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新公布的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月,為期三天的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上海大學舉辦。

本屆論壇評選出10項2013-2015年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

貴州遵義海龍囤土司遺址新王宮

本月,為期三天的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上海大學舉辦。

本屆的主題是「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探索」。

本屆論壇評選出10項2013-2015年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包括中國西南土司遺址等全世界範圍內的十項重大考古發現獲獎。

本期「藝術評論」刊載獲獎田野考古發現的相關內容,下期將有關於土司遺址等詳細的專訪內容。

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帝國擴張及其與邊疆的動態關係

中國土司制度主要推行於元、明、清時期的西南、西北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土司」由中央政權委任當地族群首領擔任,有與中央職官體系對應的職級,對中央履行一定義務,世襲、自主管理轄地,共推行七百餘年。

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處在我國西部高原區向東部丘陵平原的過渡地帶,主要有司治、關囤、田莊、墓葬等,反映了土司行政、軍事、經濟、文化等的面貌和特徵。

中國土司遺存考古工作開始於建國之初,主要針對墓葬展開,至今已走過60多年的歷程。

2010年以來在西南各省對土司遺址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尤其是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咸豐唐崖土司城、貴州遵義海龍囤三處土司遺址的發現和研究, 將土司遺存考古工作推向了深入。

通過系列考古工作,摸清了土司遺存以司治(衙署)、關囤、墓葬、宗教遺存等為主體的遺址格局,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徵,是12-18世紀中國西南部多民族,山地文化多樣性、獨特性的體現,揭示出土司制度的社會組織結構、軍事理念、文化面貌、經濟制度等的獨有特徵,土司制度及其統治權力的高度自治。

技術的黎明: 肯亞圖卡納湖發現距今330萬年石器

傳統觀點認為,石器製造與氣候乾旱化、薩瓦那草原擴張時期出現的人屬成員(Homo)有關。

此前的系列發現將奧都威石器的年代提前至距今260萬年。

2011年,圖卡納湖西部考古項目(WTAP)開始在肯亞北部圖卡納湖西岸的Nachukui組Lomekwi段堆積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以了解早期人類的石器製造行為。

2015年5月,WTAP宣布在Lomekwi第三地點(LOM3)發現了距今330萬年的遺址。

LOM3發現的石器刷新了考古記錄,把人們目前多認知的年代提早了70萬年。

由於這些石器比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人屬化石(距今280萬年)還要早,LOM3的石器引發了一些有關人類演化過程中的關鍵適應的模式和節奏的新問題,並且需要學者重新去研究早期人類類人操作能力出現的時間以及重構認知的意義等。

墨西哥特奧蒂瓦坎羽蛇神廟地下隧道的調查

希烏達德拉遺址是古特奧蒂瓦坎文明最重要、最大的建築群之一。

2003年開始,考古隊開始對希烏達德拉建築群進行探索和保護。

基於系統的地層學發掘得知希烏達德拉遺址所在地最初是一塊農田。

之後在特茲凱立和米考特立時期,這塊區域被第一聖殿的部分建築占據,但隨後就被特奧蒂瓦坎人摧毀而建造了聳立至今的雄偉建築。

在這塊大場地之下發現了早於希烏達德拉的一些建築遺址。

這些建築遺址的特徵表明其主人是社會地位較高的貴族,並且它們可能從屬於第一聖殿。

2013年,發掘到達了地道65米處,證實了地道兩側密室的存在。

在南部的前廳發現了400多個金屬球,這在之前的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

而在兩個側室後面,地道下斜至距地表3米處,並且至少在隨後35米中,地道向東繼續下斜。

在地道的盡頭,發現了三間分別面向北、南、東的密室,與之前雷達探測的結果相符。

2015年,發掘在距地表13-17米處進行,約位於地道103米處,至此,考古隊已經移走了約1000噸泥土和石塊,發現並記錄了75000餘件器物,並對其進行分類、研究、保護。

羽蛇神金字塔象徵聖山,後者在神話中是宇宙各層面和區域的紐帶和聯合體。

地下的密室和創世神話有關。

羽蛇神廟下面的地道代表「冥界」——一個黑暗、陰冷、潮濕的地方,也正是統治者接受和傳遞權力的地方。

對於特奧蒂瓦坎人而言,希烏達德拉與眾不同,因為它是一個涉及宗教活動、重現天神事跡的地方。

歐洲的早期城市化?烏克蘭特里波耶文化巨型遺址

烏克蘭特里波耶文化巨型遺址庫庫泰尼-特里波耶文化是馬麗加·金芭塔絲所謂的「舊歐洲」分布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之一。

其時間跨越2000年,空間範圍達20至25萬平方公里。

自19世紀發現庫庫泰尼和特里波耶遺址以來,經過長期研究,總結概括出該文化三大特徵:

(1)日常起居的生活遺存在這兩個文化類型的內涵中都占有主要地位;

(2)二者的文化內涵沒有明顯的等級分化;

(3)在特定區域裡,特里波耶文化的諸遺址的發展並不均衡,這一現象在不同類型文化的其他遺址中均不存在,庫庫泰尼類型的遺址則完全不存在分化現象。

揭秘北美印地安人建立的最早城市:卡霍基亞遺址

東聖路易斯區的再發現和大規模發掘

卡霍基亞是歐洲人到來之前美國本土最早、最大的政治中心。

2008年,伊利諾州立考古調查組開始發掘東聖路易斯區一處廢棄的現代工業區地下3米、面積達300公頃的未探索遺址區域,揭露出中央祭祀區核心區域之外14公頃的居址區,發現近6300件文化遺存。

最近對近百萬件器物的分析和田野實測地圖、照片、筆記等資料的整理,印證以前便提出的關於大卡霍基亞地區崛起的「大爆炸」假論,即它是一個突發的歷史事件,而非緩慢而漫長的進化歷程。

伊特魯里亞古城塔爾奎尼亞海港的格拉維斯卡希臘貿易站:蘇里與卡娃塔聖所的最新發掘

格拉維斯卡貿易站是古代最重要的海港,是公元前7世紀末至羅馬時期地中海東西部間商品、理念和人群往來的交叉口。

考古發掘研究成果表明,在公元前6世紀,格拉維斯卡的建設進程出現了轉變;與此同時,商人活動也發生巨大變化,這兩者之間應有密切聯繫。

公元前580年,來自福西亞的希臘商人建立了格拉維斯卡貿易站,並在此建造了第一座供奉阿芙洛狄忒的祭拜小廟。

奠基之時,福西亞人給女神供奉了豐富的祭品,祭祀儀式非常獨特,其在後來的祭拜小廟的儀式慶典中無有過者。

在這個祭拜小廟周圍的最新考古發掘是20多個用於融化銅、鐵的冶煉爐。

這項重要發現是理解以下問題的關鍵:聖所貿易的性質,用伊特魯里亞鐵器交換希臘奢侈品,以及希臘人選擇阿芙洛狄忒作為貿易站守護神的原因。

埃及瓦迪伊爾加爾夫第四王朝胡夫法老時期海港的發現

自2001年以來,由開羅法國考古研究所和巴黎索邦大學組建的聯合考古隊一直致力於研究法老時期埃及在西奈半島以及紅海南部神秘的邦特之地的遠征。

在過去的15年里,他們發現了兩處不為人知的古海港,第一個在蘇伊士灣南部埃因蘇克哈那,最近又在瓦迪伊爾加爾夫發現了另一個海港,位於前者南100公里左右。

第二處遺址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海港。

與此同時,他們還在西奈半島南部調查並發現了幾處銅礦和綠松石礦點。

這些礦藏正是古埃及多數遠征的最終目標。

歷經5次發掘,使人們對瓦迪伊爾加爾夫港的認識日漸清晰,資料均與遠航隊的組織、港口設施的布局、建構建制和短暫的使用有關——大部分材料屬於胡夫統治時期,他的名字出現在陶罐、建築材料和紙莎草文件中。

迄今有關古埃及早期歷史的文獻非常稀少,這次紙莎草的發現使得可供研究的文字材料足足多出一倍。

對它們的進一步研究,將首次對法老時期的行政運作系統,以及專制統治下所進行的一些大型工程形成內在、深刻的認識。

土耳其馬拉蒂亞獅子山遺址

最早宮殿區:國家起源新說

獅子山遺址坐落於土耳其馬拉蒂亞平原,距幼發拉底河河岸不遠處。

這座高30多米的土丘遺址,由數千年來層累疊壓的聚落遺蹟構成。

近年來,對獅子山遺址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在公元前第四千紀的最後幾個世紀中,一種基於資源的集約化和再分配而產生的政治化經濟快速發展,加速了社會分化以及政治權力增強的進程,從而催生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早熟的「國家組織」形態。

2013-2015年的最新發現表明, 宮殿的核心是由一個大型庭院和壯觀的、具有紀念性質的37號建築組成。

宮殿這一區域顯現了權力的實踐以一種世俗而直接的新形式,伴隨著井然有序、非宗教性的儀式。

數十年間,義大利考古隊運用嚴格的地層學方法對獅子山遺址開展了長達幾十年的大面積發掘,建立橫跨公元前第四、三、二千紀的建築居住層位序列,不僅僅深入了解獅子山遺址的形成歷史,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近東地區整個幼發拉底河上游和安納托利亞東南部最早的原始古國的形成和發展關鍵時刻的歷史。

諾音烏拉古塚發掘新收穫:中亞遊牧人群的隱秘生活

諾音烏拉墓地位於蒙古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市約120公里處,遺址處於高山森林地帶,海抜約1500米,是一處著名的匈奴墓葬遺存。

上世紀初得到初步發掘,近年,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與人類學研究所的南阿爾泰考古隊與蒙古國考古學家在諾音烏拉墓地開展了聯合研究,共發掘了四大四小八座匈奴古墓,與已知匈奴墓葬相比,此次發掘的墓葬規模並非最大,但無疑屬於精英階層的墓葬,反映了本地匈奴墓葬的典型特徵,其墓坑周圍均有五層階梯,其上鋪石塊;墓坑底部有雙墓室,其四周用木結構加固;墓坑最後用挖出來的土回填。

此次發掘還出土了大量令人驚嘆的珍稀遺物,包括繡花毛毯、長袍殘片、褲子、鞋子及為數眾多的絲綢殘片,氣候及埋藏深度等因素有助於古代遺物的保存,出土遺物為了解匈奴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

搶救性考古發掘揭示台灣5000年歷史

為了促進高階技術產業的發展,並提供台灣南部經濟發展的動力,台灣「行政院」於1995年選擇安定、善化及新市三個鄉鎮之間1043公頃的土地作為台南科學園區的建設基地,這一決定顯然對該地的考古遺產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因此,「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隊臨危受命,承擔起搶救南科考古遺址的任務。

近15年,考古隊在南科及其周邊地區將近3000公頃的土地上,前後進行了五個階段的搶救工作,總計發現了58處考古遺址,並在其中34處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總面積達到12萬多平方米,出土的考古遺物與遺蹟,數量龐大、類別繁多。

考古材料的多樣性及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異性,不僅是為台灣南部地區人類住居與開發的過程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數據,對於整個台灣的古代歷史也提供了許多關鍵性的證據。

(世界考古論壇供稿)

錄入編輯:王建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淄博黃土崖遺址再添文物佐證 盡覽5000年歷史

摘要: 「截至目前,考古隊通過發掘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時期的遺存,還發現了明清時期的墓葬、彩繪壁畫等一些有價值的遺址、文物」——14日,記者赴淄博黃土崖遺址考古工地採訪。

楊官寨遺址發現大量史前墓葬 或超2000座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溫琳 記者 趙爭耀)楊官寨遺址位於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這個相當於40 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中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城市。1月18日,記...

毛家坪的深度

□汪彤在毛家坪見到梁雲的那天,是在一個艷陽天。他步伐蹣跚,曬成古銅色的臉上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在耀眼的陽光下反射著亮光。作為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領隊,梁雲帶領著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

春秋故城———祝丘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沂沭兩河是其中心...

壽光劉家官莊墓群考古項目順利完工

2017年3月下旬至4月初,濰坊市博物館考古隊配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對「黃水東調」工程用地範圍內的壽光侯鎮劉家官莊墓群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在經過緊張的整理,此次考古取得如下成果: 本次考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