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首次發現大規模北朝墓葬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報訊 (記者劉晨寧) 3月18日,在三門峽市區大嶺路北端上村佳苑工地考古現場,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一古墓進行最後的清理,這是迄今為止在全市範圍內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北朝墓葬群中的一座。

「目前我市已發掘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各時期墓葬,唯有北朝墓葬比較少見,這次發掘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祝曉東說。

去年夏季上村佳苑改造工程開工時,三門峽市文物鑽探公司探測到該工地地下存在古墓,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隨即於去年8月22日進駐工地開始搶救性發掘,截至去年11月22日,一期發掘工作結束,共發掘古墓50座,其中19座北朝墓葬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有座古墓出土的墓磚上刻有『太和十四年』字樣,我國歷史上以『太和』做年號的皇帝有幾個,但延用14年或更長時間就只有北魏孝文帝,加上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葬具葬式等,可以確定是北朝時期的墓葬。

」祝曉東說。

今年3月1日,考古工作人員又對上村佳苑二期工地進行考古發掘,此次共發掘古墓40座,主要是北朝墓、唐墓和明清墓,其中北朝墓9座,唐墓7座,其餘為明清墓。

據了解,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很大影響,包括三門峽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被遊牧民族占領,遊牧民族將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帶到中原,這些特點在本次考古發掘中都有體現。

「這些北朝墓葬從形制上看規格都不低,但隨葬品整體相對其他時代偏少,且多有夫妻二人、一家三口甚至多人合葬的現象,葬具主要為土棺床,少用棺材,除了物質條件匱乏的因素外,也具有遊牧民族葬俗的特點。

」祝曉東說,隨著時間推移,民族融合加深在墓葬形制上也有所反映,特別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這種特徵更加明顯。

北朝晚期的一些墓葬吸收了漢族墓葬的特點,如規整的棺木、耳室設置,以家庭為單位的多人合葬墓減少等,北朝墓葬出土的銅首飾、陶俑、陶制車馬及鎮墓獸仍有簡單粗獷的遊牧遺風。

祝曉東表示,整個墓葬群的田野發掘工作預計還有5天即可全部結束,隨後將進入室內整理階段,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開展做準備。

圖為考古發掘現場。

劉晨寧 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榆次貓兒嶺事件,晉中人永遠的恥

2007年6月9日,山西省文物局通報了十起違反文物保護法的警示案例,希望通過公布這些案例,使全社會更加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其中第一起就是「榆次市貓兒嶺古墓葬損毀事件」—— 1983年,原榆次市政府...

洋湖現楚國戰士墓葬群 11座古墓終現一劍一矛

今日,在洋湖濕地宜家工地現場,發現數處古墓。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展開發掘工作。長沙晚報記者石禎專攝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8日訊(記者 任波)洋湖濕地公園南側宜家工地發現一處有11座古墓的墓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