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湯鼎」已端出 古墓棺槨將遷移——探訪城陽城址楚墓發掘新進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人員正在鑑定「肉湯鼎」

信陽新聞網12月19日訊(本報記者 馬依釩)古墓端出一鍋「牛肉湯」?當神秘的考古現場沾染上十足的煙火氣息,能引起一場颶風般的全民關注,便是理所當然。

近日,我市境內一座正在發掘中的古墓在網絡爆紅,引起各地網友的持續關注。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城陽城址保護區附近,探訪網友口中的「牛肉湯大墓」,了解發掘新進展。

現場:起吊設備入場,棺槨將被整體遷移

在發掘現場,記者看到一個呈「甲」字型的深坑,走近細看,先是一個斜坡,漸次遞進,坑底和坑壁非常平整,深坑四周及中間系統地固定上了鐵架和木架。

有人在做測量,有人調整倒鏈,有人指揮起重機,戴著安全帽的考古人員,穿梭忙碌著,乍一看,很像是施工現場。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家昌坐鎮指揮,根據現場情況,這位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不時地指導考古團隊做出調整。

據介紹,現場正在對棺槨實施整體遷移,為了對出土文物做到最大限度的保護,起吊之前,考古人員已對棺槨進行全方位貼膜,起吊上來的棺槨將遷移到城陽城址博物館,在研究室做進一步研究。

在場的考古項目負責人武志江告訴記者,這座古墓坐西向東,包含主室、側室和後室,最新整理出來的數字顯示,這座墓的墓道約有9米多長,墓室土壙長10.4米,寬8.5米,槨室長4.6米,寬3.2米。

從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數量種類判斷,這是一座戰國中期的楚國墓葬,墓主人應屬下大夫一級。

目前,側室和後室的隨葬物品均已全部發掘清理完畢,現場人員的注意力集中在棺槨遷移上。

「值得一提的是,這副棺槨上面覆蓋有荒帷,編結的有棺束,同類發掘中並不是都有,這對研究古代織物很有價值。

」武志江介紹,棺槨移到實驗室後,將開棺通過棺槨內墓主人的隨身物品推斷他的年齡、性別、身份、健康狀況等。

此外,還會對墓坑進行保護性回填,對出土文物拍照、繪圖、整理,保濕加固出土彩繪陶器,對出土漆木器進行脫水處理等。

據介紹,除了網絡流傳甚廣的「肉湯鼎」以外,這次發掘還有不少其他發現,包括少量青銅兵器、車馬器,以及陶鼎、敦、壺、草蓆、甲片和一些漆木器等。

此外,墓中還發現了瑟和虎座鳳架鼓等樂器。

在考古人員向記者展示的出土文物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些出土的漆木器仍然保存完好,圖案精美,色澤艷麗。

回顧:考古直播,千年「牛肉湯」引關注

多年前的古墓里發現了幾隻裝有「肉湯」的大鼎,鼎內骨頭清晰可見,經專家鑑定為牛骨,這是妥妥的一鍋「牛肉湯」……13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發布的這條信息,引髮網絡轉發熱潮,經騰訊、新浪等新聞客戶端的轉發,信陽「牛肉湯」古墓迅速爆紅網絡。

據城陽城址保護區副主任劉勇介紹,自11月中旬,這座編號為18號的古墓就已開始發掘。

打開槨板以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決定通過官方微信,對這座戰國古墓的發掘進行圖文直播。

9日,圖文直播正式開始,前方考古人員拍攝圖片、講解過程,後方的微博編輯實時更新圖片,並配以「接地氣」的文字,簡要描述發掘進程。

記者了解到,13日,古墓的側室出土了5隻陶鼎,均為祭祀用品。

被考古人員發現時,這些鼎內充滿了淤泥、水等雜物,由於時間有限,專家只對一隻鼎內的殘留物進行了分析,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動物考古專家侯延峰在裡面發現了一根長約24厘米的完整的牛右側肱骨,也就是牛右前肢的上臂骨。

為什麼選擇牛肱骨?下葬放入鼎中時是熟還是生,帶不帶湯?侯延峰表示,古人挑選肱骨用來祭祀可能因為它確實是肉比較多的一部分,另外古時祭祀有時愛放牲畜前肢,有時愛放後肢,這涉及葬俗。

目前,專家已經對這塊骨頭提取樣本作進一步研究。

「歷經兩千多年,這塊骨頭骨質已經非常酥脆,骨膠原流失了很多,是不是熟食,從技術上來說測定結果可能並不準確,但可以肯定,由於墓室臨近淮河河道,古墓早已被水浸。

目前我們看到的鼎裡面的所謂『湯』,都是滲入墓室的水。

」侯延峰說。

據武志江介紹,在信陽及淮河以南的楚國高級墓葬中,獸骨是比較多見的,201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陽城址保護區的8號墓進行發掘時,就在前室陶鼎內發現牛、羊、豬、狗等動物骨骼,以牛的四肢骨和椎骨最為多見。

通過肢解技術和實驗分析可以判斷出,8號墓的牛骨為黃牛,解牛技術嫻熟,工具鋒利。

專家:考古很嚴謹,「牛肉湯」走紅是意外

0.9萬,這是截至昨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對這次考古直播的閱讀量。

「牛肉湯」一詞出現後,激增的閱讀次數和龐大的閱讀量,一度讓參與此次圖文直播的考古人員感受到不小的壓力。

14日,負責圖文直播的微博編輯「自我檢討」:「『牛肉湯』的事兒搞大了,現在是鋪天蓋地的報導,我已經挨批評了——說太不嚴肅,不像考古工作者,適當的時候我們會請專家來給大家講講這些牛肉與當時的禮儀、飲食之間的關係。

絕不是吃肉喝湯那麼簡單的……」

現場商量棺槨起吊方案

作為考古現場負責人,武志江的壓力也不小,這樣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安保。

18號墓並沒有被盜墓者破壞,但是與之緊鄰的,已經發掘、回填完畢的16號墓、17號墓均遭盜擾。

大量報導意味著安保措施要更為嚴密。

在發掘現場,扎著軍綠色的帳篷,記者走近細看,幾張簡易的摺疊床,簡單的被褥,唯一的取暖工具就是功率不太高的電暖氣。

劉勇向記者介紹,為了合作監督,安保力量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和城陽城址保護區共同組成,幾個月來,安保人員就在這裡度過,即使風雪交加,也不例外。

「考古是個嚴謹的事,『牛肉湯』的走紅純屬意外。

」真實的考古工作是很枯燥的,由於常年駐紮在野外工作,很多考古人員的手腳都凍了,資深考古人員都會有頸椎病、腰腿疼等職業病。

在武志江看來,這次微博圖文直播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將考古現場和發掘細節第一時間傳遞給大眾,這種方式值得嘗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