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珠璣 精品紛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史金波
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有131種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
這些古籍包括藏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滿文、東巴文、水文、古壯字、布衣文10個文字種類,以及同一件古籍中有多種文字的古籍,可以說是卷卷錦繡,字字珠璣,堪稱精品,異彩紛呈。
這批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中,以藏文文獻最多,共64種,其中一種為《般若波羅蜜多兩萬五千頌》,10世紀寫本,版本古老。
還有25種為元代刻本和寫本,也以其年代久遠、版本稀見引人注目。
藏文因明學著作《量理寶藏詮釋》(12134號),是重要的因明學著作,其作者是著名薩迦派領袖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他曾到涼州與蒙古王子闊端會談,使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作者精通大小五明,此書是其代表作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跋尾題記可知此書為元朝卜魯罕皇后在1298年出資刊印,刊印地點為元大都(今北京市),為珍貴的藏文早期木刻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和版本等價值。
史書《古格王統史》(12132號),系12世紀寫本。
此書的發現帶有些偶然性。
2011年3月,西藏古籍辦應阿里地區古籍辦邀請,在阿里地區舉辦古籍普查及保護培訓後返回拉薩的途中,在扎達縣境內的東嘎皮央及托林寺進行實地古籍普查時,意外發現了此書。
這一「偶然」發現說明西藏地區古籍藏量豐富、珍貴古籍陸續被發現的必然性,也證明近年開展古籍普查的必要性。
此書不僅記載了從公元前2世紀吐蕃第一代國王聶墀贊普至9世紀末代贊普達磨的王統世系,還有吐蕃王朝的七位良臣的事跡。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此書系統記載了古格王統的歷史,填補了早期古格王統世系史的空白。
古格王朝是在公元10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所建,雄踞西藏約700年,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至今留有古格王朝遺址,而其消逝至今仍是個謎。
此書的發現對深入研究帶有神秘色彩的古格王朝史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另有藏文元抄本《八思巴文集》(12136號)和明抄本《八思巴傳》(12155號)。
前者是帝師八思巴經典著述,且為早期抄本,深藏於五世達賴喇嘛創建的哲蚌寺圖書館;後者系作者比丘強熏受忽必烈太子真金之命於藏曆龍年(1280年)的撰寫本。
兩書珠聯璧合,對研究元帝師八思巴及元代的文化、宗教、歷史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價值。
藏文《苯教觀點集》也是元寫本,是藏族本土宗教苯教文獻中最重要的陳述觀點論之一。
其中多處出現最原始的苯教術語「韋」及藏文厘定前的標點符號,可知其為原始苯教典籍,如璞玉渾金,是研究原始苯教極為重要的資料。
著名藏族史學家巴沃·祖拉陳瓦所著《賢者喜宴》(12163號),系中國民族圖書館珍藏的明刻本。
作者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噶瑪支系的第九世活佛。
該書是一部藏族通史,上至遠古傳說,下至元明時代,內容立足藏區,廣及中原內地以及突厥、蘇毗、吐谷渾、于闐、南詔、西夏、蒙古、勃律等地。
該書圍繞西藏的政治、宗教、法律、歷史、文化、醫學、音樂、建築、繪畫等主題,對西藏社會進行了詳細的記述,是研究西藏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此書的重要價值,引起藏學家的高度重視,著名已故藏學家黃顥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將其譯為漢文。
此次入選的珍貴西夏文典籍有4種,皆為800年前西夏時期遺物。
其中保存在內蒙古博物院的《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12197號),分上下卷,基本保存完整,為少見的縫繢裝。
20世紀90年代初,中央電視台在拍攝大型紀錄片《望長城》時,在內蒙古額濟納旗西夏綠城遺址內發現了一批重要的西夏文物。
中央台在播放此專題節目前,曾邀請我審看紀錄片,對發現的文物進行鑑定。
這些文物後交內蒙古博物館收藏。
當時內蒙古博物館曾將文獻圖版交我考釋,並與該館翁善珍同志合作寫成《額濟納旗綠城新見西夏文物考》。
但當時圖版中並無此文獻。
10年後我到內蒙古博物館查看這批文獻的原件,意外發現多出此書,知為海內外孤本,驚喜異常,立即向該館負責人介紹了此典籍的版本和學術價值,遂後被定為一級文物妥善保存。
此次入選珍貴古籍名錄自是實至名歸。
蒙古文古籍有5種入選,其中《蒙古秘史》(12202號)很值得稱道。
眾所周知,13世紀問世的蒙古文《蒙古秘史》原本早已失傳,流傳至今的《元朝秘史》是以漢文音寫蒙古語,並用漢語翻譯的漢文版。
不料前些年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寺發現了蒙古文《蒙古秘史》的十數葉殘片,引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照那斯圖和烏蘭教授的注意,2010年烏蘭發表論文《從新現蒙古文散葉看羅桑丹津〈黃金史〉與〈元朝秘史〉之關係》,就所見其中兩葉判斷,此文獻是17世紀抄寫的《蒙古秘史》異本。
國家圖書館蒙古文專家薩仁高娃更到西藏托林寺實地考察、搜集此文獻,並潛心研究,於2013年出版《西藏阿里地區發現蒙古文散葉研究》。
一部已失傳的重要蒙古文歷史文獻,歷盡滄桑,在遠離蒙古族地區的西藏被發現,說明蒙藏關係的緊密,反映出中華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密切交流。
兩位女專家對此文獻的鐘情和她們對此做出的學術貢獻,堪稱一段學術佳話。
6種察合台文獻皆屬清代抄本,各具特色。
其中穆罕默德·薩迪克·喀什噶里所著《和卓傳》(12203號)是中國新疆人物傳記,成書於清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768—1769)。
此書記述從阿帕克和卓奪取葉爾羌汗國政權起,至波羅尼都奪取天山南部六城止的和卓家族史,是研究新疆伊斯蘭教史的重要資料。
在8種彝文珍貴古籍中,《水西制度》(12210號)是清嘉慶五年(1800年)抄本。
此書敘述彝族六祖源遠流長的歷史,並記載了部分彝族地區的地名及江河名,重點敘述了扯勒家十八則溪(糧倉)和阿哲(水西)家十三則溪,以及各個則溪每年應上交到總部的各種物資和數量,是研究彝族古代歷史、地理、政治和經濟的重要資料。
雲南石林縣民族圖書館藏有一部鉛印本彝文書籍《納多庫瑟》(12213號)。
此書是法國天主教神甫保祿·維亞爾(鄧明德)於1879年在中國雲南石林(原路南)彝區傳教時,為擴展天主教的勢力和適應當時發展天主教活動的需要,邀請當地著名畢摩(彝族祭師)共同搜集整理彝文單字、單詞,把一字多形的彝文進行規範化,用整理規範出來的430個彝文字編寫成彝文聖經問答,於1909年在香港納匝肋印書局(lmp.Nazareth)出版。
其版本特殊,為雲南乃至世界最早用鉛字印刷的彝文圖書。
滿文珍貴古籍30種,但從卷帙來看無疑是數量最多的文種。
滿文《無圈點字檔》一百八十卷(12223號),是用初創的無圈點老滿文書寫,記載明萬曆三十五(1607年)至崇德元年(1636年)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等方面的重大活動,是清政府在入主中原前用滿文書寫的唯一官撰編年體史書,是研究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制定並推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及其同蒙古、朝鮮、明朝的關係的重要史料。
滿文老檔的原檔及後來抄錄的底本、正本,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乾隆時期抄錄的底本與正本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此次入選名錄的小黃綾本由遼寧省檔案館收藏。
此檔頁面四周雙朱絲欄框,裝幀十分考究。
此次還收錄了遼寧省檔案館存藏的滿文歷代《實錄》三十六卷,《聖訓》九百二十二卷和《玉蝶》51種(12226—12246號),可謂琳琅滿目,卷帙浩繁。
這些檔案卷冊皆保存了大量史料,至為珍貴。
第五批珍貴古籍名錄中還有東巴文2種,水文5種,古壯字3種,布衣文2種,都是各該文種古籍的精品,古樸厚重,分別反映出有特色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有重要文獻價值。
兩種多文種文獻也令人矚目。
遼寧省檔案館所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滿、漢、蒙文抄本《滿洲實錄》八卷(12260號)。
此書是記述滿族崛起和努爾哈赤時期史事的重要官修史書。
每頁滿、漢、蒙文分別布列上中下三欄。
書中有插圖,圖左為滿、漢、蒙三欄題名,可謂獨樹一幟。
最後有滿、漢、蒙「乾隆」印記。
此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述滿族早期創業史,是研究清開國初期歷史的珍貴史料。
國內外對此書研究著述很多,可見其引人注目的程度。
國家圖書館所藏藏、滿、蒙、漢四種文字刻本《佛說四十二章經》,系奉乾隆皇帝命,先由漢文譯成滿文,再從滿文譯成藏文和蒙古文。
此書是該經目前僅見的一種四文種合璧刻本。
總之,《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又推出了一批少數民族文獻精華,內容豐富,版本精緻,價值珍貴,亮點頻頻,令人目不暇接。
131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列入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推薦名單
本報訊 文化部日前發布公告,擬推薦899部古籍入選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少數民族文字古籍131部。在前四批公布的11375種珍貴古籍中,少數民族古籍有908種,其中包括65種西夏文古籍...
蒙古文古籍整理與研究綜述
摘要:蒙古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創造了豐富的古籍文獻,這些文獻典籍文字獨特、版本珍貴、內容豐富多樣,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蒙古文古籍文獻的搶救與保護迫在眉睫,蒙古文古籍文獻的研究和開發對蒙...
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落戶我盟
本報訊(記者郝偉)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於近日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正式開館。該博物館原為內蒙古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是經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和民政廳批准,由巴拉吉尼瑪先生、張繼霞女士經過近三十年、奔赴四十...
"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出版 甲骨文首入選
《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日前正式出版。圖錄根據去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單,以文字分類、以時代先後為序,收錄了眾多珍貴典籍。 本批《名錄》包含諸多亮點:一是甲骨文首次入選...
藏族古籍《甘肅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獻》出版
日前,藏族古籍大型叢書《甘肅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獻》已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這套藏族古籍文獻由蘭州大學教授州塔、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幹事洛桑靈智多傑主編,共包括31函,547部,分藏於甘肅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