀末就為國內外地質學者所重視。
1903年美國地質學家B·維裏斯和E·布萊克威爾德在張夏、崮山、萊蕪九龍山等地測量了剖面,採集了化石,對寒武紀地層作了初步劃分,其研究成果于1907年正式發表,將張夏、崮山一帶的寒武紀地層自下而上劃分為饅頭頁岩、張夏灰岩、崮山頁岩、炒米店灰岩。
之後美國古生物學家畢可脫(1913年)、日本人遠藤隆次(1939年)、小林貞一(1941年、1942年、1955年)均相繼研究過張夏、崮山一帶寒武紀地層中的生物化石。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孫雲鑄教授從1923年起對張夏、崮山地區的寒武系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研究,對寒武紀地層做了劃分。
1953年盧衍豪、董南庭重新觀察了張夏、崮山一帶寒武紀標準剖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B·維裏斯和E·布萊克威爾德的饅頭頁岩自下而上再分為饅頭組、毛庄組、徐庄組,並把前兩個組置于下寒武統,把後一個組歸入中寒武統,炒米店灰岩再分為鳳山組及長山組,將張夏地區寒武系確定為7個單位和17個三葉蟲化石帶。
此後,有關地質院校,如北京地質學院等,以及山東省地質局等單位,先後對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作過大量的野面板察、剖面測製、室內鑒定和專題研究,取得了豐富的實際資料,從不同的角度補充和完善了該剖面的基礎資料,進一步提高了該剖面的研究水準。
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圖中國前寒武紀地質圖1959年,位于泰山北側的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在全國地層會議上被正式定為華北寒武系標準剖面。
1958-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在泰山地區進行1:20萬區調,將泰山變質岩命名為太古代泰山群,自下而上劃分為萬山庄、雁翎關、山草峪組等。
1960-1962年,山東地質局805隊開展包括泰安南留幅等23幅1∶5萬區調聯測。
1963-1965年,山東地質局805隊進行1∶5萬泰安幅區調,將泰山變質岩稱為泰山雜岩,劃分為望府山、笤帚峪、唐家庄、盂家庄、馮家峪等五個岩組。
同時,地科院程裕淇等,山東地質局805隊鄭良峙、張成基等人開展變質岩專題研究,確立了雁翎關、山草峪組層序,恢復了原岩,進行變質岩的岩石學研究。
1978年以後,泰山的地質研究工作,進入了一個以專題研究為主的深入發展級段。
泰山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建設得到了很大的加強,泰山的面貌有了巨大的變化。
1980年,應思淮研究員對泰山變質岩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出版專著《泰山雜岩》。
1981-1984年,山東礦業學院呂朋菊教授對泰山的形成進行了專題研究,並發表了《泰山形成及其年齡》一文。
1982-1985年,山東區調隊鄭良峙、王世進等人進行了魯西泰山群專題研究,新增柳杭組,置于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之上。
1982-1987年,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隊馬雲順、翟穎川等對魯西太古代綠岩帶含礦性進行專題研究。
1982-1984年,趙世英等進行紅門"桶狀構造"的專題研究,並發表《泰山紅門"桶狀構造"成因的探討》論文。
1982-1985年,地科院朱振華碩士填製了泰山山前1∶2.5萬地質圖,完成碩士論文,發表"泰山太古宙岩漿雜岩體的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征"論文。
1983-1986年,法國雷恩大學江博明等,地科院沈其韓等,山東地礦局董一傑等對中國太古宙地殼演化進行專題研究,認為泰山雜岩的大部分為變質侵入岩(灰色片麻岩),稱之為望府山片麻岩,取得大量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齡資料。
1986-1987年,北京大學謝凝高等進行泰山風景名勝區資源綜合考察評價及其保護利用研究。
1986-1990年,山東區調隊王世進等進行1∶20萬泰安、新泰幅修測。
同期,地科院徐惠芬、山東地質一大隊董一傑等人對山東魯西太古宙綠岩帶和魯西太古代地層等進行專題研究,系統總結了泰山岩群的分布、層序、變質作用的特點,並出版專著。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泰山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地位和影響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1989-1990年,山東礦業學院呂朋菊教授等對泰山周圍重力滑動構造進行專題研究,發表了"泰山周圍太古界與古生界不整合面上滑動構造的發現"論文。
1990年,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董一傑等發表《泰山地區太古宙雜岩體的地球化學特征》論文。
1990-1993年,山東地礦局曹國權等人發表《魯西早前寒武紀地質》專著。
1993-1996年,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山東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進行泰安市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
1994-1995年,呂朋菊教授就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進行專題研究,發表了《新構造運動與現今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景觀》論文,並對泰山地質地貌進行總結,撰寫《泰山大全》之地質地貌篇。
1995年地科院庄育勛等,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張富中等就泰山地區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殼演化研究的新進展發表論文。
1997年,地科院庄育勛等,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任志康等人在《岩石學報》發表論文《泰山地區早前寒武紀主要地質事件與地殼演化》。
1998年,山東地勘局地質調查研究院呂發堂等就其研究成果發表《泰山地區晚太古代"架構侵入岩"的地質特征及稀土地球化學演化》論文。
1999年,地科院王新社等,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任志康等發表《泰山地區太古宙末韌性剪下作用在陸殼演化中的意義》論文。
2000年,地科院地質力學所張明利等發表《新生代構造運動與泰山形成》論文。
2002-2003年,山東科技大學呂朋菊教授等、泰山風景區管委會牛健等人進行泰山地質地貌特征及地學價值評價專題研究,並發表《泰山的地學價值及其意義》論文。
2004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對擬建中國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條件、地質遺跡和資源狀況等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研究考察。
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把寒武系劃分為下、中、上統的7個地層單位,即下統的饅頭組,中統的毛庄組、徐庄組、張夏組,上統的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
現從老到新簡述如下: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岩組成。
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岩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
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準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
厚度119米。
毛庄組主要由紫色雲母質頁岩和灰岩組成。
含三葉蟲、腕足類及藻類化石。
厚度39米。
徐庄組主要由紫灰色頁岩和鮞狀灰岩組成,其中下部的灰岩及灰質粉砂岩中常具斜層理或交錯層理。
含有徐庄蟲等三葉蟲化石及腕足類化石。
厚度73米。
張夏組主要由鮞狀灰岩和藻類灰岩組成,中夾雜色頁岩。
含德氏蟲等三葉蟲化石。
厚度198米。
崮山組主要由竹葉狀灰岩、疙瘩狀灰岩和黃綠色頁岩組成。
含蝴蝶蟲、蝙蝠蟲等三葉蟲化石。
厚度51米。
長山組主要由迭層石灰岩、具紅色氧化圈竹葉狀灰岩、紫色頁岩組成。
含有庄氐蟲、蒿裏山蟲等三葉蟲化石。
厚度70米。
鳳山組主要由泥質灰岩和竹葉狀灰岩組成。
含濟南蟲、方頭蟲等三葉蟲化石,以及海百合莖和腕足類化石。
厚度130米。
張夏寒武紀地層的標準剖面,分別位于張夏和崮山一帶的饅頭山、虎頭崖、黃草頂、唐王寨、範庄等地。
其中的饅頭山是徐庄組、毛庄組、饅頭組的剖面,虎頭崖~黃草頂是張夏組的剖面,唐王寨是崮山組、長山組的剖面,範庄是鳳山組的剖面。
饅頭山位于張夏鎮南2公裏,104國道的西側。
因其狀如饅頭而得名。
山的北麓有兩個名為徐庄和毛庄的小村子。
它是張夏寒武紀標準地層剖面的饅頭組、毛庄組、徐庄組的建組和命保所在地。
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在泰山主峰之北,位于泰安和濟南之間交通幹線的兩側,交通方便,而且構造簡單,出露完全,十分有利于現場觀察和研究。
它是中國地層和古生物研究歷史最長、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層剖面之一,在中國地質學史上佔有很重要地位。
1959全國地層會議後,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北方寒武系的標準地層剖面,在中國不同地區寒武紀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紀地層對比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許多寒武紀古生物種屬(蒿裏山蟲Kaolizhania、中華萊德利基蟲RedichiaChinensis、饅頭褶頰蟲Ptychopariamantoensis、山東蟲Shantungia、孫氏盾蟲Sunasp-isLavevis)命名地或模式標本的原產地。
因此,這個標準地層剖面,在國內外十分聞名,長期以來有許多國內外地質學者不斷來此參觀考察,同時也成為中國大專院校地學的重要實習基地,無論在地質科學方面,還是在生產實踐以及地質教育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寒武紀文學含義寒武紀,古生代的第一個紀,因為距離我們現在還很遙遠,大多人都在文學創作時利用逆向思維喜歡將它理解為"天長地久"。
相關詞條奧陶紀隱生代二疊紀三疊紀始太古代拉伸紀白堊紀古新世造山紀新元古代古元古代中生代志留紀新生代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石炭紀晚三疊世冰期酒神代第一次生物大滅絕棘鼻青島龍隱生宙魚龍元古宙奇蝦鸚鵡螺類澄江生物群三葉蟲怪誕蟲埃迪卡拉紀菊石相關搜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寒武紀寒武記其它詞條JoinSEBAshowtime個人意見傳祺GS4全華劉啟孟庭麗安撫奶嘴崔玖我愛滿堂彩機械女僕清境風車節生活家管罄臘肉炒蒜苗虛擬實境許純美語言治療賴薇如寒武紀-地質年代@華人百科寒武紀
延伸文章資訊
- 1寒武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2寒武紀生命大爆發_百度百科
中文名.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 外文名. Cambrian Explosion ; 性質. 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 ; 起源. 埃迪卡拉動物羣 ; 代表. 雲南澄江生物羣.
- 3前寒武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這是因為前寒武紀少有化石紀錄,且其中多數的化石,如疊層石,只適合用來作生物地層學研究。此外,許多前寒武紀時期的岩石已經嚴重變質,使其起源變得晦澀不明。而其他的要 ...
- 4前寒武紀 - 中文百科知識
埃迪卡拉動物群主要由類似水母類、蠕蟲類、海鰓綱的生物所組成,多保存為印痕化石,由於它們所生活的年代距今過於久遠,於是便被統稱為古生物。儘管它們的形態、結構都很 ...
- 5寒武紀[地質年代] - 中文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