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閩都 海納百川起新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坊七巷。

福州新聞網9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張旭/文 陳建國 楊勇/攝)2200多年,福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直延續「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三山兩塔一條街」的古城格局,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空間格局被建築學家吳良鏞院士譽為「東方城市設計的佳作」。

2200多年,綿長的歲月沉澱出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

閩都文風鼎盛,脈絡久遠,孕育出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曇石山文化、壽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和溫泉文化、內河文化、福文化等系列品牌。

記者從市文物局獲悉,目前,全市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474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0處,列入國家涉台文物名錄155處。

近年福州已經組織開展編制國保林則徐墓、福州文廟、省保報恩定光多寶塔(白塔)、新店古城遺址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體保護規劃,完成閩安協台衙門、福建戍台將士墓群、芙蓉園、靈濟宮碑亭、鳳凰寺大殿、采峰別墅、石厝教堂、福州商務總會舊址、福壚寺、陳紹寬故居、白馬橋、彬德橋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涉台文物修復工程。

目前,我市正在國保林則徐故居、羅源陳太尉宮及省保安瀾會館、東關寨、宏琳厝等單位開展修繕工作。

三坊七巷——中國半部近代史

三坊七巷是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被稱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區域內現存的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

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州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謝謙華說:「三坊七巷將引入『網際網路+』概念,進一步完善『吃、住、行、娛、樂、購』等旅遊六大要素布局。

據悉,三坊七巷將在年底建成智慧景區服務平台。

目前,當地已全面打通斷頭路,實現坊坊相連、巷巷相通,保證人流能順利從核心區往坊巷外疏散;建設了智控中心,在街區所有主要出入口和坊巷口安裝了人流監測系統,及時疏散引導。

馬尾船政文化廣場。

船政文化——近代先進思想之光

今年是福建船政創辦151周年。

中國第一艘鋼鐵戰艦、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設計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詹天佑及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紫金山天文台籌建者高魯民都與福建船政有關。

福建船政所培養造就的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宣傳的先進思想理念,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影響深遠。

福建船政研究專家劉孝鋆說:「福建船政學堂的輝煌只延續了40多年,但它為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製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方面留下了豐碩成果,造就了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勵志進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勇於創新、忠心報國的傳統文化神韻,這些正是『船政文化』的精神內核。

「船政文化既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也是閩都特色文化,內涵極其豐富,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挖掘。

」原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主任黃有鋒說,為了讓船政文化「可觸摸」,近年來,馬尾區加大對船政建築群遺蹟遺址的保護力度,先後啟動了馬尾造船廠輪機車間、繪事院等修復工程,並大力開發船政文化產業,大手筆建立船政格致園,復建船政衙門,打造船政古街、閩安古鎮等。

2010年和2014年,船政文化主題展先後在台灣和法國舉辦。

2016年,散落在法國的福建船政資料被「接回來」,在馬尾船政學堂舉辦了《一個法國人的中國夢》專題展覽。

曇石山出土的中華第一燈。

曇石山文化遺址——沉睡五千年的文明

走進這個位於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的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你會看到這樣一句話:「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

「作為中華文明的一朵奇葩,曇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學術研究中獨占鰲頭。

」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前館長李國慶說,遺址博物館新館是2008年建起的,占地112畝,目前陳列出來的僅是墓葬區,還有三分之二沒有發掘,如果其神秘面紗被全部揭開,規模有望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經論證,考古專家判斷曇石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個時期,距今分別為5000年、4000年、3000年左右。

豐富的墓葬內容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那深邃的壕溝刻畫出閩族部落的公共墓地,也展示了原始社會發展的脈絡。

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於日前帶領全國政協考察組來榕考察曇石山文化。

考察組建議,應持續深入研究整理「曇石山文化」內涵,形成一系列成果;統籌規劃「曇石山遺址」,充分發掘並整合資源;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大該遺址的宣傳力度,加強曇石山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合作,將曇石山文化進一步推向全國。

中國壽山石館。

壽山石——天遣瑰寶石中之王

去年11月,福州青年壽山石雕刻家林賢樂的作品《雨巷》在中國首飾玉器百花獎上摘得金獎——它是中國玉器雕刻類最高級別獎項。

產於福州壽山鄉的壽山石色彩斑斕、晶瑩剔透,令人愛不釋手,至今已有1600多年,素有「天遣瑰寶」「石中之王」的美譽。

壽山石多次參與「國石」競選併名列候選石榜首,2012年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記者獲悉,原建於壽山石「三坑」(指田坑、水坑、山坑)交界之處的壽山「石王亭」將重新修建,並於10月底正式亮相。

到時候,首屆壽山文化旅遊節也將在壽山石原產地——壽山村正式舉辦,並將固定成為天下石友每年歡聚的節日。

目前,壽山「石王亭」重建工作正穩步進行中。

籌委會負責人表示,今後計劃以重建壽山「石王亭」為契機,挖掘整理壽山石歷史文化,同時籌劃在壽山石原產地舉辦眾多石友提議並期待的「壽山文化旅遊節」。

業界專家認為,每年固定舉辦的「壽山文化旅遊節」在為天下石友提供歡聚一堂的節日的同時,有望成為當地文化標誌性節日。

名城保護——公共文化服務惠民

「織緞巷」「錦巷」「橫錦巷」「機房裡」……如今,這些與紡織業相關的地名,仍保留在榕城大街小巷中,見證著福州紡織業曾經的輝煌和那段福州海絲文化的過往歲月。

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是一位研究福州海絲文化的專家。

在他看來,福州也曾是全國絲綢紡織中心。

宋元時期,福州已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絲綢的主要生產地之一,福州港已成為「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華國際貿易港口。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不僅有絲綢,還有瓷器等大宗商品。

於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又被譽為海上陶瓷之路。

張振玉說,在宋元明清700年間,被譽為「華夏文明縮影」的陶瓷,正是從福州港出發,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跨越海洋,走向世界。

市文物局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市正在加快開展「海絲」申遺工作,組織召開「歷史名城·海絲門戶——福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積極參加《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絲路帆遠——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聯展》,以及《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圖片展》巡展,展示我市海上絲綢之路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

「上世紀90年代,在時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福州名城保護工作成效明顯。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說,遵循習近平的「歷史的人要做歷史的事」等諄諄教導,福州修復了琉球館、鄧拓故居、林覺民故居等歷史或名人舊址,收回林則徐出生地和林則徐故居並進行維修;在城市建設中保護了嚴復故居、林紓故居、高士其故居、侯德榜故居和滙豐洋行舊址等一批重要史跡;著手編制《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三山(屏山、于山、烏石山)、三坊七巷、朱紫坊、冶山、上下杭、南公園、煙臺山、林浦、陽岐、螺洲、馬尾老城區等14個歷史風貌區為重點保護對象……

就在前不久,為了加快推進「文化福州·藝術閩都」建設,我市正在深入實施文化建設六大行動計劃,包括省市共建重點項目、引進文藝人才、打造文藝精品、全國性文化活動落地、提升重點文化品牌、宣傳推廣福州城市文化等6類48項具體工作項目。

在8月21日通過的《中共福州市委關於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補齊民生短板確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見》還提出,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加快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提升,建成「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積極推動海峽演藝中心等省級重點文化設施項目落地建成。

實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覆蓋工程,推進市、縣兩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建立重大文藝題材項目庫。

建立完善基層幫扶機制,組織開展「文化惠民·六進」、藝術扶貧和「一對一」結對共建等流動文化惠民服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