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你長髮及腰,隨道長隱居武當可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地方,千百年來作為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

它遠離都市喧囂和世俗煩擾,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一位道士,他棄煩憂之塵埃而取高山之煙霞,他餐霞飲露,與明月清風為伴,在這裡過著清靜隱修的逍遙生活。

每日粗茶淡飯之後,或閉關打坐,或習書作畫,或撫琴吟唱,或練功養生。

武當山作為道教福地,他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

歷代以來,許多著名道家如周之尹喜、漢之陰長生、晉之謝允、唐之呂純陽、五代之陳摶、宋之寂然子、元之張守清、明之張三丰等……,均在武當山修煉過。

其中,張三丰把道家的太極陰陽與武功相結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創立武當拳派,一時名振天下,成為了南尊武當,北崇少林的中華武學的兩大門宗。

瑋哲,道號無心子,道名胡師黃,系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玄裔弟子,當代武當武學宗師鍾雲龍道長的得意弟子。

武當三豐派又名隱仙派,隱仙派祖師始於老子,一傳尹喜,尹喜傳麻衣,麻衣傳希夷,希夷火龍,火龍傳三豐。

由此可見,隱仙派之弟子均不沾世俗,不重宗教儀式,以「遁世隱修」為主,除傳承道法道術外,專研琴棋書畫,日出練氣,日落而息,靜息打坐磨礪心志,修身養性。

瑋哲道長13歲投師武當,與師父鍾雲龍道長學習武術,17歲下山雲遊,從武當山一路南下,在機緣巧合中自然頓悟道家思想。

他從南方輾轉到北方拜訪道學上的大師,虛心請教,進入道觀系統學習道教文化,之後又在北京學習四年,歷經磨難,22歲奉師命再回武當山。

從血氣方剛的少年,慢慢走到今天,最後沉下心在山裡住下來,這其中的變化只有胡瑋哲自己最明白。

在這5年里,修身、修行、修心,放棄自己的貪慾,追求簡樸生活的快樂而改造自己。

脆的晨鐘聲打破了道院的寧靜,早上五點鐘,東方天還未亮,道人們已經開始起床、梳頭、洗臉、穿袍、戴冠、系絛……,胡瑋哲趁早上的時間,獨自跑步至空曠的地方,站樁、練習太極拳。

晨練結束後,道人們各自默默地幹著自己的活,除草、擔水、洒掃殿堂、做早飯。

們每天的生活很自然,上午,會根據需要出坡鋤地、種菜、摘菜。

武當道士十道九醫,他們偶爾還會上山挖一些中藥材。

但胡瑋哲道:「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神補。

」除此之外,平時自發的學習,看書、習字等等。

到了下午,時間就比較自由和充足了,可以選擇練功也可到山上找個地方彈琴練劍,不刻意遵循宗教儀式。

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

古琴之聲,迴旋纏綿,有著脫離現實的意境,它沉穩的樂聲會讓人的內心安靜下來,時常陪伴著道人在山中修行時渡過清冷的歲月,以導養神氣。

坐群峰上,胸臆自開張。

風拂長松靜,泉響落花香。

古道生幽草,梵鍾渺仙鄉。

昔人何出去?嵐霧濕衣裳。

一個人靜靜得閒坐在群山的最高處,俯望蒼茫,心胸內一片開闊,吸一口山間的清幽的空氣。

微風靜悄悄地輕撫著古松,泉水叮叮咚咚歡快的流過,帶來陣陣落花的香氣。

古舊的道路兩旁長滿了茂密的雜草,好像通往了飄渺的的神仙住的地方。


國有「禮儀之大,華章之美。

」華夏民族的稱謂正是來源於服飾文明。

胡瑋哲喜歡穿道衣,他認為道衣和普通衣物有著很大的區別,其一,道衣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道人是現在唯一保留傳承的,吾輩要傳承下去;其二,習武之人走路雷厲風行,穿了長袍以後,自然會放慢腳步,對心氣有磨練,利於修行。

修道講究修靜和不偏不倚,遵循自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心境,是信念,不是美麗的山景、寂靜的山野可以滌盪心靈。

他痴迷於這樣的生活狀態,返璞歸真的,純凈的,仿佛這才是生活,置身於幽深空靈的大山,也能為自己留出一片清凈天地。

日子雖然很清貧,但胡瑋哲有著幸福、知足、明朗的笑容。

衣著簡單陳舊,卻有著乾淨凝練的質感,透著歲月沉澱後的安詳,滲透塵世繁雜。

雖不似想像中那般各個神若仙逸,卻別有一番謹慎和從容。

無論外界如何變化莫測,始終為心留下一片潔凈清凈。

瑋哲有著強大的內心和執著的追求,這幾年他開始重新認識一切,有點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意思。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太高也太遠。

但胡瑋哲認為人在三界內,命在五行中。

他在生活中體道悟道,過著自然、樸素、內心平和而充實的修道生活,在堅持修煉的同時,豐富著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種超脫,以出世的精神,過入世的生活。

百年來,武當山以天機生化的旨趣和透脫通達的胸懷,將山的雄奇與嫵媚,水的流蕩與靜謐,人生意態的高遠與寬闊,令道子們心蕩神迷,令神仙留連忘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