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最愛玩的桌遊竟然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作者徐寧。

古人的玩,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今天的體育,比如蹴鞠、馬球、板球、門球、曲棍球、相撲、武術、游泳、溜冰、拔河、賽龍舟等。

還有一類遊藝是文體結合,有些發展演變流傳至今,有些已經失傳,只在文獻中留有蛛絲馬跡。

說到文體結合的遊戲,首推彈棋。

據葛洪《西京雜記》,彈棋是漢成帝時士大夫發明的。

漢成帝喜歡踢足球,文人們認為體力運動太粗俗,一位大臣就發明了彈棋,皇上挺愛玩,賜給發明者一身高級行頭——「賜青糕裘,紫絲履」。

彈棋的棋盤非常特殊,像個隆起的小山包,底座是方形,頂部是圓形,象徵天圓地方。

玩法歷代文獻記載不太相同,魏晉時期是兩人對局,黑白各6枚棋子,到唐代演變為雙方各黑紅12子,用自己的棋子擊打對方的棋子。

據說,唐以前的彈棋高手是魏文帝曹丕。

有文獻記載,「文帝於此技以特好。

用手巾拂之,無不中。

」從這裡可以看出,早期彈棋是用手巾做工具玩的。

這則文獻又說,「有客自雲能,帝使為之。

客著葛巾拂棋,妙逾於帝」,就是說有客人說自己也會玩,文帝讓他試試,他就用頭上的葛布頭巾來擊棋,比文帝玩得還 好。

到唐代,各種遊藝項目發展迅速,彈棋大為流行,杜甫、白居易、李賀、王涯、韋應物都做過彈棋詩。

彈棋後來傳到日本,棋局、玩法等資料至今尚存。

這並不是說在中國彈棋徹底失傳,民間的玻璃彈球就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彈棋的一種流變。

還有人認為,彈棋的另一衍生物是上世紀80年代國內流行的克朗棋。

克朗棋類似撞球,許多50後、60後都玩過。

今天,克朗棋在國內幾乎絕跡,但仍盛行於東南亞。

此外,藏人喜愛的「吉韌」運動與此類似,不過不用球桿擊球,而是用手彈或甩球,更像古代彈棋。

和彈棋一樣歷史悠久的另一種遊藝是葉子戲,一種紙牌賭博遊戲,玩法和今天的紙牌類似,背面抓牌,翻面出牌,以大管小。

據說是韓信為了安慰士兵思 鄉之苦而發明的,牌如葉子大小,所以叫葉子戲。

李後主的大周皇后是史上葉子戲達人,寫過《系蒙小葉子格》一卷、《偏金葉子格》一卷、《小葉子例》一卷,可 惜都已失傳。

有學者認為,葉子戲是西方撲克牌的祖宗,是馬可·波羅將它帶到歐洲去的,後來演變出塔羅牌、橋牌,在中國則演變出字牌和麻將,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鄭重其事地將橋牌起源歸於葉子戲。

明末清初,很多士大夫熱衷於葉子戲, 「如痴如狂」(顧炎武《日知錄》)。

那時的南京民俗,將飯館小二稱為「食仙鶴」,就因為葉子戲。

據清末民初的南京地方史專家陳作霖的《炳燭里談》,飯館裡4人玩牌,旁邊立著個店小二,抻著脖子候著,大夥叫他「食仙鶴」。

晚清時,一位書院院長薛桑根,和他一位住在南京漢西門的毛姓朋友,玩了一輩子葉子戲,毛某60大壽那天,老薛給老毛做了一幅對聯,「偕君作葉子戲,與我同花甲年,」當時文人評議這副對聯做得頗為工整。

古人還用其他「桌遊」來賭博,比如麻將、狀元籌和升官圖。

麻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至於風靡今天的美國大中學校園。

狀元籌就是擲色子,最小一注 叫秀才籌,以此類推,32注叫榜眼籌或探花籌,最大者64注叫狀元籌。

升官圖類似今天的「大富翁」,底圖寫滿清代官職,從白丁到各部堂官直到太師,參與者 用擲色子的方法推進遊戲,今天淘寶上還有賣升官圖遊戲的。

節日賽會是各類遊藝的集大成。

南京歷來是東南首善之區,賽會非常之多,春天有東嶽、都天會,秋天有金龍、四大王、古城隍會,遊行隊伍早出晚歸,在四城巡遊,抬著二層的台閣,還有可以4人轉圈盪起的大鞦韆。

賽會期間往往也是上燈的日子。

太平天國以前,正月初八、十三、十五都是民間上燈的日子。

天平天國被鎮壓後,燈會恢復,特別是七月盂蘭會,從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比賽誰家燈彩更漂亮,熱鬧程度遠超元宵燈節。

燈會不只是看燈,更有意思的是雜耍。

據潘宗鼎的《金陵歲時記》,夫子廟燈會「有踹軟索者,女子飛走索上,尤稱絕技」,類似今天的走鋼絲。

有表演者撐著梯子,有小孩坐在梯子頂端;還有人躺著腳頂大缸,翻上翻下,「均無墜落之患。

燈會中常見的遊藝活動還有踩高蹺、變戲法、走馬燈等。

另一種遊藝活動是猜謎,分為猜經書里的一句話的經書謎,猜三字經的三字經謎,還有詩謎。

可惜,謎面和謎底都很高雅,今人要玩難度太大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