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我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西安半坡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 ,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東岸、半坡村北,半坡遺址1953年春被發現,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
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該遺址揭示了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婚姻狀況、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
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
1957年建成博物館。
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
共發現房屋遺蹟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
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
還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
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
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
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
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
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
2個男子和4個女子 ,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
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
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有木板葬具,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趾"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
彩陶人面魚紋盆,圖案神秘莫測令人回味無窮。
據統計,有關論文不下數十篇,含義有近30種觀點,主要有圖騰說、神話說、祖先形象說、原始信仰說、面具說、摸魚圖像說、權力象徵說、外星人形象說等。
半坡遺址坐落在滻河東岸的二級台地上,在半坡遺址以魚作為紋樣繪製的彩陶數量極多,可以說魚紋是半坡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圖案,另外在遺址中還採集到鯉魚的骨骼,出有魚叉、魚鰾等漁獵工具,魚在半坡居民的生活中占有極大比重,自然也就成為其圖騰,人魚結合則寓意著魚生人,半坡人的祖先是魚。
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光直認為,人面魚紋盆上的人面是史前時期的巫師形象,《山海經》中的巫師形象常作「珥兩青蛇」狀,人面魚紋盆的人像作「以魚貫耳」狀,應是半坡社會巫師的形象;美學家朱狄認為,人面形象是人面具,其與魚結合,表現半坡巫師佩戴面具舞蹈,祈求捕魚豐收;陝西的一些考古學家則認為,人面魚紋盆是扣在下葬小孩的瓮棺上的,它作為葬具反映了一種宗教信仰和儀式,把它放在小孩的棺上,以人和魚結合,兩兩相對,循環往復,反映的是生殖崇拜內容。
最為奇特的外星人形象說的主張者認為,人面魚紋的形象十分奇特,在原始社會的人群中無法找到與之相同的形象。
因此,是半坡居民將外星人畫在了彩陶上,人面魚紋是外星太空人戴的帽子。
半坡遺址的鎮館之寶——半坡人面網紋彩陶盆
1958年在半坡遺址上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今年恰逢西安半坡博物館建館60周年,博物館舉行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在半坡遺址出土的大量重要文物中,人面網紋彩陶盆極具文物...
半坡甲子華誕,再續史前遺址博物館新篇章
提到半坡遺址,相信考古文博工作者們都不陌生。該遺址於1953年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被發現,遺址面積約50000平方米,是關中地區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聚落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系統的...
半坡遺址和半坡文化展開展
漳州新聞網訊(記者 戴嵐嵐)5月18日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遠古回聲——半坡遺址和半坡文化展」在市博物館三樓舉辦。展覽將持續至7月18日。此次展覽以一位學生和一位考古學家對話問答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