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上添花?還是一大敗筆?對展覽中的復(仿)製品,成博有話要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展遇見復(仿)製品,會不會有點小情緒?在歷史類展覽中,是不是絕對不能容忍復(仿)製品的出現?

可是,卻有這樣一個展覽,展覽中有不少的復(仿)製品,但依然吸引了不少的觀眾,並且多數觀眾一致認為,這個展覽很值得一看。

1月20日,《錦行天下——中國織錦文化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展。

點亮絲綢之路的蜀錦,色澤華麗、質地堅柔的宋錦,圖案精美、錦紋絢麗的雲錦,和色彩斑斕、極具特色的壯錦,無不昭示著千年古錦的深厚魅力,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有細心的觀眾卻發現了一個問題:這次展覽的不少展品後面,都打上了「複製品」或「仿製品」的字樣: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仿製品)

四天王狩獵紋錦(複製品)

……

What!!!???竟然還有這種操作?再細細的去看展覽,發現本次展出的也並不都是「複製品」和「仿製品」,也有不少重磅展品是真品原件,比如展出的唐代古錦殘片,包括成博珍藏許久未曾示人的「纏枝寶花團窠花卉紋錦半臂」,都是貨真價實的出土文物。

纏枝寶花團窠花卉紋錦半臂

對於展出的復(仿)製品,東道主成都博物館(以下簡稱成博)也有話說。

成博也並非不想引進文物原件給大家看,而實在是有原因的。

織錦是非常脆弱易損的,而千年前的古錦更是難以留存到現在。

即使成都號稱「錦城」,但實際上成都本土卻沒有出土過一片從漢代到唐代的蜀錦殘片。

因為成都實在太潮濕了,這些紡織品很難保存,只有在新疆、青海等比較乾燥的地方才有蜀錦出土。

織錦的原件實在是少之又少,而若是外借參展,經歷了千年的織錦文物又確實承受不起遙遠的路途和複雜的氣候(成博去年底為敦煌大展去新疆借錦時就遭遇了暴雪,可折騰壞了,人都如此,且就不說古老的織錦文物了),若是有所損壞,反而達不到讓更多人欣賞的目的。

另外,即使少數原件還有部分破碎的殘片留下來,但僅靠拼湊,也很難再現原件的精美與韻味,這雖然無損其價值,但難免影響觀感。

所以,既保護好文物,也讓大家欣賞到顏色純正、造型完整的織錦,充分領略這些史上名錦的風采與魅力,才是成博的做展覽目的。

雖是複製品和仿製品,但它們的製作工藝卻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複製品」,什麼是「仿製品」。

「複製品」即是按照原件1:1完全相同的工藝複製而成的,「仿製品」則是按照原件的紋飾、風格、技法模仿而成,在細節或大小上可能有些差距。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觀眾認為以現在的科技,要複製或者仿製千年前的東西,那還不是小菜一碟!這樣想的話,可就錯了喔。

文物工作者以及蜀錦、宋錦、雲錦的傳承人可是費了好大勁才讓這些本快消失的寶貝按原貌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仿製品)

例如大家熟知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二十多年前出土的時候以鮮艷的顏色、繁複的工藝、特殊意義的織文,震驚了世界。

為了保護它以及同時出土的一批織錦,本次《錦行天下》參展單位之一的蘇州絲綢博物館副館長王晨研究員——當年還是位年輕的媽媽——臨危受命,遠赴新疆,擔當起紡織文物測繪和復原研究的重任。

王晨老師和她的同事們嚴格按照測繪結果,模擬原來的工藝和顏色,先用傳統木織機織成錦料,再縫製成護膊,這才製作出了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一共只複製了兩件,一件藏於國家博物館,另一件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現在原件已經不允許展出了,因此複製品也十分珍貴,本年初在成博舉辦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上,成博就借來了新疆館的複製品展出,而這次成博所展出的,掛在牆上的是色彩還原比較準確的仿製品,另一件放平台上的是紋樣還原比較準確的仿製品。

這些都是當年在複製此錦的時候,研究人員們嘔心瀝血之作。

明萬曆絳色地四合祥雲柿蒂龍紋妝花紗袍料(複製品)

這件「明萬曆絳色地四合祥雲柿蒂龍紋妝花紗袍料(複製品)」,原件的面料是專為皇帝製作龍袍而使用的,工藝繁複,十分珍貴。

上世紀70年代末,明萬曆帝的定陵發掘時,出土了許多織錦。

然而不幸的是,這些織錦已經風化,殘破不堪,原件基本上無法陳列展覽。

當時的南京雲錦研究所受託對這批織錦進行修復和復原。

在隨後的十多年時間裡,雲錦研究所一邊尋找修複方法,一邊鑽研恢復工藝,陸續找回了失傳的明代手工染色技巧,恢復了捶打金箔並纏裹進蠶絲的織金技術。

而薄紗上永不變色、金翠交輝的龍紋,是用孔雀羽毛捻成的,他們就到各大動物園收集孔雀羽毛,只挑其中色彩最綠的,一根根捻成翠羽線。

最後,在克服重重困難下,終於找回了失傳多年的「妝花紗」全套織錦技藝,這才有了如今大家在展廳裡面可以看到的這一匹寸錦寸金的妝花紗雲錦複製品。

但直到現在,雲錦妝花工藝依然是不能被機器替代的。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文物「複製品」「仿製品」絕不是那些粗製濫造的「贗品」,它們是文物的「代言人」,觀眾能通過它們更清楚地觀察織錦的紋路技法,也能更深刻地感受織錦的光彩魅力。

現代複製的工作都這麼困難,那麼古人是怎樣織造出如此精緻的錦呢?時空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你不會想到,折磨了眾多程式設計師的「編程」,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走在了前列。

織錦之美,成就於織機。

來看看繁體字的「機」(機)字,像不像一台織機?!關於織錦工藝,考古學大家夏鼐先生以及不少專家曾斷言,至少在戰國時期,一定有一種類似「多綜多躡」原理的織機存在。

所謂「多綜多躡」,就是由一個腳踏板帶動一片綜片提花。

簡單的圖案,綜片數少一些,複雜的圖案,綜片數就多一些。

綜片,可以理解為編成織錦圖案的「程序」,那麼設計這些「程序」的大師傅們,當然就是織錦「程式設計師」了。

正如專家所料,70年代末,研究人員在成都近郊的華陽地區找到了這種原理的織機,在當地被稱做「丁橋織機」,本次也有展出。

然而這種織機只能織一些簡單的花紋,對於像「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樣的織錦,那也是無能為力的。

此後的30多年裡,研究人員嘗試了好多種辦法,都沒能讓這種「多綜多躡」織機織出稍微複雜點的漢錦。

丁橋織機(複製品)

直到2012年,成都修地鐵3號線的時候,在天回鎮軍區總醫院工地,也就是「老官山」,發掘出了4台西漢時期的提花織機模型,這是一種大家從未見到過的類型的織機,被命名為「勾綜式提花織機」。

經過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研究認為,漢代的各種織錦,基本都可以用這種織機復織出來。

這個結論彌補了此前成都一直沒有古錦出土的空白,以及「丁橋織機」完成不了複雜的復織任務的不足,為「五星出東方」錦是蜀錦的論點貢獻了有力的佐證!成博十分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用這架「勾綜式提花織機」將之成功復織!老官山織機平時也在成博家二樓展出,即使《錦行天下》展結束,想要看的朋友也能在常設展廳中找到它。

連杆型一勾多綜提花織機模型(複製品)

三國時候的馬均改進了織機,簡化了程序,織錦「編程」的難度降低了不少。

再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之後,因為跟西方的「程式設計師」交流往來頻繁,咱也學習了不少技術,又改造出了帶「外掛」的「小花樓織機」和「大花樓織機」,「花樓」可以理解為提前儲存了織造的程序,由兩人同時操作,大大減輕了織造的難度,由此一直傳承到了清末。

本文所講到的這些織機,大家都可以在《錦行天下》的展廳入口處看到。

大花樓織機(複製品)

小花樓織機(複製品)

那麼,這麼高能的織機,每天應該可以織不少錦吧?實際上,成博曾經採訪過蜀錦和雲錦的傳承人大師,答案是:熟練工每天能織8cm左右。

這樣的速度和精細,難怪在古代錦這麼珍貴!這也就是為什麼織錦如此暢銷於絲綢之路,價高質輕,方便攜帶,出個遠門隨便帶幾匹錦,回來就賺得盆滿缽滿的!

古人的智慧與成果固然值得敬仰,而成博對於織錦工藝的研究與探索,也需要大家共同的鼓勵與支持。

本次《錦行天下》在成都博物館壓軸出場,正是讓蜀錦榮歸故里,讓家鄉人民重新認識它曾經的榮耀和輝煌,感受「成都造」的獨特魅力。

編者

要對文物復(仿)製品有一個確切的定性,還是有難度的。

綜合來說,文物復(仿)製品是一個中性的事物,其是好是壞,是優是劣,關鍵是看策展人及博物館對其在展覽中的定位。

一方面,文物復(仿)製品在展覽中用的好,是錦上添花,可以極大地促進博物館展覽及教育的發展;用的不好,就是展覽中的敗筆,容易引起參觀觀眾的不滿。

觀眾,尤其是相對專業的觀眾,對文物復(仿)製品使用的要求更高,這就要求博物館在展覽中使用文物復(仿)製品時要慎之又慎。

來源:成都博物館,原文略有改動

原標題:一場多是復(仿)製品的展覽為什麼值得一看?

編輯:大萌萌 # Double 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成博中秋正式開展

昨日,《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新館開展,該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上百件珍寶,引來眾多市民前來參觀。據了解,昨日來成都博物館新館參觀的人數達2.4萬人。成都博物館新館是西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