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停放「大三天」和「小三天」有何講究?守靈的意義何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時值清明時節,上墳祭祖等活動已經開始,中國人向來以「死」為大,即使在逝者去世後好多年的祭日和傳統的祭祖上墳時節,都不會忘了對先人和逝者的奠祭和懷念,這裡體現的不僅是傳統家族觀念的「慎終追遠」,也是我們生命延續的根。

清明節添墳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外出離家求學務工的人不斷增多,在一些節日無法歸鄉,但每到這個時候,街角路口還是會看到很多「畫地為祭」的燃燒紙錢,這個時候,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心都在故土。

說到對逝者的祭奠的莊重,那是從剛逝去時就存在的,現在很多社會年輕人對於農村的「厚葬」觀念還不懂,甚者近期某地出現了「薄葬」,講究火化後骨灰盒可降解,以實現「塵歸塵,土歸土」,看似追求潮流和風尚,最後若干年後就剩茫茫的不知自己根在何處了。

然而很多人更注重的還是「風光大葬」(雖然與「文明喪葬」的倡議不符),但對這種葬禮前後儀式無甚了解,本文就從人逝去的時刻講解一些常識。

網絡圖片

下葬前講究:逝者在咽氣後,一般都會找風水先生,對墓地和安葬時日進行測算,並計算好「回魂時辰」以便到時親屬躲避;在下葬時辰上講究「子時下葬(正午前)」,陰宅的選取要慎重,切勿胡亂下葬(對死者的大不敬)。

雖然這麼做有迷信色彩,但這裡我們只作為傳統風俗來看這些事。

在傳統厚葬文化中,最禁忌的是「熱死熱埋」,講究無論年紀大小和死亡原因,都應在12小時到72小時以內妥善安葬為最佳,另外年紀越大的,停放時間應越長,常說的「大三天」、「小三天」就是指這個停放時間。

當然了,意外情況如後人未回來、客死他鄉等,當有所分別。

自古我國的喪葬文化講究的都是「入土為安」,現在城市的墓地價格不菲,家庭條件不同,選擇哪種喪葬方式都無從指責,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還是做到「入土」吧。


地藏王菩薩佛像

關於「含口錢」:就是在逝者臨死前給死者「口中含物」的習俗,一般是「含錢」,有些地方也「含飯」;這個習俗在典籍記載中稱為「含口」,《禮記》:「鑿巾以飯(在覆蓋屍體的面巾上當嘴的部位開洞)」《後漢書·禮儀志》也說:「登遐,飯含珠玉如禮」。


網絡圖片

這個「含口錢」的習俗,傳說是為了「讓死者順利渡過冥河」,民間認為人死後到冥界,要經過一條冥河,有河就有舟,也有負責擺渡的舟子;亡靈渡河,需要像人間一樣給付船費,否則將受到舟子責難,無法渡河投胎,這亡靈口含的錢就是給付冥河舟子的過河錢。

這樣才可能到達冥界,順利的托生,亡靈免受地域之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喪葬都有什麼講究?

眼下便是清明,是一個祭祀的大日子,人們多去掃墓,或者回鄉去祖墳燒紙,告慰祖先。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個時節也是踏青郊遊的日子,三五成群,沐浴春風。自從周代開始,便有在清明這一天祭祀祖先的傳統,這一傳...

人在去世後的含口錢壓口錢傳說

早在石器時代起,我們的老祖先就十分崇尚玉,玉在中國的古代,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和意義,所以古代的人死了之後,口中所含大多為玉,玉一般都是大富大貴的人家所用,那些貧窮人家一般會用一枚銅錢放進死者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