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這麼玩:失傳千年的古代桌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絡配圖

六博

近日,考古學家在山東一座有著2300年歷史的古墓中,發掘出一種古代桌上遊戲的部分零件。

這曾經風靡一時的遊戲,已經消失了1500多年。

考古學家認為,這座古墓葬的是齊國的貴族。

在墓中,考古學家找到了一塊破損的棋盤,21塊標有數字的矩形旗子,以及一枚有動物牙齒製成的14面骰子。

骰子上標有從1到6的篆體數字。

每個數字各出現兩次,共占了12面。

另外兩面則是空白的。

在重拼、整修之後,棋盤上「飾有兩隻眼睛,周圍圍繞著雲和雷電的圖案」。

從外表來看,這些零部件屬於一種中國的古代「桌遊」,名叫「博戲」,有時又名「六博」,是一種擲採行棋的博戲類遊戲。

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棋盤、棋子、博箸,漢代開始使用骰子代替博箸,叫做「焭(qiong)」。

棋盤上刻有可行棋的曲道,中間為「水」,「水」中有「魚」。

雙方各有六枚棋子,相當於王的叫「梟」,相當於卒的叫「散」。

投箸或骰子行棋,走到特定位置,「散」可以立起來變為「梟」,進入「水」吃掉一枚「魚」,獲得博籌。

先獲得六根博籌的一方獲勝。

六博出現的年代久遠,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在春秋戰國和秦漢都非常盛行,但漢以後,六博逐漸失傳。

彈棋

彈棋是一種文體結合的遊戲。

漢代,文人們認為體力運動太粗俗,於是一位大臣發明了彈棋。

網絡配圖

彈棋的棋盤四周低平,中間隆起,像個小山包;底座是方形,頂部是圓形,象徵天圓地方。

玩法歷代文獻記載不太相同,魏晉時期是兩人對局,各6枚棋子,到唐代演變為雙方各12子。

對局時,須用自己的棋子擊打對方的棋子。

據說魏文帝曹丕就是位彈棋高手,技藝很精,用手巾拂棋「無不中」。

唐代彈棋非常流行,高手輩出,不少詩人還作詩吟詠。

到宋代,彈棋也逐漸失傳。

葉子戲

葉子戲是一種古老的紙牌博戲。

關於葉子戲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人蘇鶚的《杜陽雜編·同昌公主傳》,稱「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

李後主的大周皇后是史上葉子戲達人,寫過《系蒙小葉子格》一卷、《偏金葉子格》一卷、《小葉子例》一卷,可惜都已失傳。

明末清初,很多士大夫熱衷於葉子戲,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葉子戲的玩法和今天的紙牌類似。

依次背面抓牌,翻面出牌,以大管小。

牌未出時部反扣為暗牌,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後一律仰放,斗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以施競技。

有學者認為,西方撲克牌正是在葉子戲的基礎上演變而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如何「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棋戲選例

正刷著微博突然想起,在那個大家都還是「抬頭族」的時代,古人如何休閒?都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技能最高配置,嫉妒之餘會安慰自己說可能是因為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可供消遣所以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不過不管...

中國2300年前古墓中發現古代桌遊:失傳1500年

中國的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了一種古代桌上遊戲的部分零件。自這種遊戲從人們生活中消失以來,已經過了1500多年。考古學家在山東省青州市的一座有著2300年歷史的古墓中,找到了一枚由動物牙齒製成的14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