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將青銅兵器發揮到了極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掃平了華夏大地上紛爭不已的各諸侯國,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歸一……中國從此進入了封建大一統的帝國時代。
戰國晚期,隨著鐵制兵器的發展,稱雄數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銅兵器開始逐步走向衰落。
但在這個階段,銅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
特別是在秦代,承戰國餘緒,仍較多使用青銅兵器,並在銅兵器的形制和製作技術方面,繼續有所發展。
1974年春,在陝西驪山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青銅劍、青銅鈹、銅戈、銅戟、銅矛、弩機、箭 鏃、銅殳等大量青銅兵器。
戰國末年,青銅正在慢慢退出歷史,鐵,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而兵馬俑坑中出土的4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
難道用武力統一 了中國的秦軍,真的是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
戰國晚期鐵制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為列國所廣泛使用、金屬工藝也未盡成熟;而此刻,中國青銅古 兵器的冶煉鑄造技術(包括金屬工藝)正處於最後的、也是最輝煌的巔峰。
眾所周知,高錫青銅兵刃雖堅硬,但劈砍易折斷,秦國的兵器工匠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金屬 工藝問題,大大提高了銅兵的柔韌性。
因此,強大的秦軍就是憑藉這些青銅鑄就的金戈銅劍、強弩利矛,滅六國、統一華夏,創造了青銅古兵器 最後的強音。
陝西西安臨潼秦兵馬俑1、2、3號坑內,出土青銅兵器達4萬餘件。
兵器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工藝之精湛,保存之完整是前所未有的。
從中所反 映的秦軍武器配備、兵器類別、製造工藝、管理制度等等,是古代兵器史研究難得的實物資料。
這批數量龐大的、秦統一中國時代的青銅兵器,堪稱我國先秦時代主流冷兵器的縮影與精華。
通過對這批 兵器的研究與解讀,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商周時代青銅兵器的全貌。
作為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縮影,它帶領我們穿越時間的長河,去感知我們祖先那曾經的過去、 那深沉的呼吸和強烈的脈搏……
1、青銅劍時代的最後顛峰——秦劍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著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
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厘米)。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
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
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
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
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 斷。
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
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
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
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
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
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
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
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2、裝長柄的短劍——青銅鈹
鈹是古代著名長兵器之一,它是一種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鈹兵曾被誤作短劍。
我國最早的古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著)這樣解釋鈹的概念——「鈹者,劍刀裝也」。
鈹的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同,平脊兩刃,鈹身斷面為六邊形,形制極像短劍,長約30~35厘米,後端為扁形或矩形的莖,用以裝柄,一般在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在長柄上。
後裝長約3~3.5米的積竹柄或木柄,是一種極其銳利的刺殺兵器。
從文獻資料看,鈹可能起源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戰國秦漢。
鈹最早被稱為「夷矛」,春秋戰國時期名稱又 演變為鎂、鈹、鈦等,東周時代的宋、吳、秦、趙、燕等國長鈹盛行,應用很廣。
這種兵器古書記載頗多,但可惜長期以來一直無完整實物出土。
秦俑坑中出土的銅 鈹,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銅鈹和矛的區別,除頭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將柄納入矛筒(銎)中,而鈹是鈹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
鈹的長柄末端裝有銅,鈹身還配有保護刃部的鞘。
西漢時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鈹亦改為鐵制,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
秦俑坑出土的青銅鈹,鈹首長度多為35厘米左右,莖長12厘米左右,鈹之木柄多已腐爛殘損,鈹身刻有「十五年寺工工」之類銘文,莖上刻有「十六」等字。
「十五年」為秦始皇紀年,「寺工」是中央主造兵器的官署機構,鈹上最後還刻有實際生產的工匠名字,
秦俑坑已發現青銅鈹16件,可以訂正把過去將鈹誤視為短劍的錯誤。
根據已發現的銅鈹實物。
有學者認為,鈹之(即長柄)有積竹、木柄兩類。
而鈹也有扁莖銅鈹和銅鈹兩種,銅鈹主要流行於戰國時期的趙、楚等國。
扁莖銅鈹主要流行於秦國。
3、輝煌的金戈銅戟、吳鉤利矛
→ 歡迎對刀劍等冷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加龍泉師傅私人微信 longquandk
→歡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識的朋友,關注微信冷兵器自媒體公眾號:刀劍檔案
統一六國成霸主,兵器因素不容忽!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
兩千多年前,大秦帝國的兵器是什麼樣的
秦能統一六國,除了秦人驍勇善戰,秦國的兵器也是相當厲害。隨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掘和科考,出土的4萬餘件兵器,包括劍、鈹、殳、矛、吳鉤、箭鏃、弩機等,其鑄造技術和工藝讓人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