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蜀錦織機華麗「重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9月15日,成都市博物館展出的漢代織機複製品,工作人員還可以現場操作。

9月15日中秋夜,成都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就在這個夜晚,消失了長達2000餘年的漢代蜀錦織機,穿越歷史塵煙,在成都博物館中「重生」。

作為2013年中國考古六大發現之一,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以織機、醫簡、人體醫學模型這「三寶」獨步考古江湖。

其中,四部「前所未見」的蜀錦提花機模型,是我國首次出土斜織機實物模型,填補了世界紡織史空白。

而15日重現在世人眼中的「連杆型一勾多綜提花木織機」,正是老官山漢墓出土其中一台織機的復原版。

「梭過之後,居然花現」,漢代蜀錦的流光溢彩,穿越時光,款款而來。

經緯交錯,吉祥銘文漢代蜀錦織機月圓夜「重生」

腳踏綜躡,拋梭引緯。

身著綠色漢服,一雙素手上下翻飛,成都姑娘劉世好熟練地操作著這台巨大的木質織機。

每織好一行,她身後站立的劉先進就需要踮腳推動機器頂端的橫樑。

在9月15日中秋夜,兩人在光線昏暗的成都博物館展廳里,用這樣緩慢又繁瑣的織布方式,重現著2000多年前,蜀錦的光輝燦爛。

隨著時間流逝,數千根極細的黑色與金色絲線,在劉世好的手中緩緩編織成一幅花樣端莊的蜀錦。

劉世好說:「這是漢錦,學名『世母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

我從周一開始織,4天時間只織了十多厘米長。

這台依照出土文物研製復原的漢代蜀錦織機,正式名稱為「連杆型一勾多綜提花木織機」,完全依據2012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織錦機模型的結構製作,機上制織的漢錦復原的是著名的尼雅遺址出土的蜀錦紋樣。

「今天現場還原的織機和織錦,都是在我國先後出土的漢代文物,今天都活過來了。

」蜀錦專家王君平說,這台「連杆型一勾多綜提花木織機」,是國內外權威專家詳定的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最早,織造工藝技術最為先進的織錦機,代表了當時絲織提花技術最為先進的織錦機,「根據同墓出土的4台的數量,有力的證明了,成都『錦城』、『錦都』之名,名不虛傳。

經線起花,四方連續4台蜀錦織機重現漢代技術

四川古稱「蜀」、「蜀國」和「蠶叢之國」,這裡桑蠶絲綢業起源最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蜀錦興於春秋戰國而盛於漢唐,專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區)生產的絲織提花織錦,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四方連續,色調鮮艷,對比性強,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

它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

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直到2012年之前,蜀錦之美,蜀地紡織業之發達,都只見諸文獻,從未得到實物佐證。

2012年夏,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一座西漢時期的墓地中,四部泡在水中的竹木質地織機模型重見天日。

成都博物館館長王毅說,「漢代提花織機的發現,讓這些跨越2000年的文物,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紡織史上的史料缺憾,也印證了成都就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南起點。

這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

此後又3年,研究人員修復了織機模型。

絲織如何成錦,終於得到解答,2000多年前的先進織錦技術,重現人間。

一人推桿,一人織錦織機高達3米60日織成一匹

「根據史料記載,古時織錦,60日成一匹,一匹值千錢。

」表演織錦的王君平弟子劉先進說,現在使用的很多成語,都和織機技術有關,「像織機有很多『綜片』,絲線需要通過綜片。

如果綜片出了問題,織錦就全亂了,所以有個詞語是『錯綜複雜』。

」此外,千絲萬縷、絲絲入扣(通筘),一絲不苟,也都是織機技術衍生出的成語。

「扣」也叫杼,通「筘」,不是指衣服上的「扣子」,而是織布機上的主要機件之一,形狀像梳子,用來確定經紗的密度,保持經紗的位置,並把緯線打緊。

「絲絲入扣」的意思是:紡織時,經線都要從扣(筘)齒間穿過。

隨老官山漢墓4台織機一起出土的,還有數名木俑,或立或坐,手臂的姿勢也各不相同,組成了紡織工的場景,其中還有一名「監工」。

根據這些木俑的身高比例,成都考古工作隊工作人員曾做出推測:「如果按木俑與現代人的身高比例還原織機到原來的大小,應達到3米多高,4米多長,所有部件組合起來,或有一間數十平米房間大小。

要使用這些巨大的機器,需要兩人合作。

一人手腳並用,一邊丟梭一邊推動;每織一行,另一人需要拿起木桿推動橫樑一次,腳底踩動踏板一次。

雖然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織法效率並不算高,但是在2000多年前,這已經是最快的織錦方法。

同步播報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未來,讓成都市民家門口看故宮展品

9月15日,中秋月圓夜,坐落於天府廣場一隅的成都博物館正式開館。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揭開神秘的面紗,引來眾多市民排隊觀展。

當天下午5點,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到成博一樓的故宮文創產品區,接受媒體採訪。

他身著白褂黑褲,腳穿一雙黑色布鞋,滿頭華發,暢談博物館欣欣向榮的文創事業,文物修復行業的新老傳承。

讓市民把博物館帶回家

眾所周知,萌萌噠故宮文創產品,近年來成為「網紅」,「朕知道了」膠帶,故宮日曆等文創口碑與銷量齊飛,在年輕人中俘獲大批擁躉。

這次乾隆特展移駕成博,故宮還帶來了數千件文創。

2015年,故宮的文創產品收入10億,首次超過門票收入,那麼故宮文創的經驗是什麼?單霽翔謙虛地說,故宮發展文創不過3年,還是剛剛起步、爬坡前進的階段。

外出考察的時候,他們也注重向兄弟館學習,如何用文創關注生活。

「提起文創,不僅是大家所說的文創產品,還包括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平台。

發展文創的初衷是讓文物活起來,豐富廣大民眾的生活,讓大家在參觀博物館展覽之後,還能把博物館帶回家。

」單霽翔表示,探索文創無止境,未來還要更加努力來發展文創事業。

未來將與成博展開合作

當天下午,市民在成博門前排起長隊,渴望一窺乾隆特展。

這樣熱鬧的景象,令單霽翔非常感動。

「什麼是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一番思索之後,我覺得高大的館舍,豐富的館藏,巨大的關注度這些都不重要。

如果博物館不對公眾開放,對大家的生活有何益處呢?」

看到眾多文博愛好者在成博門口排隊有序,單霽翔介紹了故宮《石渠寶笈》展的辦展經驗:「如果觀眾夜裡還在排隊,建議工作人員給大家發方便麵。

在他看來,成都市民熱愛文化,享受文化,這是發展博物館事業的最大優勢。

此前故宮多次到成都辦展,曾帶著火鍋、麻將相關文物到武侯祠展覽,深受市民喜愛。

他表示未來將與成博有更多合作,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一睹故宮展品的風采。

華西都市報記者曾潔華西都市報記者楊雪實習生張超攝影雷遠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失傳千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都「復活」

新華社成都9月16日專電(記者童方)穿著漢服的織女,從容自如地一腳踩踏板,一手拋梭引緯,梭過之後,居然花現,錦面上出現「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圖案……15日晚,失傳千餘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

西漢提花織機杭州展出 填補世界科技史空白

新華網杭州10月12日電(記者馮源)正在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行的「絲路之綢」文物大展上,一台新制木質織機卻能吸引諸多中外紡織史、科技史專家學者的目光。它是中國文物工作者對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織機模型進...

漢機織漢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成功複製

中國絲綢博物館用復原的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提花機,成功複製了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錦,成為業界首例對「五星錦」的原機具、原工藝、原技術復原。當時的尼雅考古隊隊...

文化成都漢代蜀錦提花機模型 織錦之都的見證

探訪天回鎮老官山織機,現正在浸泡加固,年內完成修復漢代蜀錦提花機模型 織錦之都的見證2013年年底,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四部蜀錦提花機模型,是前所未見的蜀錦提花機模型,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唯一...

漢代蜀錦織機工匠有男有女 男織工畫柳條眉

內容摘要:天回老官山織機的出土,吸引了全世界相關領域專家的目光,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大學等單位均受邀參與了織機技術的復原研究。而天回老官山發掘出土的西漢提花織機模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

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復活」

據新華社成都9月16日電 (記者童方)穿著漢服的織女,從容自如地一腳踩踏板,一手拋梭引緯,梭過之後,居然花現,錦面上出現「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圖案……15日晚,失傳千餘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

「萌萌噠」的故宮文創亮相成博

昨日,成都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以「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為主題的文物展覽同日開展,展期約3個月。為配合此次文物展覽,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展也同期在成都博物館呈現。此次攜帶赴蓉的故宮文...

漢機織出漢錦 重現千年華美

走進位於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一台織機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在一塊織就的錦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文字及一些動物花草圖案十分醒目,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國寶級文物「五星出...

成博中秋正式開展

昨日,《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新館開展,該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上百件珍寶,引來眾多市民前來參觀。據了解,昨日來成都博物館新館參觀的人數達2.4萬人。成都博物館新館是西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