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玉器 見證璀璨古蜀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神州大地上,玉的分布猶如滿天星斗,而夏商時期正是玉文化頻繁互動的高峰,讓人們得以管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源流。

昨日,記者在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在舉行的《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上看到,這裡人潮湧動,神秘的夏商玉器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此次特展匯集了全國各地區出土的夏商玉器精品250餘件(組),是國內夏商時期出土玉器最大規模的首次集中展示。

鮮為人知的是,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是國內出土夏商時期玉器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遺址,其中玉琮出土數量超過了全國其他地區出土數量的總和。

昨日,記者邀請專家為讀者解密金沙玉器,帶領大家感受金沙玉器的魅力。

據悉,此次特展將持續至12月24日。

巨大玉料 採用「以繩攻玉」方式切割

昨日,記者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頗顯幽暗神秘的展廳里看到,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製作的各種精美玉器,令觀眾大開眼界。

金沙遺址現已出土玉器2000餘件,是金沙遺址出土文物中數量最多,也是最富特色的一類器物。

與此同時,金沙遺址是截至目前中國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

這些玉器都來自哪裡?它們是如何製作的?為深入研究金沙玉器製作工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共同組建了金沙遺址玉器微痕工藝研究課題組,利用高清微距拍攝玉器之製作和使用痕跡,採用微痕工藝觀察比較等方法,特別是將古蜀玉器與中國其他區域文化乃至東亞地區相關器物進行比較研究,進而揭示出金沙玉器的造型特點、工藝技術,以及來源特色。

專家發現,在沒有現代切割機的古蜀時期,巨大的玉料往往藉助「以繩攻玉」的方式進行分割。

這種繩子通常由動物皮毛或植物纖維做成,在浸濕後再黏附砂料成為砂繩。

工人反覆在玉料上拉動砂繩,堅硬的砂料摩擦玉料,達到玉器分割的效果。

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則開始運用砂繩技術進行鏤空雕琢。

金沙出土的玉環、玉鏈同樣可以看到砂繩拉動產生的紋路,這種技術可能就是良渚文化的間接承傳。

玉璋裝飾 彰顯古蜀人極高製作工藝

記者在展廳內看到,金沙遺址出土的編號為955的玉璋為墨色玉質,質地純凈、細膩。

整個玉璋呈長條形,器體扁薄,刃部呈斜內弧形,器身中部微束腰,柄部有一雙面鑽圓孔。

該器物製作精美,表面打磨極為光滑,複雜的裝飾顯示出古蜀時期極高的玉器製作工藝。

據介紹,2002年,越南考古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在越南Xom Ren遺址進行聯合考古,發掘出大量陶器及玉器。

而在1970年代,同樣是這個遺址,曾出土46厘米長的玉璋。

當文博專家把中國的鄭州望京樓、成都金沙,以及越南Xom Ren等遺址出土的玉璋進行比較時,專家發現從鄭州望京樓到越南跨越數千公里的距離內,玉璋雖然在龍頸、龍身等細節上有細微變化,但技術與樣式卻呈現出劃一標準。

在專家看來,這種相似程度是中原同一體系的玉工在數代間的傳承產物。

專家認為,關於玉璋的起源地,目前學術界仍有爭議。

不過,相對主流的觀點認為,玉璋首先是出現在距今4500年前後的山東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4000年左右,從黃河流域逆向擴散進入陝西、甘肅。

距今3700年至3600年左右,河南二里頭遺址中的玉璋出現巨大化特徵,玉璋成為成熟的王宮禮儀道具,折射國家政治制度的存在。

到了距今3500年至3000年左右,玉璋文化又向南進入長江水系,其中一支進入四川盆地。

精巧玉器 成為文化交流的有力證據

「夏商時期,玉璋就是宮廷禮儀文化的物質使者,同時,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是王權的象徵。

」專家向記者推測道,古蜀王族很可能接受了玉璋在禮制或宗教上的象徵意義,於是從遙遠的北方引進原料和技術,最後在金沙發揚光大,讓玉璋成了「王者」的象徵。

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王毅表示:「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受到金沙遺址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密切關係,金沙遺址既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原文化向西南地區傳播的一個『大本營』。

」玉之濫觴並未止步於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而是從這個文化交流的「中轉站」繼續延伸:來自中原地區的玉牙璋,被古蜀的王室貴族不斷模仿、複製並創變,再經四川盆地南走向東南亞地區;有領玉璧、凹刃玉鑿等有著鮮明特色的玉器,也曾在越南、泰國等廣袤的區域出土,成為不同地區文化交流的有力證據。

本報記者 王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