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武隆縣城基本確認,石達開帶兵痕跡被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發布消息,在2016年考古發掘工作中,明清時期的老武隆縣城位置被確認,而在考古工作中發現的清代石碑,則以實物證據,證實了太平天國石達開的確曾帶兵經過武隆。

這也是武隆歷史上,第一次發現石達開經過武隆的實物痕跡。

老武隆縣城鳥瞰圖

玄武門之變前建成,朱元璋更「龍」為「隆」

老武隆縣城遺址位於武隆縣土坎鎮五龍村,地處烏江右岸的台地和坡地上,距離現在武隆縣城約10公里。

武隆縣始建於唐武德二年,原稱武龍縣,屬涪州。

這個時間,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還有七年時間。

明洪武十四年,易「龍」為「隆」字,隸涪州,屬重慶府。

清康熙七年,武隆縣併入涪州,改設武隆巡檢司。

從2016年7月至9月,為配合渝懷鐵路二線工程的建設,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調查共發現漢至明清時期的文物點13處及清代碑刻4塊,後選擇重點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200平方米,清理漢至明清時期的各類遺蹟20座。

明清時期的道路、排水溝、街道遺蹟

找到大量東漢至清代遺存

重慶時報記者了解到,此次發掘發現的文化遺存主要可分為東漢至六朝、宋代、明清三個時期。

東漢至六朝時期遺存以墓葬為主,共發現磚室墓3座。

平面多呈刀把形,由甬道、墓室組成。

甬道、墓室的墓壁皆由長方形磚錯縫平砌,墓磚向墓室一側均模印有車馬紋飾,墓底均系在生土上平整出來,未見鋪地磚。

出土隨葬品主要有陶人俑、陶豬、陶狗、陶井圈、陶魁、陶壺、陶罐等。

宋代遺蹟較少,僅發現灰坑1座。

文化層中出土有大量的遺物,按用途主要可分為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其中以生活用具為主;可辨器形主要有瓷碗、瓷盞、瓷碟、瓷梅瓶、瓷盆、瓷燈、瓷器蓋、陶瓦當、陶滴水、陶板瓦、銅錢幣等。

明清時期遺存有灰坑7座、排水溝4條、道路3條、石牆1座、石塊堆積1座、墓葬1座。

出土遺物以生活用具為主,另有少量的建築材料,可辨器形有瓷碗、瓷盤、瓷盆、瓷壺、瓷鐳缽、瓷燈、陶板瓦、陶瓦當、陶磚、銅錢幣等。

老武隆縣城遺址(菜壩區)發掘區

明清時期武隆位置基本確認

本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牛英彬說,漢至六朝時期墓葬的發現豐富了烏江下游地區漢代墓葬的材料,以生土為底的築墓方式和車馬磚的使用頗具地方特色。

宋代的遺物中不乏一些精美的外來瓷器。

同時,根據文獻記載的武龍白馬鹽場,結合附近楊家壩遺址、土坎遺址中的宋代遺存,反映出因鹽業開發所帶來的烏江沿線社會繁榮和頻繁的商貿活動,同時也為尋找唐宋時期的武龍縣治所提供了線索。

而明清時期的城內道路、橋樑、排水設施、墓葬區、寺廟宮觀遺址的發現勾勒出了明清武隆縣城及武隆巡檢司的大體布局與功能分區。

重慶時報記者從武隆文管所了解到,唐宋時期的「武龍」和明清時期的「武隆」基本處於同一位置,不過由於只進行了部分考古發掘,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最老的「武龍」究竟有多大。

石達開帶兵入川痕跡被發現

重慶時報記者了解到,此次考古工作還發現了一批清代碑刻及清代經單簿文書,為確認明清武隆縣城位置、鹽運道路、租佃制度、石達開入川路線、民間喪葬儀式等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材料。

其中,一塊記載石達開經過武隆的石碑,是武隆縣城歷史上,第一次找到實物證據,說明石達開經過武隆。

根據史書記載,「天京事變」後,和洪秀全鬧翻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曾率隊途經武隆彈子山,到羊角古鎮等地,但一直無實物證據。

由於武隆距離不遠,而石達開曾攻打涪陵,經過武隆也是情理之中。

重慶時報記者 任重 cqtimes13107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湖南省長沙考古發現清代早期夫妻合葬墓

新華社長沙4月30日電(記者明星、阮周圍)記者日前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在對石渚發掘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一夫妻合葬墓,兩口木棺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其墓制見證了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陋習。...

重慶漢東城遺址發現唐宋時期城牆道路遺存

新華社重慶2月23日電(記者 張琴)重慶漢東城遺址近日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發現唐宋時期城牆道路遺存。漢東城遺址位於永川區朱沱鎮漢東村6社,地處長江左岸二級階地,核心面積兩萬多平方米,首次發掘面...

巫山縣高唐觀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收穫

高唐觀遺址位於巫山新縣城西部巫峽鎮高唐村三組長江北岸高丘山的耒鶴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遙對南陵,遠眺巫峽。高唐觀遺址及周邊環境(南-北)2016年2月,作為高唐觀遺址公園建設的組成部分,市文...

重慶:考古專家釐清商周至宋時期當地耕作習慣

新華社重慶2月2日電(記者劉恩黎)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1日舉行了2017年度學術匯報會,會上公布了多項新的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其中考古專家闡述了對重慶永川地區植物遺存的新分析。據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