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驕傲——3000年前我們就這麼發達了,不信你看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蜀國三千年前的神秘面紗,被揭開

金沙遺址 距今約3200年-2900年,古蜀王國的都城。

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5000餘件,以及數以萬計的陶片、數以噸計的象牙、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和鹿角,堪稱世界範圍內出土金器、玉器最豐富、象牙最密集的遺址。

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也是四川繼三星堆之後又一個重大考古發現,並被評選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而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個銅人形器,沒有頭,身材比例失調,肩部高聳。

小編表示,好抽象,好像……外星人

▲太陽神鳥穹頂

夏商玉器集結金沙,無敵震撼

「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在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

本次展覽匯集了全國各地區出土的夏商玉器精品250餘件(組),是國內夏商時期出土玉器最大規模的首次集中展示。

玉魚

本次展覽系統地展示了山西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與新華遺址、河南鞏義花地嘴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山東蘇埠屯商墓、湖北盤龍城遺址、河南殷墟遺址、山東前掌大墓地、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四川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等全國夏商時期12處重要考古遺址出土250餘件(組)玉器精華。

展覽分為「美玉天成」「斧鉞神威」「圭璋祭禮」「琮璧對話」「玲瓏俏雕」「辨紋識工」六個單元。

玉獸面

在「圭璋祭禮」眾多展品中,一個出土於金沙遺址的玉戈顯得尤為精美。

它長27.6厘米、寬5.6厘米、厚0.8厘米,援身較長,上下邊刃較直,向前鋒處緩收。

它兼具了玉戈和玉璋的部分特點,是璋戈合體的典型,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

玉鸚鵡

承載古蜀文明的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是國內出土夏商時期玉器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遺址之一,不僅有源自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十節玉琮和源自黃河流域的玉璋、玉戈、玉鉞等,還有古蜀人廣泛吸收其他地區玉文化,融合創新後製作出具有鮮明古蜀特色的玉器新品種、新造型。

玉鉞 | 玉戚 | 玉圭

正如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王毅所說:「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受到金沙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密切關係,它既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原文化向西南地區傳播的『大本營』之一。

玉,是如何從食品升華為品格的

「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湯,黃帝是食。

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堅栗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這個是記錄在《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玉是由中華民族始祖黃帝所吃的玉膏所生成,天地鬼神皆以玉為食。

銅內玉瑗戈 | 銅齒輪形器

「史前的玉器最早是用來祭祀天地『通神』的,古人常言『美玉天成』,玉凝聚著天地山川萬物精華,因此他們認為以玉為祭可佑平安。

」王方說,「這一點從出土的史前時期的玉琮可以證明,這個時期絕大多數的玉琮都呈現『外方內圓』特點,古人認為玉琮可以溝通天地,這和古時『天圓地方』的說法完美契合。

玉琮

夏商時期,中原王朝的國家制度逐漸形成體系,王權與軍事政權取代巫覡神權成為國家政治的核心構成。

為了炫耀彰顯其通過戰爭實現兼并的功績,夏商時期就逐漸把玉制的武器變成禮器,成為王權和身份的象徵。

「以玉戈、玉鉞、玉璋等為代表的兵器儀仗類為主的玉禮器群,既是夏商時期社會宗教思想、禮儀規範的代表與象徵,又是手工業技術、審美意識、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史前玉器和兩周玉器的過渡期。

」王方介紹說。

玉戈 | 玉鉞

玉牙璋

從兩周時期開始,人們逐漸把玉和人的品德聯繫在一起。

正如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從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而如墜,禮也;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貫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

」 「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干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精神等優良美好的品德都與玉密不可分。

玉鉞 楊家灣17號墓

正所謂,一部玉文化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通過玉器,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這個時代的審美和社會風尚,更能發現其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特徵。

夏商時期的玉器,上承新石器時代「以玉事神」的傳統,開創「以玉載禮」的新風尚,下啟兩周時期「以玉比德」之先聲,以其星羅棋布的分布、融會貫通的形制和製作精湛的工藝掀起了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對後世玉文化的發展與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神秘的巴蜀文化

考古資料顯示,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曾出土了金面具和銅人面具,除了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外,國內其它地區尚未發現此類型的金面具。

三星堆的金面具出土於祭祀坑內,是用生漆加黏土調和而成的粘貼劑粘貼在青銅人頭像上的,這種粘貼劑在金沙遺址出土的很多器物上也廣泛使用,因此,專家推測,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很可能也是粘貼在青銅人像或木質人頭像上的。

關於銅人頭像,有學者認為是「專門從事宗教祭祀活動的巫師形象」,還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

而中國古代巫師佩戴面具,主持祭祀儀式的記載在文獻中早已有之,說明這可能是一種相當久遠的習俗。

巫師在降神過程中戴上面具,以儀式、獻祭或歌舞的形式祈求神靈降臨,與神靈融為一體,便能代表神靈說話。

此外,面具又是神靈降臨時寄居的場所,人們可能將其陳設於宗廟或祭祀場所內,以隨時迎接神靈的降臨,並接受人們的朝拜。

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裡,不僅是一種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種娛神的法器,以極其珍貴的黃金面具覆蓋於青銅人頭像上,不僅顯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為了讓神靈歡娛,以此得到神靈的庇護。

它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會祭祀活動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獨特的崇尚心理和精神世界。

巴蜀曾是玉文化傳播「中轉站」

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在神州大地上,玉的分布如滿天星斗,相互交融,夏商時期正是玉文化頻繁互動的高峰。

在此次特展期間,來自國內外40餘家文博研究機構、80餘位玉文化研究專家齊聚一堂,在「夏商時期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寬廣的文化視野縱觀夏商玉器的傳播發展,揭示金沙玉器的最新研究成果。

玦形玉龍

據王方介紹,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共出土玉璋300多件,超過全國其他地方出土總量。

玉璋最早流行於夏朝時期的黃河流域,商滅夏以後,商人並沒有使用玉璋的習慣,於是夏朝後人就把玉璋進行擴散傳播,而古蜀人則在此時繼承和發展了夏朝宗教的觀念和禮制思想,使玉璋成為古蜀文明最核心的禮器。

前掌大微型玉鉞 | 前掌大玉鹿

三孔玉刀

玉之濫觴並未止步於平疇千里的成都平原,而是從這一西南廣大地區文化交流的「中轉站」繼續延伸,再經四川盆地走向嶺南地區,甚至到達東南亞地區。

領玉璧、凹刃玉鑿等有著鮮明特色的玉器,也曾在越南、泰國等廣袤的區域出土,成為不同地區文化交流的有力證據。

嵌綠松石銅牌飾 | 玉鴟鴞

五聯璜玉璧

越南考古研究院院長阮金容先生介紹,目前越南境內在兩處遺址中共發現了8件玉璋,位於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地區的馮原遺址就是其中之一。

馮原遺址屬於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文化的過渡時期,年代約為距今4000年,根據同時期中國和越南的史料對比,可基本認為馮原遺址的玉璋是由中國傳入越南。

組合頭飾

從中原到西南,從黃河下游到長江流域,夏商玉器就像一位文化使者,將夏商時期的全部精華傳播四方,也折射出當時地域之間交往的頻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開古蜀文明的密碼

【守望家園】編者按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縱目青銅面具、太陽神鳥金箔……提到古蜀文明,您還能想到什麼? 20世紀80年代,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

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

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範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

金沙玉器 見證璀璨古蜀文明

在神州大地上,玉的分布猶如滿天星斗,而夏商時期正是玉文化頻繁互動的高峰,讓人們得以管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源流。昨日,記者在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在舉行的《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上看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