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籍更好地傳之後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石例》影印件

《香南精舍金石契香南精舍金石契》》影印件影印件

浩如煙海的古籍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者,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人類文明遺產的重要組成。

但是經過多載春秋,經歷了自然或人為的破壞,很多古籍早已殘破不堪,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的100個大項目中公共文化系統唯一入選項就是「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可見古籍保護的重要性。

如何能夠在保存完好的基礎上加以有效利用,是今天的古籍保護者們孜孜追求的目標。

來自五湖四海的古籍

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寧夏的古籍主要由兩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是考古過程中發現的古籍,這類古籍既是國寶級的珍品,同樣也是鳳毛麟角,數量極少。

另外相當一部分古籍則來源於1958年自治區成立時其他兄弟圖書館和學術機構的捐贈,「以前銀川圖書館還合併到寧夏圖書館,所以銀川圖書館的一些古籍也被收入了寧夏圖書館。

」尹光華介紹。

記者在寧夏大學得到了同樣的答案,1958年寧夏大學成立時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給寧夏大學贈書。

這其中很多書就是民國甚至清代的古籍,「特別有意思,這些書上都有類似京師大學堂、燕京大學、西南聯大等高校的印章。

從印章就可以判斷這本古籍的前世今生。

」劉志軍說。

此後寧夏大學經歷了三次高校合併,幾所高校併入,同時合併的還有數量龐大的古籍。

期待更多的古籍開放

「我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研究的是明代寧夏文士管律的著作《芸莊雜錄備遺》,但是在寧夏我找不到這套書,最終是在南京圖書館看到的。

」學習古典文獻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小徐說。

小徐從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學習古典文學,在她看來,今天古籍的保護和利用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省際之間資料的開放和共享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古籍研究者們。

而古籍的保護與利用本身就存在諸多矛盾,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一些孤本和善本古籍仍然不能向讀者開放。

而出於保護的目的,古籍收藏單位一般都對開放古籍持謹慎態度,這種現狀可能還將繼續下去。

王均梅表示,古籍的數字化需要與之配套的資金和設備,但更大的問題在於每種古籍的情況都各有不同,誰也不能確定數字化過程中會對古籍造成的傷害程度。

對於寧夏的研究者而言,幸運的是寧夏大學珍藏的《中華再造善本》可以免費並且全面地向讀者開放,記者在寧大圖書館看到了這套書。

據劉志軍介紹,《中華再造善本》是我國2002年開始進行的一項古籍保護和利用計劃,通過大規模的複製、出版,推出了從唐到清的古籍和善本1300多種,共計1萬多冊。

「各有千秋」的國寶

「寧夏一共有11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雖然和其他省份相比這個數量不算多,但這都是萬里挑一的國寶級文物。

」王均梅說。

目前這11種古籍分別被珍藏在寧夏的幾個文教單位,而它們也有著各自不同的「成名」之路。

西夏時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續》《佛經長卷》身世坎坷。

1990年,賀蘭山深處的拜寺口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毀,但是卻從廢墟中意外出土了這兩種珍貴古籍。

當時這兩件文物殘破不堪,亟需修復。

曾在上海專業學習過古籍修復的尹光華當時承擔了修復工作,「壓力很大,修復用的漿糊也是自己洗出來的,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我把兩件文物修復完畢。

」尹光華說。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後被列為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之一。

收藏於寧夏大學的《漢石例》和《香南精舍金石契》是清朝的古籍,時代較晚。

但這兩種古籍均是「稿本」,即手寫而成,而非刻板印刷。

《香南精舍金石契》的裝幀還使用了較為少見的「紙捻裝」,不同於古籍通用的「經折裝」和「蝴蝶裝」。

這些表現形態直接為它們入選古籍「國家隊」加分不少。

古籍修復與保護

「我們需要修復的古籍太多了,被蟲咬、污損、破碎的古籍比比皆是。

」劉志軍坦言。

這種現象只是古籍保存的冰山一角,也是全國情況的地方折射。

據權威統計,全國古籍總數超過5000萬冊,需要修復的有1500萬冊,而全國專業的古籍修復人員僅有300多人,從這樣的對比中不難看出古籍修復現狀令人堪憂。

作為寧夏存藏古籍最多的兩個單位,寧夏圖書館和寧夏大學已經具備專業的保存條件,下一步就是修復古籍了。

「但是最缺的還是人,做古籍修復必須有濃厚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還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最好還是年輕人,這樣的人太難找了。

」劉志軍說。

古籍修復有「不遇良工寧存故物」的說法,在沒有「良工」時,把古籍安放在一處安全的靜謐之地,於它們而言也是一種幸福。

本報記者 張賀 文/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