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字古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公布, 131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終於和大家見面了。

這131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從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三方面來說,都是異彩紛呈、各有特色,諸如來自西藏曲德寺、科迦寺、益日寺等寺廟世代珍藏的多部藏文古籍,字體古樸、內容豐富、插圖精美;來自雲南楚雄的多部彝文抄本,不僅有經典譯作而且還有講述愛情故事以及民間嫁女的世俗文學作品;來自遼寧省檔案館的多部滿文實錄和聖訓,均為內府精寫本,大開蝴蝶裝,盡現皇家精品圖書裝潢風采。

在這些古籍中,現將察合台文古籍《哈拉巴提詩集》、《和卓傳》及滿文古籍《無圈點字檔》略做介紹,管中窺豹以求略見一斑之效。

維吾爾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

——察合台文古籍《哈拉巴提詩集》、《和卓傳》

歷史悠久的維吾爾民族不僅以動人心弦的木卡姆、曼妙歡樂的歌舞著稱於世,而且在文學史上也是名家輩出、名著迭現。

收入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的察合台文《哈拉巴提詩集》和《和卓傳》便是維吾爾文學史上的兩顆耀眼的明珠。

哈拉巴提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布都拉·哈拉巴提(1638—1730),是新疆阿克蘇人。

詩人所處年代正是葉爾羌汗國滅亡前後,可以說身逢亂世。

詩人以一顆正直、善良的心痛恨社會的黑暗,體恤百姓的困苦,抨擊世道的腐朽和偽善。

哈拉巴提的作品以說理性居多,是維吾爾詩歌中常見的勸誡類作品。

他的詩作頗富藝術性,還引用很多民間故事和傳說,是哲理性強的作品,能夠雅俗共賞。

哈拉巴提晚年除教書外主要以寫作為主,1730年以92歲高齡逝世,身後留此雙行詩集一部。

此次入選珍貴古籍名錄的這部詩集是一部清抄本,頁面高22厘米,寬14厘米,由新疆大學圖書館收藏。

《和卓傳》又譯為《尊貴世家傳》或《偉人紀傳》,是維吾爾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和翻譯家毛拉·穆罕默德·薩迪克·喀什噶里的處女作。

此書考證了和卓產生的歷史和新疆「白山派」「黑山派」形成的過程,反映了新疆14世紀至18世紀社會的真實狀況,是一部歷史著作。

但作者又善於運用文學描寫的手法來刻畫人物,交替使用韻文和非韻文來敘述歷史,因此本書又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文學作品。

作者薩迪克生於1725年(一說1740年),喀什人,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其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品歷受喀什、吐魯番統治者的青睞並任職喀什噶爾宗教大法官,一時聞名南疆。

薩迪克著作甚豐,除歷史類作品外還有宗教、哲學等學術著作,他的抒情詩也十分有名。

薩迪克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他把10世紀阿拉伯經典歷史著作《泰伯里史》譯成了維吾爾語。

1849—1850年(回曆1266)薩迪克在喀什逝世。

此次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和卓傳》是一部清抄本,收藏在新疆民委古籍整理辦公室。

乾隆帝對老滿文的終結

——滿文古籍《無圈點字檔》

此次入選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滿文圖書中有一部《無圈點字檔》,這個書名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如果提起「滿文老檔」來,知道的人就多了。

其實,《無圈點字檔》就是俗稱的「滿文老檔」。

努爾哈赤是後金的汗王,1599年他下令仿照蒙文創製滿文,這種初創的文字有不少缺點,通行30多年後皇太極命達海加以改進。

由於改進後的文字在一些字母旁加了圈點,所以被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努爾哈赤時期的滿文則稱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

今天所稱的「滿文」一般都是指「新滿文」而言。

滿族是一個十分重視自身歷史的民族。

滿文甫創,就用來記錄了大量上諭、公文、函件等檔案文獻,這就是後世稱之為「滿文老檔」「國史院檔」等關外時期的歷史資料。

這些主要用老滿文寫的文獻屬於官方檔案,只有稿本、抄本流傳。

「滿文老檔」是清代後金時期官方編寫的編年體歷史檔案,其記錄的內容起自公元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止於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後金崇德元年)。

這部檔案因時間久長,遺失較多,原檔冊封面有無題名已無從知曉。

至康熙朝,稱之為「無圈點檔子」,乾隆初年稱「無圈點字檔」。

「滿文老檔」是後世學界對這批檔案(包括乾隆重抄本)的習慣性稱呼。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後,「滿文老檔」隨之由盛京移至北京,儲存在內閣大庫,康雍兩朝作為判案的查證依據。

至乾隆朝方有了兩次大的動作。

首先是乾隆六年(1741)乾隆下旨將「滿文老檔」逐頁托裱裝訂,「期垂之永久」。

同時敕令臣工將老滿文部分檢出按滿文十二字頭排列,並附有圈點的新滿文。

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一月,諭令抄寫老檔,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整個抄錄工作結束,前後四次共抄寫7套。

其中三次分別用新老滿文各抄一部,每部26函,180冊。

這兩種抄本封面題簽分別用新老滿文書「無圈點字檔子」「有圈點字檔子」。

乾隆四十年首次抄錄的本子因字跡較為潦草,又稱為「草寫本」或「底本」。

後來在草寫本的基礎上又抄了一套,封面函套均用黃綾,稱為「正寫本」或「大黃綾本」。

乾隆四十一年(1776)為了查閱方便,又抄錄一部有圈點正寫本存上書房。

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抄錄新老滿文各一部,亦用黃綾裝潢,但尺寸比「正寫本」略小,故稱「小黃綾本」或「副本」。

目前,「滿文老檔」原檔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時期抄錄的底本和正寫本(大黃綾)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原在上書房的那部下落不明,估計已經毀於戰火。

小黃綾本抄錄後按照清制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送盛京崇謨閣存放,現藏遼寧省檔案館。

這就是本次入選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無圈點字檔》的前世今生。

「滿文老檔」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

清王朝入關前的文獻很少,後代官修的歷史文獻如《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等對一些歷史事件有隱諱增飾之嫌,而「滿文老檔」的原檔對當時歷史事件的記載則較為詳細、準確。

「滿文老檔」所用的文字既有老滿文,又有新滿文,還有兩者過渡時期混用的文字。

在與蒙古各部有關的檔案中又兼用蒙文。

老檔中記錄的滿語保存了後來已被淘汰的古老詞彙和口語,這些獨特的語文現象是今天研究滿族語言文字發展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

乾隆皇帝出於對祖宗的敬畏,對本民族歷史的尊重,在當時能夠達到的條件下對這部珍貴歷史文獻做了最大限度的保護。

用老滿文對這部文獻的抄錄也成為老滿文使用的最後終結。

隨著「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深入及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公布,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文字古籍進入公眾視野,也得到越來越完善的保護和修復。

今後,還應大力推行並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使得久藏於深山古剎中的珍稀孤罕的古籍得到有效保護、科學開發及合理利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錦繡珠璣 精品紛呈

作者:史金波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有131種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這些古籍包括藏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滿文、東巴文、水文、古壯字、布衣文10個文字種類,以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