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長毋相忘」道盡百轉千回情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節目組供圖
前不久,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在央視播出,再次為觀眾帶來了品讀文物的「全新打開方式」。
昨天(8月16日)下午,《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組推出的「青少年走近國寶」暑期活動來到南京博物院,帶領青少年現場感受在螢屏上驚艷無數觀眾的「長毋相忘」銀帶鉤。
這件浪漫而深情的「國寶」也正式進入展櫃陳列,從今天的「七夕」開始和觀眾見面。
7月27日播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中,南博的「長毋相忘」銀帶鉤作為漢代的代表文物閃亮出場。
這件文物出土自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是江都王劉非送給嬪妃淳于嬰兒的定情信物。
帶鉤鉤體為龍首形,鉤身錯金,圖案為圓渦形雲氣紋,它像兵符一樣自中間一分為二,兩個半扇的內壁,分別以陰陽文刻有「長毋相忘」4個字。
隱於鉤身之間、穿越兩千年時光的動人情話,感動了無數觀眾。
《如果國寶會說話》拍攝的文物都是國之重器,而「長毋相忘」銀帶鉤刷新了入選國寶尺寸最小的紀錄。
這件只有3厘米長的小小帶鉤,為何能夠入選國寶名單呢?
《如果國寶會說話》分集導演丁曼文透露,2016年,她和該片總導演徐歡一起去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考察,第一次在南博看到這件「長毋相忘」銀帶鉤時,仿佛遇到了久違的深情。
在她看來,藏在帶鉤里的誓言有一種很迷人的形式感,和如今情人節送玫瑰的分量完全不同,寥寥4個字道盡了一生百轉千回的情思。
最終,丁曼文的堅持打動了總導演,「兩千多年前的漢朝人對美好的嚮往、對情感的渴望,和今天的我們是一樣的。
歷史是一團灰燼,但灰燼深處仍有餘溫。
長毋相忘,就是來自漢朝的餘溫。
」
盱眙大雲山漢墓考古發掘領隊、南博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則斌講述了「長毋相忘」銀帶鉤的發現經過。
這件銀帶鉤出土於大雲山江都王陵的12號墓中。
最初,考古人員在墓主人腰間發現的銀帶鉤是咬合在一起的,後來在清理修復文物階段,才注意到帶鉤中間有條縫,而且可以像「虎符」那樣打開,內側還有互相咬合的4個字:「長毋相忘」。
漢代嬪妃的墓葬共分4個等級,「淳于嬰兒」的12號墓屬於第三等級,身份並不算很高。
但在其他嬪妃墓中,並沒有發現象徵權力的印章,單單只在「淳于嬰兒」的墓中有。
這說明江都王劉非十分喜歡這個女子,給了她很多特權,會替他處理一些文書方面的事務。
3個小時的「走近國寶」活動,帶著青少年現場參觀文物、傾聽專家講解、體驗文物修復,《如果國寶會說話》攝影指導楊明陽還介紹了如何在拍攝中抓取到肉眼難以看到的文物細節。
央視新聞APP和微博的全程直播,也引來大批網友圍觀。
網友「Vicky-白沫」在直播間的評論區寫道:「看見標題,就知道文物里藏著一個美好的故事。
真希望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能有一份真摯漫長的愛情。
」 本報記者 朱凱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情人節發】古人秀恩愛的水平比我們高多了,快學起來!
今天是情人節,咱們就來說說古人秀恩愛的那些事兒。中國人一向比較講究含蓄的情感表達,但即使是含蓄的中國古人,也無法控制七情六慾,創作出了一些滿含愛意的作品。這些作品又不小心流傳到今天,成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