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喪葬都有什麼講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眼下便是清明,是一個祭祀的大日子,人們多去掃墓,或者回鄉去祖墳燒紙,告慰祖先。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個時節也是踏青郊遊的日子,三五成群,沐浴春風。

自從周代開始,便有在清明這一天祭祀祖先的傳統,這一傳統綿延不絕,直至今日,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在祭祀喪葬文化中表現地淋漓盡致。

會飛的南極丨文

清明上墳,是對親人的告慰

雖說清明也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但是不冠以鬼節的名稱,這是因為清明祭祀的多是善鬼、家鬼,是和自己有著血脈聯繫的親人,因而人們是懷著敬意去上墳的,河南地處中原,這種聯繫顯得尤為強烈,同時這上墳的規矩也不能馬虎。

大多數河南地區上墳都要提前幾天,叫「早清明」, 因為傳說清明節是陰間收鬼的日子,去的晚了鬼被收走,即便燒了紙錢,故去的親人也收不到,所以人們在這天拜祭亡靈的時候要趕早。

上墳能回祖墳當然是要回祖墳,在墳前祭祀,顯得誠意十足,但是也有身在城市不能返鄉的人,他們為了祭祀親人往往蹲在大馬路的路口,燒紙前在地上畫個圈,對著老家的方向留個缺口,再把逝者的姓名寫在圈裡,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再說這給逝者的冥幣,冥幣不能只買「大票」,一張好幾億,逝者在下面換不開。

而且,下面有不少討債鬼,燒點小錢好對付他們。

在商丘一帶,燒的黃紙流行用真實的百元大鈔票放在上面「印」一下,俗稱「擺一擺」,人們認為這樣的黃紙便是真正的冥幣了。

燒紙的人也頗有講究,在豫東某些地區,女人不能上墳燒紙,全是男方的事情。

但是現在因為男方多外出打工,講究也多沒有那麼嚴格了,豫北等地親人們都可以上墳燒紙,但是忌諱太小的孩子去,以免受到驚嚇。

在河南駐馬店地區,上墳是一色的本家男子去,而且人們認為越年輕力壯越好,這樣顯得這家人丁興旺,是個好兆頭。

燒紙也不能幹燒,嘴裡要念念有詞,比如:XXX,給您送錢花來了;xxx,今天孫男弟女都來看您來了。

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喪葬,送親人的最後一程

上墳的規矩那麼多,望著眼前的墳塋,不得不想到逝人入土的畫面。

其實喪葬和上墳都是表達對親人哀思的形式。

人死燈滅,但是傳統仍認為,人死後還會進入另一個世界,所以舉辦葬禮,就是為死去的親人餞行,使得親人去另一個世界的路好走些,以祈望親人在那個世界能夠蔭庇子孫,而上墳就是日後不斷告慰親人,這裡的世界從未把他忘記。

河南地區的葬禮獨具特色,顯示出中原文明濃郁的文化含義。

一般來說,在河南地區,從親人去世到下葬會經歷如下幾個流程。

初終

有經驗的長輩會提前看到老人生命的終點,一般提前幾天會把臥床老人安放在堂屋中間,並由子女照看,從出現死亡的徵兆到去世,稱為為老人送終。

做子女的應當寸步不離,還要聽取老人的遺言,儘量完成老人尚未完成的心愿,顯示孝心。

在河南林州一帶,病人將要斷氣時,要馬上把他鋪的毛氈抽掉。

認為「斷氣不抽氈,來世轉牛毛」。

固始有些地方風俗是,人斷氣的時候不能躺在床上,而是要躺在地上,據說這樣是為了「接地氣」。

裝裹

老人咽氣之後,也有地區例如林州、濬縣是在咽氣前就會替親人穿上壽衣,隨著觀念轉變,已無區別。

河南商丘一帶不給親人穿太多衣服,因為老人在路上會攜帶很多衣服,就像要飯撿破爛的一樣,走地不體面。

小斂

穿好壽衣之後,便小斂,以讓親人走地有尊嚴。

堂屋的靈床上要鋪黃色的褥子,蓋繡有八仙圖案的白色蒙單,謂「鋪金蓋銀」。

蒙單蓋在屍體上要把頭和腳都遮起來。

枕頭以前是用黑布縫成一個大公雞形,稱為雞鳴枕。

現在常從壽衣店購買帶有彩色繪畫的鞍形枕。

還要往死者嘴裡放一枚拴繩的銅錢,俗稱「噙口錢」(也叫唇口錢,有的地方叫壓口錢)。

死者的臉上要蓋一層黃裱紙。

為了防止「詐屍」,同時在蒙單上扣上畫符的瓦,至此,小殮完畢。

濬縣一帶還用麻繩捆住雙腳,俗稱「絆腳索」,以防異樣。

第一刀紙

在商丘夏邑,確認親人去世,安排妥當之後,應當在堂屋的靈床頭,門檻後,燒第一刀紙,以示這是死者的第一份財產。

哭街報喪

燒完紙後,應當哭街報喪。

這是親人去世後,通知鄰里街坊的方式。

這個時候,葬禮的事情基本上不用親人張羅。

族裡的人以及村裡管事的人會撐起整個葬禮。

通常要推舉一個「管事的」,結合本族中一些輩分較大的人一起商定具體事項,對「攢忙的」進行分工,如安排報喪,搭設靈棚,購買喪葬物品,準備菸酒飯菜等。

同時要安排會計、接待人員等,以便對隨後的弔唁者進行接待。

這之後,真正的程序上的葬禮便開始了。

弔唁

親人去世,家人應儘快向親友登門通報死訊。

過去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行大禮,要告知死亡時間,入殮埋葬時間。

後來儀式淡化,派族中年輕人甚至「攢忙的」去報喪也可以,但對其娘家人報喪要鄭重報喪,不可怠慢。

在南陽一帶,報喪人無論晴雨,都要腋下夾著一把雨傘,俗稱「倒夾報死傘」,以便路上方便。

而在新鄉一帶,報喪人到死者親友家還吃點茶水,抽根煙才能離去。

生死都是大事,人們對那些僵硬而冰涼的屍體有恐懼,又對死者懷有留戀和尊重,就產生了一類特殊的殯葬語言。

人們厭棄死亡和悲哀的喪事場面,便發明了一套喻指死亡及其物品的稱謂,如壽材、靈堂、壽終止寢等。

報告死訊的時候,不能說人「死了」,得用「老了」、「去了」、「離開了」代替;送終說是「送老」。

設立靈堂

靈堂一般在通知鄰里來幫忙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張羅。

儘快設立。

會有一個靈棚,放在堂屋的門前,供桌上放著貢品和蠟燭,中間放置著去世親人的遺像。

供桌前是草蓆,供本族的晚輩守靈跪坐,分男左女右帶孝守靈,親友們前來弔唁的時候要哀傷陪哭,有的地方也不分男左女右,他們分兩側跪臥在柴草之上,也就是老百姓說的「陪靈臥草」。

至親之人在裡屋,陪坐靈床兩側,此外還要在靈前放一個「香盆」,即燒紙化灰的盆,香盆底上鑽上眼兒,現在多放在靈床下。

在河南林州,親人去世即放小盆,俗稱「老盆」。

家屬每頓吃飯時,由長子向盆里添一點,俗謂「死時老盆滿,來世家富寬」之意。

停靈

從穿上裝裹衣裳一直到出殯前這段時間都算停靈。

一般人們都講究停靈三天,但是現在生活節奏較快,基本淡化了時間觀念,有的隔一天,有的上午斂,下午就下葬。

在停靈期間,要每晚燒紙,不同地方的風俗不同,無論何時燒紙都要用現實的百元大鈔「擺一擺」,以示這些紙錢在另一個世界成為真正的紙幣,可以供親人花銷。

在河南夏邑,下葬的前一晚應當燒最多的紙,俗稱「九斤十兩」,一般放置在大鐵鍋裡面,一是好盛,二來也意味著這全部都是親人的財產,別人不能搶走。

「九斤十兩」能燒半個多時辰,等到所有的紙都燒完之後,要斂起紙灰,放好,等到第二天隨棺一起下葬。

待客

以往是停靈三天後,主家來待客,待客就是指死者的親人為死者送行悼念,現在時間緊湊,一般是第二天或是第三天即待客,待客的當天下午就可以起棺下葬了。

夏邑一帶,待客必須去世之人的長子或直系親戚前去接客,如果娘家人來了當行大禮。

去接客的時候身著重孝,拿著哀杖,本家人成一隊去接來弔唁的親人,來弔唁的「客人」多離家門若干米的路口便停下,等待本家人來接。

本家人行三跪大禮,以請謝客人前來,之後「客人」便抬起供桌去靈堂悼念,供桌上放著燒紙或者豬肉等貢品前來弔唁,或者一些扎馬、紙人等。

前來弔唁的親人,直奔靈堂哭泣以示哀悼,周圍有拉起客人的勸哭人,哭完之後,「客人」便可以去吃飯了。

而南陽正式待客的日子則是在五七,這一日女兒和女婿會準備紙錢、香燭、鞭炮,甚至是全套的紙別墅、車馬、冰箱電視等,五七後,便可除孝待客。

火化出殯

待完客之後,下午就是出殯了,為了移風易俗,現代農村葬禮一般要火化。

火化和出殯接連進行。

以往是有確切時間,現在時間觀念淡化,但間隔不會超過一天。

把親人屍體抬上殯儀館的車,放進鐵棺,然後至親人分守兩側,一路上每逢過橋都要燃放鞭炮,以引路讓死者順利過來。

在鄭州有撒路錢習俗,也稱為買路錢,即遺體過往的道路要一路撒上買路錢。

到達殯儀館後聽從工作人員安排,或有悼念儀式。

火化後領取骨灰,這時候要撐開黑傘,不能讓骨灰見到白天。

有習俗是捧骨灰至十二生肖的銅像前,把親人骨灰放置在他的屬相前,行跪拜大禮。

之後帶骨灰回家,一路上還要呼喊親人,以免讓親人迷路。

出殯下葬

回家之後把骨灰均勻撒放在棺材裡,棺材裡還要放置死者珍愛的物品,和前一夜的紙灰。

即可起棺下葬。

孝子們拄哀杖跪於靈車前,拿著招引靈幡,大聲哭泣哀悼,哀悼完後,隨著主事人一聲高喊,孝子將靈盆往地上摔碎,人們認為摔地越碎,親人走地越平安。

棺木將至墓地,抬重的要快跑幾步,孝子們也跟著跑,濬縣民間稱之為「搶穴」、「搶風水」。

南陽民間則認為這是逝者快逝去,親人慰藉之意。

長子看墳的方位之後,便可以下葬了,頓時嗩吶聲起,氣氛悲慟。

填土之後,撤去供桌,葬禮算結束。

但在南陽一帶則有守墳和圓墳之說,下葬後親人連續三天在墳前點燈。

三天之後拿工具圓墳,安葬才算完畢。

在河南商丘農村,則要簡單許多,棺入墓穴後,由人下去,裹上親友置辦的棺衣數件,封穴的時候由村裡幫忙的人填土即可,招引靈幡的柳棍放置在墳塋前端。

主家人回家張羅其他事務,葬禮即告一段落。

燒紙,是延綿不絕的悼念

葬禮告一段落,但並不意味著喪葬儀式的結束。

在廣大中原地區,燒紙是一項重大的祭祀活動。

除清明之外,對於逝去之人的悼念,仍體現在不同時節的燒紙活動中。

燒七

從死者去世那天起,每七天為一限,俗稱「燒七期紙」。

每逢「燒七」之日親人都要到墳前燒紙錢祭奠,共七個「七」,有些地方甚至要燒到十「七」。

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豫北以「四七」紙最為隆重,除了要燒紙錢以外還要為死者燒一座紙紮的樓房以及搖錢樹和裝錢的匣子箱子等,讓死者在陰間有房住有錢花。

紙紮是豫北人的喪葬活動里的重要道具,可以說,紙紮數量的多少是衡量葬禮是否隆重、子女是否孝順的標誌。

周年

逝者的周年也是燒紙的大日子。

到了老人的忌日無論幾周年都燒紙,只是規模不一樣。

一般來說老人去世的前三年燒紙都比較講究,親朋好友一般都去,尤其是第三年周年,三年孝滿,需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更講究一點的還要做法事,比前面兩年要隆重。

以後燒紙就和清明,十月初一一樣,不用去那麼多人了,近親屬去兩三個人就行了。

洛寧人比較例外,親人去世,三年內是不上墳燒紙的。

到了三周年這天,要大辦一場,之後就是按照傳統鬼節上墳燒紙。

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又叫七月半、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在農耕社會,每到這個時節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也就形成了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都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還有種說法更接地氣,從清明到十月一,時間長達7個月,好多鬼魂錢不夠花,生活困難,引發不安定因素,所以又定在農曆七月十五這天鬼魂放假,回家拿錢,兒孫們這一天也要去燒紙。

(圖片來源於網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拉祜族習俗 拉祜族是怎樣安葬逝者的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里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吉日良辰出殯,並鳴槍告知親友前...

當大事——豐縣喪葬風俗全景記錄(第三章)

老人去世後,直系親屬要立即換穿孝褂子,主要參加喪禮的人均需按親疏遠近分送相應的孝服,本地俗稱「撕孝帽子」。死者的兒子、兒媳和女兒頭戴口袋式束頂孝帽,用白繩系住,帽側用線釘著一撮棉花,男左女右,...

駐馬店習俗之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 老人之喪歷來為頭等大事,老年病危即通知至親好友,一旦病故立即向親友報喪。鄰里親友攜祭品前往弔唁。主家設席招待。舊時喪葬習俗甚為複雜,新中國成立後提倡喪事簡辦,送祭品改為送花圈,弔唁...

重慶農村傳統喪葬習俗

我國的葬俗文化從發展至今,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和變革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完備的習俗禮儀。除了部分少數民族的喪俗千奇百怪以外,我國的傳統葬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重慶農村地區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