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相愛與相殺——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李白《越中覽古》

「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吳越兩國乃是仇讎敵戰之國,夫差與勾踐既是兩國的君主,如何能滅掉對方來擴充自己的領地便是他們所考慮的頭等大事。

吳勝越敗、吳敗越勝。

恩怨難消,征戰不斷。

這個時期的中國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頂峰時期。

吳越更是當時刀劍短兵製造的箇中翹楚。

楚、吳、越王之劍短柄可堪稱稀世珍寶。

今天不妨來看下千年前這兩個冤家對頭所用兵器吧。

湖北省博物館珍藏著兩件精美的古代青銅兵器,一件是越王勾踐劍,一件是吳王夫差矛。

現在它們靜靜地躺在陳列櫃中,默默相對,誰知在約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之交,曾攪過怎樣的風雲激盪,又是怎樣離鄉背井從吳越水鄉來到荊楚大地?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冬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

這座墓一槨二棺,墓主邵固為楚國士大夫一類中下層統治者。

出土時銅劍放在死者的左側,下面還壓著一柄銅削。

劍長55.7厘米,刃最寬處4.6厘米,重875克。

它的兩側鋒刃略略弧曲,距劍格三分之二處最寬,往前逐漸內收,至前鋒處再度擴展,其後收聚成劍的鋒尖。

劍身中間凸起脊棱,兩從微微下凹。

鋒刃薄而鋒利。

劍身滿飾黑色菱格形花紋。

正面近格處正面有兩行八字銘文,鳥蟲體篆書,自右至左讀為「越王鳩淺,自乍(作)用劍(劍)」。

學者考證,「鳩淺」即「勾踐」,也就是歷史上那位臥薪嘗膽,矢志滅吳的越王勾踐。

劍格鑄獸面形花紋,一面用綠松石鑲嵌,一面用藍色玻璃鑲嵌。

劍莖呈圓筒形,無箍,只有兩組四條細弦紋。

出土時,上面纏繞一道道絲繩(緱)。

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盤形,鑄有十一道同心圓紋(圖一~三)。

這柄銅劍鑄制精良,集華美和實用於一身。

據發掘者說,銅劍剛從素漆劍鞘中取出時,光潔如新,不見一點銹痕,摞起來的二十來層紙一划而破。

郭沫若先生看了這柄劍後,欣然賦詩曰:「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

吳王夫差矛出土比越王勾踐劍晚了近20年,1983年11月出土於湖北馬山5號楚墓中。

這座墓也是一座中小型楚墓,墓主的身份與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望山1號墓墓主相當,兩墓相距不足2公里。

矛長29.5厘米,矛葉寬約5厘米,形狀與短劍相似。

中部縱向突起脊棱,並有血槽。

它兩刃鋒利,斜直向上收聚成尖峰。

骹(筒)部較短,下部鑄成燕尾形。

矛骹的斷面呈橢圓形,骹孔直達鋒尖。

在矛骹上部兩面各鑄有一個精美的獸面形鈕。

矛的通身鑄飾與越王勾踐劍相似的菱格形暗紋。

矛葉的正面,在靠近骹部的地方,有銘文八字,「吳王夫差,自乍(作)用劍」。

字口錯金,至今仍光亮如新。

↑越王州勾劍(1)

↑越王州勾劍(2)

↑越王不壽劍

↑越王不光劍

↑越王者旨於劍(1)

↑越王者旨於劍(2)

吳王夫差青銅劍

出土與傳世的有吳、越王銘文的青銅兵器可達數十件,它們雖然各具特色,但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無論從製作工藝,還是藝術裝飾都可以以王者的身份傲視群雄。

東周時期吳越兵器利甲天下。

《考工記·敘》說:「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

」又說,吳越之劍,遷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氣然也。

其鋒利「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

」吳越國君酷愛藏劍,《越絕書·外傳》載「昔者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

」這幾柄劍「揚其華,捽如芙蓉始出;觀其鈲,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深深如水溢於塘;觀其斷,嚴嚴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鈞也。

」這也是對越王勾踐劍的讚譽。

當時,諸侯間均以佩帶吳越寶劍為時尚,因此也才有了吳季札掛劍徐君冢樹和越王勾踐以寶劍換楚國援兵的故事。

用現代科技檢測越王勾踐劍,主要成份有銅、錫、鉛、鐵、硫等。

其中銅含量為80~83%,錫含量為16~17%,這正是青銅兵器最合理的配比,既保持青銅兵器韌性,又達到了最大的硬度。

而且劍脊和兩刃的銅、錫配比有所不同,劍脊部分銅的含量較高,劍不易折斷,兩刃的含銅量比劍脊低,而錫的含量高,使得劍刃更加鋒利,應是採用複合的方法鑄造的。

至於越王勾踐劍表面的菱形暗紋,有人認為是採用填錫的方法做成的,也有人認為是硫化銅氧化的方法製作的。

吳王夫差矛與越王勾踐劍兩者裝飾手法相同,其製作工藝也不會相去太遠。

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都是春秋末期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是一對生死冤家。

吳王夫差繼闔廬之志,富國強兵。

為報父仇,先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大敗越軍,繼而圍攻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之南),迫越王勾踐投降。

後來又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與晉爭霸。

而越王勾踐先是到吳國為人質,受盡屈辱折磨。

回國後任用賢良,勵精圖治,秣馬囤糧,後乘吳國天災人禍之時,滅掉了吳國,夫差遮面自盡。

勾踐又渡涯北上,與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滕州附近),成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隨之演繹出了美女西施,以及「臥薪嘗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

誰知道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是否見證了這段風雲激盪的歷史?

然而,越國最終讓楚國給滅了,勾踐六世孫無強被楚威王打敗了。

「殺無強,盡取吳地玉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從此散。

」記載見於《史記·越世家》。

事情發生在公元前333年,似乎給了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出現於數千里之外的楚地江陵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答案,就是楚滅越後,做為戰利品被掠至楚,又被埋葬在邵固一類士大夫墓中的。

但從字義分析,越「散」並不等於國亡。

有的史書記載,到了秦王政(始皇)時,尚有荊(楚)、吳(吳早已滅,應為越)、燕、代(趙)四國合兵伐秦之事《戰國策·秦》。

秦王政二十五年,「降越君,置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已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前一年的事情。

越既未滅,那末勾踐劍和夫差矛就不見得是戰利品入楚,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諸侯間的饋贈,因為一度越楚關係密切,楚昭王曾納勾踐之女為妃。

不管怎樣的風雲變幻,今天它們已成了那段歷史的載體之一,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會以嚴謹審慎的心態去研究它們,以現代科技手段去保護它們,讓它們傳之萬代。

文:《古兵探觀》/於炳文 楊萍

  • 交友、論劍加鑄劍葉師傅微信~:liu15268786772

  • 更多精彩 免費訂閱龍泉寶劍:微信搜索→「longquanbj」(長按可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勾踐劍與夫差矛上的字,你更喜歡哪一個

2500多年前,吳越大地上,勾踐與夫差激戰20多年,「臥薪嘗膽」並施「美人計」的勾踐終於戰勝夫差。2500多年後,銷煙早已散盡,這對千年冤家的兩件兵器——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面對面靜靜地躺在...

2500年後,吳王夫差劍「回家」

光明網12-17 07:26顯示圖片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擊敗自殺,吳國滅亡,作為權力象徵的吳王夫差劍從此失散。目前已知的帶銘文的吳王夫差劍有16把。18日,它們中鑄造工藝最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