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梳妝樓」古墓發掘情況及墓主人的推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珍 白雲輝

沽源縣「梳妝樓」繼1999年進行試掘,發現樓內墓葬後,2001年省文研所又派出考古隊,在「梳妝樓」周圍進行了大面積發掘,發掘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共發掘古代墓葬18座.古建築遺址兩處,發掘考古證明,「梳妝樓」墓葬為罕見的元代貴族墓葬群,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

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地理位置和建築形式

「梳妝樓」位於沽源縣城正東75公里的金蓮川腹地。

東臨閃電河,南望蜘蛛山,北靠金蓮川,登上蜘蛛山,俯視東南,群山環抱的金蓮川,草浪滾滾。

閃電河水庫宛若一顆明珠,鑲嵌在綠色草原上,波光粼粼,令人心曠神怡;極目北眺,曲折蜿蜒的閃電河水好似一條玉帶,靜靜流淌.元代察罕腦兒行宮,元上都等著名歷史遺址隱約可見。

整個墓群勝地。

雄奇玲秀相濟,宏偉秀麗並舉,令人耳不暇接。

「梳妝樓」就座落在這美麗的草原上。

「梳妝樓」座北朝南。

為全磚建築,通高15米,建築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0.69米,牆體向上逐漸收分。

檐部為「山」字形女兒牆。

南牆中間辟門,東、西兩面牆體辟窗。

樓內底部為正方形,中部通過拱券變為八邊形,向上又疊澀為十六邊形,再上為穹隆頂,外觀很象蒙古包,具有鮮明的元代建築特色。

這是我縣唯一保存較好的古代建築,這種建築形式在全國文保單位中是少有的。

二、發掘基本情況

1999年秋,省文研所考古隊,對「梳妝樓」進行了勘探和試掘。

在樓內正中發現了一座古墓,墓已被盜。

經清理,古墓為東西長方形豎穴磚室墓,由槨和磚牆分隔3個墓室,中室屍體為男性,年齡約20多歲。

東、西墓室屍體為女性,東室年齡與中室相近,西室年齡約為60多歲。

中室墓室寬1.7米,高1.4米,長310米。

槨高11米,長3.05米,寬1.23米,棺木為直徑70-65厘米的一段松木,從中剖開,刻成人形而成,長2.30米。

槨上有三塊青石板蓋頂,青石板為人工加工製成,其中一塊已斷為兩截,在中央有一直徑12公分的圓洞。

東室墓室長2.9米,高1.25米,寬1.4米,槨長2.65米,寬l.20米,高1.05米,松木棺,厚5公分,寬11米,高0.86米,長2.30米。

槨上砌有青磚,並排豎砌,清理時棺槨已塌陷。

在墓室東牆,發現了一個直徑40公分的盜洞。

西室沒有木槨,磚墓室長3米,寬11米,高1米,棺木為柏木,厚9公分,長2.28米,寬80厘米,高70厘米,保存較好。

棺內有隔板,隔板距離棺底10公分,隔板有七大一小8個洞,排列形式如北斗七星,又稱「七星棺」。

棺上由十幾根20厘米見方的松木覆蓋。

墓室棺槨上,都有鐵質棺箍圍繞,棺木上為橫向三道,木槨為橫三道,豎向兩道,鐵箍寬窄不同,寬的6公分.窄的4公分。

木槨為松木製作,一根松木一剖兩半.皮朝里,兩頭鑿有卯榫相接而成。

墓葬雖然被盜,在清理時還發現了部分隨葬品,中室槨內有馬鞍、馬鐙、鉛燈。

棺內發現了鐵劍、弓箭、鑲金銀帶飾,擾土中發現了一枚銅質印章。

東室遺留有金簪、服飾。

西室出土了一個錦囊,內裝牙齒兩顆,隔板下遺留錢幣20餘枚,為宋朝熙寧、元豐兩種。

還發現了帶有朱書梵文咒語和其他圖案的服裝。

未發現墓誌及有文字的其他文物。

墓葬身份難以確定。

通過對墓葬形式,隨葬品初步研究考證,省文研所認為是元代蒙古貴族墓葬。

第一次的發掘工作,因臨近冬季,氣候寒冷,就此告一段落。

第二次發掘於2001年6月至9月進行,主要發掘範圍是以梳妝樓為中心的50米內和北邊山坡上。

經過辛勤工作.科學發掘,共發現發掘了墓葬18座,建築遺址兩處,出土了一批隨葬品。

被發掘的墓葬和建築遺址,按所處地理位置可分為兩部分,即「梳收樓」墓群和敖包梁墓群。

從兩處墓群的葬式結構、墓葬方向等方面初步分析判斷,是屬於元朝不周時期的同一民族的家族墓群.分述如下:

1999年發掘的「梳妝樓」內墓葬,我們稱它為一號墓,即ml,2001年在周圍又發掘了4座墓葬和兩處建築遺址,即2號墓(m2)、3號墓(m3)、4號墓(m4)、19號墓(m19)、F1和F2。

2號墓位於1號墓西偏北11米處為夫妻土坑並穴合葬墓。

基地由前堂後室兩部分組成,建築平面為倒凸形。

前堂間面闊6.4米,進深5米,地面上還殘留有部分鋪地磚,基槽寬度35厘米,前堂的作用為祭祀之用。

後室為正方形,長寬各7米,槽基寬度為75厘米。

後塞北邊還遺留長2.6米,殘高0.25-0.67米,厚74厘米一段殘牆,從牆的厚度以及後室建築平面為正方形判斷,後室的建築形式很可能和「梳妝樓」一樣。

墓室在後室正中,從發掘情況看,地面殘留部分鋪地磚,過去可能是青磚漫地,沒有墳包。

經清理髮現,墓室為並穴合葬墓.土坑豎穴,分東西兩室,兩室中間有寬30—40公分生土牆.西室無槨,東室棺槨有過火痕跡,在棺槨上,發掘出一具牛的骨架隨葬品,屍骨鑑定西室為男性,東室為女性,共出土了鐵杵、鐵環、黑釉雙耳瓷罐(已碎.重新粘合),衣服碎片,樺樹皮鞋後跟和部分有人工縫製痕跡的樺樹皮標本,我們懷疑是女性顧姑冠的殘片,以及鐵質殘棺帶、鐵質馬蹬、殘銅條飾、古錢幣一枚(元通寶)等。

4號墓建築形式與2號墓相同,位於2號墓西9米處,雖然被擾,墓室卻沒有被盜,西室男性墓槨由東西兩排6個木柱做支柱,長2.5米,寬90公分,高度不詳,棺長l.9米,寬60公分,高度不詳,槨外有鐵箍,棺木由銅箍兩道箍著,銅箍寬2公分。

墓中出土了銅缽、鐵劍、鐵帶勾、鐵環、鐵質橋形飾件和衣服殘片。

東童為女性,槨長2l米,寬80公分,高度不祥,棺長2米,北寬0.75米,南寬0.55米,高度不詳,棺木有鐵箍4道。

出土了銀錫合金手鐲一副,金耳環一隻,流金鉬松石飾件、銅缽、殘銅項飾、鐵錐、樺皮顧姑冠,冠上有印有金花的織金綿、衣服殘片等。

元朝崇尚右,所以兩個墓室,男性葬在右側(既西室),女性都在左側。

3號墓位於「梳妝樓」(1號墓)東偏北20米處,於2號墓和4號墓為東西排列。

3號墓為豎穴磚室墓,單棺,已被盜,在地表F15厘米,遺留有單磚砌成方框的墓葬標誌,現僅存南面和東面兩牆,東西長2.9米,南北長2.6米,均高4層磚,單磚豎砌,擾土中有琉璃構件,棺鐵箍、青磚等物。

磚的規格為5x16x34,墓室長24米,寬1.6米.距地表1.8米。

棺木腐蝕嚴重,殘留棺木厚3厘米,屍骨完整,男性,出土了一副完整鐵質馬鐙、鐵帶勾、鐵飾件、絲織衣服和皮革的殘片以及樺樹皮標本。

19號墓位於1號墓正東7米處,為豎穴磚室墓,屍骨為女性,被盜.墓室上砌兩層青磚蓋頂.墓室寬1.02米。

長2.75米。

深2米。

棺木為樹棺,只剩南、北兩頭部分。

中間棺術因被盜而破壞,在墓室西面偏南保存有半個磚砌的白灰池,推斷白灰池是建造梳妝樓時臨時所用,後又建起墓室.打破了完整的白灰池,該基只出土了部分鐵質棺箍。

Fl和F2:

Fl(建築遺址)位於「梳妝樓」西南30米處。

地表遺留南北走向,單磚豎砌長2.9米,高0.15米,寬16厘米。

磚牆一條,東西走向單磚豎砌長l.64米,高0.15米,寬16厘米磚牆一道,均為白灰坐漿,估計原來是3.5米見方的磚牆。

經發掘,磚牆內為土石結構,一層土、一層大小不等.人工碼放的石頭,深達一米.下面為生土層.可能為塔座基礎。

F2位於「梳妝樓」正門前偏西9米處.建築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四周由兩至三層單磚豎砌而成.南北長4.90米,東南寬4.50米,南面正中有台階,牆內地面為夯實的20厘米厚黑色粘土下為黃沙土,從建築形式看同3號墓相同,可能為預留的墓地,

(2)敖包梁墓群敖包梁為一小土山,高約20米,在梳妝樓正北150米處。

發掘墓葬14座,葬有8位男性,9位女性,除7號女性單室墓位於土山東邊較遠外,13座墓葬都集中在山頂上.為土坑豎穴墓,其中男女並穴合葬墓有4座.即5號和6號墓、12號墓、15號墓、16號墓.其餘是單室單葬。

所有墓葬的地表用大小不一的石頭圈起圓形。

16號墓的東室和5號、6號墓還在墓表內用青磚砌起墓室磚框。

墓葬的排列順序較亂。

大致可從北邊向南分為5排。

第一排只有16號墓,為男女並穴合葬墓,西室為男性,東室為女性,棺木已朽,東室墓室上用青磚砌有墓表,該室出土了一枚銅鏡和一件鐵帶鉤,除完整的女性屍骨外。

在墓的北頭上部一塊大石板上還發現了一完整人頭骨和部分碎骨、脊椎骨,似遷葬現象。

第二排為11號墓和18號墓,11號墓為男性.18號墓為女性,出土了銅質臂串(也叫銅條索),銀質耳環、絲織衣服殘片,兩墓相隔4米,位於16號墓西側偏南10多米處。

第三排從西邊排列為6號墓、5號墓、l0號墓、13號墓、14號墓、17號墓。

5號、6號墓為男女並穴合葬墓。

10號、13號墓為男性,14號和17號墓為女性,墓與墓之間相隔4至6米,與第二排墓葬相隔4米,無隨葬品。

第四排3座,從西邊排列為8號墓、12號墓、15號墓。

8號墓為女性,剩下兩座為男女並穴合葬墓,都是男性在西室,女性在東室,無隨葬品,墓的問隔在6至8米間,與第三排最近的墓葬有4米。

第五排為9號墓,男性,單葬,無隨葬品。

從排列順序看.應為家族墓地,以上墓葬都有棺木.因年代久遠,已腐爛,有的還有棺木碎塊,有的只剩一條灰印。

墓葬沒有被盜,但隨葬品甚少。

一般墓穴深度在一米以下,長約兩米左右,全是仰身直肢葬式,頭北腳南,骨件完整。

忠獻王闊里吉思的墓地,其理由如下:

(1)根據發掘的碑體載有襄闊里吉思文字來判斷,闊里吉思就是梳妝樓墓地的主人,經查資料,元朝有叫闊里吉思的5人,其中3人元史無載,兩人有傳,其中一人任職雲南,死亡年齡為66歲,而l號墓男性屍骨的死之年齡不足30歲,於駙馬高唐王闊里吉思死亡年齡相符。

元史118卷《阿刺兀思惕吉忽里》載:「闊里吉思,性勇毅.習武事,尤篤於儒術.築萬卷堂於私弟,日與諸儒討論經史.性理、陰陽、術數,靡不該貫。

尚忽答的迷失公主,繼尚愛牙失里公主……成宗即位,封高唐王。

西北不安,請於帝願往平之……二年秋……敵兵果大至,三戰三克,闊里吉思乘勝逐北,深入險地,後騎不繼,馬躦陷敵,遂為所執……竟不屈而死焉。

九年,追封高唐忠獻王,加贈推忠宣力崇文守正亮節保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駙馬都尉,追封趙王。

公主忽答的迷失追封齊國長公主,愛牙失里封齊國公主,並加封趙國。

(2)闊里吉思為元朝駙馬,先後尚裕宗(真金太子)女忽答迭迷失和成宗(鐵木耳)女愛牙迷失。

1號墓所葬為一男兩女,於史載相合。

(3)闊里吉思在成宗時是在位皇帝之婿.又是在同西南叛王海都作戰中被俘,不屈而死,生前和生後都得了皇帝給予的很高待遇,成宗一即位就封他為高唐王,特頒金印。

「駙馬封王,蓋自王家始」。

死後封駙馬高唐忠獻王「至大三年帝思忠獻之忠,加封術安(闊里吉思之子)趙王」,同時追贈術安的曾祖父、祖父,三代為趙王。

因此,墓地的建築應該因闊里吉思才修建的雄偉壯觀,才有「梳妝樓」這樣的高大建築。

(4)史載,闊里吉思有父輩3人,而「梳妝樓」北邊的墓葬恰有3座,其中西邊4號墓應為伯父君不花,2號墓應為父愛不花。

3號墓是叔父拙里不花。

「梳妝樓」所處位置,正好在2號墓的下首,符合按輩份入葬的習俗。

(5)史載,闊里吉思的曾祖父、祖父以及大祖父、叔祖父、叔輩5人都分別追封和加封為王.敖包樑上的墓地極有可能為以上者的基地。

(6)據記載.汪古部人的墓葬有在地表用石頭或磚擺放和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墓表的習慣,而敖包樑上所有墓葬地表上都有石頭碼放的圓形或橢圓形以及部分用青磚砌成的長方形有墓表,與汪古部人喪葬習俗—致。

(7)元史118卷《阿刺兀思惕吉忽里傳》載.闊里吉思的曾祖父阿刺兀思被本部族人殺死後,曾祖母阿其黑攜幼子孛要合和侄兒鎮國逃到大同,孛要合年幼,元太祖封鎮國為北平王,統領汪古部,死後,其子聶古台襲汪古部事,封北平王,他死於軍中,皇帝下詔以興州民千戶給其葬。

而元朝的興州,就是現在承德以西地方,包括閃電河上游和「梳妝樓」所在地,符合史書記載。

(8)在內蒙等地發掘的汪古部人墓葬中都發現了婦女頭戴的樺樹皮製作的顧姑冠和鞋後跟,而我們發掘中,也完整地出土了樺樹皮顧姑冠和鞋後跟,樣式一樣,而顧姑冠外面的裝飾更為華貴,符合王妃的地位身份。

(9)出土的銅缽、黑釉雙系瓷罐、耳環、鐵器等都與內蒙古發掘的隨葬品有相似之處。

(10)史載,汪古部原為金朝駐守長城(金界壕),後叛金降元,汪古部的封地就封在了金界壕附近,也就是原來駐守的地方,而沽源境內就有金界壕遺蹟,又有內蒙中部主要水源閃電河和水草豐美的金蓮川,金代和元朝就有汪古部人駐守在這裡,所以有汪古部的基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11)從「梳妝樓」墓群的規模來看,應屬於很高級別的墓地,這也與闊里吉思的身份相符。

(12)「梳妝樓」墓群棺槨帶有鐵箍,於內蒙古發掘的汪古部人的墓葬習俗一樣。

另外,我們發掘的琉璃構件上的圖案花紋,也與內蒙古一些墓葬出土有很多相似之處。

綜上所述,我們初步認為「梳妝樓」墓群就是元代蒙古汪古部部長闊里吉思的家族墓地。

據了解,迄今為止,全國發現元代蒙古族地位較高的皇族、王族墓葬尚屬首次,因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當然,有些發掘和考證還需進一步做工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龍泉發現十陵何氏家族墓地

近日,成安渝高速路成都收費站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古墓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前往現場進行確認,經踏查和鑽探,在施工區域內發現兩座大型宋代磚室墓,並於當日組織人員進行搶救性發掘。

考古迷們看過來!成都龍泉發現宋代尚書右丞墓

去年12月,成安渝高速路成都收費站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古墓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前往現場進行發掘,發現兩座大型宋代磚室墓,並於當日組織人員進行搶救性發掘。墓地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十...

現實中的盜墓,原來是這樣

現實中的盜墓遠沒有小說中那麼玄,首先墓葬就沒有書里寫得那麼神奇,大多是十分普通的,更不要提什麼巨大的空洞的墓室以及厲害的機關。至於說盜墓賊,他們當然也要講技術,但跟書里講得差的很遠,也沒有那麼厲...

四川成都發現北宋正二品官員家族墓地

新華社成都2月28日電(記者高蕾、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報,在成都市龍泉驛區發現兩座大型宋代磚室墓,墓室主人應為北宋正二品官員尚書右丞何郯以及他的妻子和父母。這兩座大型宋代磚室墓位於成都市龍...

內蒙古自治區發現漢代潁川陳氏家族墓群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1月4日,記者從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日前,在准格爾旗腦包灣村發現了漢...

邢侯墓或遭狄人毀坑

光明網05-16 14:23顯示圖片邢國墓地內西周墓葬已發掘230座,車馬坑28座,其中發掘邢侯大墓4座,邢侯夫人墓一座,中型墓葬31座,其餘為小型墓葬。大型墓葬和部分中型墓葬有陪葬車馬坑。邢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