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豈能「自毀長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央廣網北京9月2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導,近日遼寧省綏中縣「野長城被砂漿抹平」的消息引發關注。

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對此矢口否認,國家文物局已派員趕赴現場核查評估。

近年來,我國多地都曾出現過文物被「破壞性修復」的案例,各種非專業的野蠻修繕廣泛詬病。

專業性極強的文物修繕工作究竟該如何實施?現有管理機制又有哪些短板?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最美野長城遭破壞性修繕?國家文物局正核查評估

近日網絡圖片顯示,有「第三八達嶺」之稱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經過了修繕,「舊貌換新顏」,原本殘缺的垛口被抹平,這段長城成了被硬化的「路面」。

發布到網上的帖子裡,網友「魏永賢」說,「這種修葺,還不如不修,簡直比破壞還可怕。

」昨天,有媒體報導,綏中縣文物局相關人士回應稱,網友提及的「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說法並不準確,此次長城修繕使用的材料並不是砂漿,網友不了解長城修繕的工藝。

而對於當地文物部門的回應,魏永賢昨晚表示:「當時我只是從表面上看是砂漿,我也不太懂在考古方面是什麼特殊材料。

我只能從表面看,好像是石灰摻了沙子那樣。

從2001年起,居住在小河口村的劉福生,一直堅持著開展保護長城的工作,也正是他,把小河口長城修繕前後對比的照片提供給了魏永賢。

劉福生說:「三歲小孩都知道長城不應該這麼修,哪有是平面的?那不是砂漿,那是水泥、白灰和土,抹了薄薄一層,手指甲那麼厚。

叫長城就應該帶垛口,它把垛口都去掉了,去平了。

更讓劉福生難過的是,在修繕過程中,一些長城上原有的構件甚至被隨意丟棄。

他說:「現場就在那兒擱著呢,大石頭誰搬得了。

實際上,魏永賢發表的那些照片說得比較輕,那都是次要的。

長城,它把它所有突出部分都去掉了。

那人要把胳膊腿都拿掉了那還叫人嗎?」

當地文物部門最早的回應是稱,這次修繕「合理合法」。

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丁輝在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如何評估長城修繕工程的結果,將取決於專家給出的專業意見。

丁輝說:「程序上沒有問題,至於維修取得的效果,那就看專家怎麼定。

那只是那段長城中的一小段,(抹平)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不是所有的都能做這麼做的。

修的時候效果好不好,我們現在也不知道。

不好的話,下一步,咱們就調整唄。

目前,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回應媒體關注的遼寧綏中長城點段保護維修問題時表示,已責成遼寧省文物局調查核實,並派員趕赴現場進行核查評估。

國家文物局表示,此段長城所涉及的搶險維修工程技術方案於2012年報國家文物局審批。

鑒於該段明長城遺存存在較為嚴重的結構性病害和水患問題,為避免文物本體進一步損毀、消失,國家文物局經專家審核評估後批覆同意所報方案,提出補充長城牆體頂部、相關台體頂部防滲、排水專項設計等要求,並責成省文物局指導設計單位對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後核准實施。

該項工程於2013年開始實施,2014年完成。

針對媒體和社會關注的保護維修施工問題,國家文物局正在組織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文物保護原則對該項目落實國家文物局批覆意見情況、工程實施情況以及實施效果等進行評估,並將及時公布調查評估結論。

如該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質量等問題,一經查實,將依法對相關單位和人員進行嚴肅處理,決不護短,決不姑息縱容;如涉及違法違規問題,將配合有關部門依法查處。

今年是國務院《長城保護條例》實施十周年,國家文物局於9月20日啟動了「長城執法專項督察」,派出督察組對長城沿線15個省(區)市長城保護工作進行督察。

綏中縣明長城修繕項目也被列為專項督察重點內容。

無獨有偶,破壞性修復頻頻曝光

近年來,文物的「破壞性修復」行為被頻頻曝光。

河南省文化廳工作人員郭先生介紹,出現「破壞性修復」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古建築的所有者、使用者,為了節省開支,在古建築修繕工作上,不按規定聘請專業的文物修繕工作者,找一些無資質人士來施工,導致「破壞性修復」文物事件頻頻發生。

郭先生說:「這種情況一般是民間自發的去修的文物,沒有經過官方的一些方案,沒有經過官方的討論、論證,還有就是有些當地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不強,他覺得我把這個文物修新就行了。

郭先生介紹,文物修復工作要經過嚴格報備或報批程序後才能實施。

修復工作的最基本原則就是不改變文物原狀,包括修復時所用的材料也要和文物本身材質儘量接近。

最近,國家文物局將出台新政策,社會力量自願投入資金修繕部分不可移動文物,將可獲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權。

這意味著很多古建築的使用權將會歸於出錢對其進行修繕的企業、個人。

在文物保護志願者彭保紅看來,這種情況下,更要盡力避免「破壞性修復」行為,提前做好文物保護和修復的相關規劃,強化法律責任才是長久之計。

彭保紅說:「先給我做文物保護規劃,咱們這環評啊,這評、那評啊,為什麼文物保護不做啊?」

記者調查發現,閩北廊橋具有數量多,種類全,年代久,價值高等特點,現存166座廊橋中,59座被列入各級文保單位,107座未定級。

然而不論是定級的還是未定級的,現狀都不容樂觀。

一直致力於閩北廊橋研究的民俗學者黃睦平告訴我們,現存的廊橋往往地處偏僻山區,交通功能已經大為弱化,不少廊橋甚至處於廢棄和任其存亡的狀態,特別是2010年的洪災,南平全市被沖毀了11座。

黃睦平說:「那就是說保護的價值、保護的任務比較迫切,因為這個廊橋啊,會慢慢消失掉,比如天災啦,或者是人禍啦等等這些造成的。

去年災害破壞很大,首先來講一個就是峽陽的八字橋,還有一個月圓橋,茫盪山上的洛托橋,被大水沖毀了,還有一個茫盪山底下的下瓦橋。

儘管木拱廊橋具有獨特珍貴的文化價值,但長期以來,大部分鄉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甚至漠然處之,認為毀了可以重建。

黃睦平不無婉惜地告訴我們,2010年洪災中沖毀的峽陽千年古廊橋八字橋,如今重建成了鋼筋水泥平板橋,原本具有高度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廊風貌已經不復存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誰對「比破壞還可怕」的文物修繕負責?

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永安堡鄉小河口村的小河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被譽為「最美野長城」,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日,網友魏永賢發帖說,「小河口長城被人用砂漿抹平了,原本殘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