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七月而葬」的特殊習慣,絕好風水未能守住千年帝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河南鞏義自古以來被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這裡有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北宋皇陵區——北宋9個皇帝,除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兵擄去慘死漠北外,其餘7個皇帝都葬在這裡。

加上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陵墓,宋皇陵素有「七帝八陵」之稱。

 

秦漢以來,皇帝往往一登基就開始為自己修造陵墓,許多皇陵修建長達數十年,而宋皇陵卻與眾不同,它們一般只修建短短7個月。

說過來,這裡還有個典故。

鞏義陵區的第一座帝陵,是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

趙匡胤在位17年,正值盛年的他雖然選定鞏義為大宋的陵區,卻從未提過建陵之事。

公元976年10月20日,年僅49歲的趙匡胤突然駕崩,皇陵不得不在鞏義倉促開工。

永昌陵建好後,趙匡胤的靈柩開始從京城開封被護送到鞏義下葬。

當時,送葬隊伍有2萬人左右,前面是儀仗隊,中間是靈柩,光拉靈柩的就有1000多人。

隨後是皇親國戚,再後面是大臣。

送殯隊伍浩浩蕩蕩,從開封到鞏縣走了半個月左右。

靈柩到達陵區時,距趙匡胤去世正好7個月。

後來,這一規制就在宋代延續了下來:皇帝生前不修建陵墓,死後在7個月內建好陵墓進行安葬,從而形成了宋室「七月而葬」的慣例。

不過,由於修建時間緊迫,宋陵的修建工程非常殘酷,據史載,建造趙匡胤父親趙宏殷的永安陵時,僅被石頭壓死的民工就達200多人。

除七月而葬外,其他宋室皇陵的規模和建制都與趙匡胤的永昌陵基本相同:坐北朝南,帝陵陵區由安葬皇帝棺木的上宮、進行祭祀的下宮,以及附葬的皇后和王室子孫的墓組成。

採石碑刻詳細記載了宋朝第七代皇帝宋哲宗永泰陵修建的情況。

公元1100年初,宋哲宗駕崩,農曆二月初十,4600多人的採石隊伍抵達距離陵區30多公里的粟子山。

在3個月的時間裡,這些工匠必須採集27600塊石材。

為運輸這些石材,又動用了士兵和民夫1萬多人。

加上修陵的工匠4萬多人,共有5萬多人被集中到陵區勞動。

修建皇陵的開銷也十分驚人。

據記載,公元1063年,修建宋仁宗永昭陵共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絲絹250萬匹。

這些開支,幾乎占當時北宋國庫年收入的一半。

據考古人員推測(考古人員曾於1984年發掘宋太宗永熙陵的附陵李後陵,後又於1986年準備發掘帝陵,被有關部門叫停),宋陵的地宮有30多米深,地宮仿照地面宮殿建築,整個墓室富麗堂皇,皇帝生前所有的日常用具,如金槍、板刀、弓箭,金銀器皿等都隨之埋入,地下擺滿了皇帝生前喜愛的寶物。

比如,宋仁宗生前最喜歡的一匹馬也殉葬了,這匹白龍馬走起路來有音樂的節奏。

又比如,宋真宗是一位很迷信的皇帝,也是最後一位到泰山封禪的皇帝。

《宋史》曾記載文武大臣為宋真宗準備殉葬品的情況,他們把宋真宗生前喜歡的各種寶物,包括「天書」和「瑞物」都隨葬了。

天書是老子的《道德經》,真宗生前喜歡讀老子的《道德經》。

宋真宗的隨葬品大概有3000多件。

為保護宋室皇陵,北宋曾劃鞏縣、堰師、登封等縣各一部分設立永安縣,專門保護皇陵區。

皇陵區不僅駐有部隊,還有一些叫做柏子戶的,專門種柏樹對陵園進行綠化。

此外,下宮還住了一批特殊的管理人員,他們是皇帝生前的侍女和太監,主要負責對去世的皇帝四時祭祀。

到宋代第7位皇帝宋哲宗,鞏義皇陵已經營了160多年。

陵區松柏如織,殿宇相接,威嚴肅穆,所以又被稱為「柏城」。

宋陵綠化比其它皇陵有特色,其它皇陵只允許種柏樹,而宋陵種有柏樹和松樹,陵與陵之間用橘子樹隔開,界線非常清楚,冬夏常青。

公元1127年3月,金兵攻占大宋都城開封,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

金兵對京城開封大肆劫掠,對鞏義宋皇陵也瘋狂搶劫。

因為下宮的大殿及禪院裡有許多金銀玉器、古玩字畫,於是,下宮成為金兵最先下手的地方。

開始搶下宮,然後搶上宮,進一步就挖地宮搶東西。

宋陵建在平原的黃土地上,墓道建制規模相同,所以比較容易盜挖。

金兵對小墓採用揭頂,對大墓則從陵台側坡挖洞,撬開墓頂券石,縋繩而下進行搶劫。

金兵和南宋相持階段,宋陵被盜掘非常嚴重。

據記載,宋哲宗的屍骨甚至被拋到了陵外。

宋高宗趙構聞訊,命令河南鎮撫使翟興和抗金英雄岳飛北上,驅走金兵,修復了皇陵。

這樣,鞏義就成了宋金兩軍拉鋸的戰場。

宋軍撤退後,金兵的報復更加強烈,掘墓燒房,砍樹伐木,原本松柏茂密的陵區,很快變得千瘡百孔。

公元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降官劉豫為大齊皇帝,這讓北宋皇陵又遭到了另一番劫難。

有一次,劉豫發現一名士兵拿了一個非常精美的水晶碗,當得知這個水晶碗是從永裕陵盜來時,劉豫就讓自己的兒子組織了一個挖墓隊伍,就是史書上稱之為「淘沙隊」的,重新把宋陵挖了一遍。

「淘沙隊」是繼東漢末年曹操以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有記載的官盜機構。

「淘沙隊」主要以未被金兵盜過的皇家陵墓為主要目標,對金兵已盜過的陵墓也再次挖掘,甚至連老百姓的墓也不放過。

劉豫的毀滅性盜掘,使那些生活在陵區的僧尼、柏子戶等無處存身,只好流落他鄉。

從此,北宋皇陵再無專人管理,民盜相繼興起,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盜墓賊叫朱漆臉。

據稱,朱漆臉盜宋太祖墓,太祖的身材比較高大,很胖,他想把太祖的玉帶取下來,就用一根帶子套在太祖的脖子上,把太祖屍體拽起來。

太祖的屍體已經腐爛,一拽,從太祖嘴裡噴出好多黑水,噴在他的臉上。

從此,他就留下了一個黑臉。

1278年,南宋滅亡,元朝建立。

蒙古人怕宋代的遺民懷念先朝的皇帝,又把北宋皇陵的建築全部燒毀。

所幸的是,宋陵被劃為官地,不准百姓打柴放牧,不准種植莊稼,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建築遺址,特別是保護了石雕像。

1995年初,為配合宋陵搶救保護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進駐宋仁宗永昭陵,對這座陵墓的地面建築遺址進行了一次全面勘查。

現在永昭陵的地面建築就是根據考古發掘前按原樣進行恢復的,這是目前宋陵「七帝八陵」中唯一復原的皇陵。

讓人奇怪的是,永昭陵南高北低,居於最崇高地位的陵台卻處在陵區的最低處,絲毫沒有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覺——北宋皇陵區的地勢是南高北低,主要的建築物在北邊,等於把主要的建築物放在地勢低洼的地方了。

宋陵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選擇呢?

原來,唐宋時期流行「五音姓利」的風水理論,人們姓氏的讀音對應著工、商、角、徵、羽五音。

宋代皇帝的趙姓屬於角音,讀角音的姓氏要求在都城的西方選陰宅,陰宅要求「東南地穹、西北地垂」,所以宋代的皇陵都南高北低,形成了一種倒仰的姿勢。

鞏義宋皇陵區面對嵩山,背依黃河,正符合角音「山之北、水之南」的風水要求。

除風水考慮,趙匡胤把皇陵選在遠離都城開封的鞏義,還有著更深的政治意圖,那就是為遷都洛陽做準備。

開封四周是平地,無險可守,朝廷要派大量的軍隊用於防守,造成軍隊人員的急劇膨脹。

因此,宋太祖想遷都洛陽,並最終遷都長安。

宋太祖曾說,我就是想依據山河的形勢而去用兵,仿照周朝漢朝的故事以安天下。

但宋太祖遷都洛陽的提議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

在宋代,南方的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大量的糧食靠運河從南方運來,而汴河到開封就不好走了,所以,大臣們不願意捨棄汴河經濟命脈,不願意遷都。

但群臣的諫阻並沒有動搖趙匡胤遷都的決心。

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說「為政在德不在險,何必一定要耗費民力遷都呢?」這個人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

見弟弟也反對遷都,趙匡胤只好長嘆:「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嘆也。

」。

1127年,歷史終於應驗了宋太祖的話,金兵長驅直入,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鞏義皇陵的絕好風水,並沒有護佑住大宋的千年帝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鞏義宋永昭陵遊記

宋陵,即宋朝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嵩山北麓與洛河間的丘陵和平地上。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餘座,是中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皇陵群。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