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後,吳王夫差劍「回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網12-17 07:26顯示圖片

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擊敗自殺,吳國滅亡,作為權力象徵的吳王夫差劍從此失散。

目前已知的帶銘文的吳王夫差劍有16把。

18日,它們中鑄造工藝最精、保存最好的一把,將從台灣古越閣回到家鄉蘇州,被永久保存在蘇州博物館。

鋒利:

劍刃輕輕一拖,劃開12層宣紙

這把青銅劍長58.3厘米,劍身寬大厚重,但在前部有一個明顯變窄,可以提高劍的刺穿能力,劍尖雖然只有極尖銳的一點,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可看到六至八個截面。

劍身通體泛著幽幽藍光,劍格上鑄出獸面紋,鑲嵌的綠松石有一面已脫落,劍身近格處鑄有兩行銘文: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表明這把劍的擁有者是吳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吳王夫差。

從鑄成到現在已經過去2500年,這把劍的鋒芒卻沒有鏽蝕。

古越閣主人王振華告訴記者,20多年前他剛得到這把劍時,曾用劍尖划過紙張,手上微微發力,就劃破了20多層。

據了解,此次入藏蘇博共有58件來自古越閣的青銅兵器,其中27件為有償徵集,另有31件為古越閣主人王振華、王淑華夫婦捐贈。

吳越青銅兵器代表了中國青銅兵器的最高工藝水平。

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天下兵器聚至咸陽,鑄造成12個金屬人,但仍派人到虎丘尋找吳王闔閭隨葬的3000把青銅劍。

大量史料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吳越青銅器就是至寶。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越國的鑄劍術是從吳國學習的。

王振華表示,在越王勾踐滅吳前,越國的青銅劍包括勾踐當太子時所鑄造的劍,質量均一般,但滅吳後越國鑄劍工藝實現了飛躍,在現有青銅劍中,這把吳王夫差劍和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代表了吳越青銅劍的最高工藝水平。

來歷:

古越閣與日本藏家「奪寶」香港

這把吳王夫差劍又是從何而來?王振華告訴記者,1991年,這把寶劍出現在香港的古玩市場,因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的一篇考釋文章而為人所知。

古越閣立刻托朋友洽談購買,沒想到日本出光美術館已經下了訂金。

「我實在太喜歡,割捨不下,談判持續了7個月,我還賣了一塊地,最終得到了這把寶劍」,王振華說,「這些年我常常在夜晚與這把劍單獨『對話』,如今化私藏為公藏,實話說我多次落淚,但對這樣一件國寶來說,古越閣只是它暫時的保管者,總有分別的一天,讓寶劍『回家』也是給它找了個好歸宿。

1992年,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吳越青銅器研究座談會上,古越閣的收藏公諸於眾,這把吳王夫差劍從此名滿天下,李學勤、俞偉超、馬承源等學界大家均曾鑑賞並撰文考證過這把寶劍,此次徵集前,蘇博又邀請國家文物局文物鑑定委員會青銅器組的李學勤、吳鎮烽、朱鳳瀚三位專家對這批文物進行鑑定,確定為真品無疑。

那麼這把劍究竟是夫差何時所用?根據文獻記載,這樣的寶劍除自己佩戴外,還有三種用途,一是賞賜,如《吳越春秋》記載,夫差命伍子胥自殺,勾踐命文種自殺,所賜是同一把名為「屬鏤」的寶劍;二是作為禮物,如著名的季札掛劍,吳國重世季札即將自己的佩劍作為禮物掛在徐國國君的墳前;三是商品,《越絕書》記載有人願拿駿馬2000匹,再加上2座有1000戶人家的城市來換勾踐的純鉤劍。

據說這把夫差劍在香港出現時,恰好也有一批楚國文物同時面世,就帶來又一種可能性,越滅吳、楚滅越,寶劍作為戰利品最終流落楚國境內,當初越王勾踐劍就是在一座等級並不高的楚國墓葬中被發現的。

工藝:

2000年不銹的秘密,藏在菱形花紋里

經歷2500年仍然鋒利如新,那麼吳王夫差劍是如何鑄造的?

專家解釋,這把劍使用的是複合鑄造工藝,劍身和劍刃分兩次鑄成,最大的秘密就在於銅和錫的配比:劍身高銅低錫,韌性好不易折斷,劍刃高錫低銅,硬度高非常鋒利,複合鑄造使吳越青銅劍剛柔相濟,既堅韌又銳利。

夫差劍不銹的秘密則源自表面有一層硫化物,雖然其厚度只有一張報紙的十分之一,卻保證了寶劍2000多年完好無銹。

其製作工藝,有專家認為是用某種植物酸或天然鹽腐蝕而成,也有觀點認為是劍鑄成後通過加熱和鍛打滲入了硫化物。

還有一個待破解的工藝之謎是劍首的7層同心圓,其厚度最薄的只有0.2毫米左右,要知道現代鑄造業為保證質量,規定青銅鑄件的壁厚不小於3毫米。

這些同心圓在鑄造時,銅汁既要能排出空氣,均勻流動在比紙還薄的空間內,冷卻時又不因熱脹冷縮而出現裂縫,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複合鑄造、菱形花紋、劍首同心圓,是吳越青銅兵器的「三絕」,它們的精彩絕倫正如吳國在短短100年間如流星般突然崛起,又在最絢麗的時候戛然而止。

如今吳王夫差劍重歸故里,它將靜靜地躺在展廳里,無聲訴說著一代君王的雄心和霸業。

本報記者盛錚王宏偉

來源: 新華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