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普查潛心修復 甘肅省圖古籍重現於世「安居其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甘肅省圖書館老專家、年輕學人辛勤普查古籍。

省圖供圖

省圖書館古籍館藏一角。

今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全面結束,我省可移動文物的各項數據也全新出爐。

其中,備受矚目的甘肅省圖書館25萬餘冊古籍完成普查,有了自己的電子「身份證」。

實際上,關於古籍的普查已經進行了10年之久,省圖書館的老、中、青學人投身其中,經過整理、鑑定、編目、修復、掃描、錄入……一步步將古人的智慧結晶重現於世。

文章千古事,留予後來人。

10年普查 半世紀期待

古籍,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

「古籍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和歷史見證。

」省圖書館館長、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郭向東曾說,搶救、保護進而利用古籍,讓古籍長久保存是今人職責所在。

2013年5月13日,省文物局根據國務院要求,印發了《甘肅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

甘肅省圖書館成立了可移動文物普查小組,著手開展省圖書館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其中,最重頭的就是館藏的幾十萬冊古籍普查。

其實,這一普查工作,從2007年就開始了。

2007年1月,國務院正式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

甘肅省圖書館被確認為全國57家古籍保護試點單位之一。

7月,甘肅省古籍保護計劃啟動,省圖書館組建了一支由具有古籍專業知識的工作人員和外聘古籍文獻專家組成的工作隊伍,對館藏1912年以前的古籍文獻,進行文本著錄、電子表格著錄等工作。

甘肅省圖書館成立於1916年,經過百年積累,館藏古籍達38萬冊,其特色在全國獨樹一幟。

館藏敦煌寫經382件,宋元刻本30餘部。

有專設分館保藏的大型歷史文化叢書文溯閣本《四庫全書》,還有明清及近代名士尺牘手稿、碑帖拓片、明清誥命等。

宋元明清古籍是甘肅省圖書館一大藏書亮點,數量約25萬冊,但其中10餘萬冊古籍未經整理,擱置庫房長達半個世紀。

「我館館藏古籍數量非常大,但因古籍整理專業人員缺乏等因素,無法一一整理分編,只能先妥善保管」,省圖書館副館長李芬林說,這些古籍因為年代久遠,破損現象嚴重,普查難度較大。

為摸清館藏「家底」,省圖書館開始了歷時多年的古籍普查工作。

專業人員通過整合歸併、版本鑑定、分類編目、鈐蓋印章、電子登記、書影拍攝、修補修復等一系列程序,完成古籍信息普查。

2015年底,甘肅省圖書館古籍普查工作全部結束,據全國古籍普查平台數據統計顯示,省圖書館完成古籍普查總量約25萬冊,其中一至三級善本10萬餘冊。

2016年7月,經省可移動文物普查辦與省古籍保護中心溝通協商,採取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平台與全國古籍普查平台數據對接導入方式,省圖書館對接導入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平台古籍數據2.21萬條,25萬冊。

需要說明的是,在古籍普查中,「條」的概念要遠比「冊」和「卷」要大。

現藏九州台的文溯閣本《四庫全書》共36315冊,79897卷,在全國古籍普查登記中只是其中一條而已。

在2.21萬條古籍數據中,有數量可觀的30餘部宋、元刻本,600餘部明刻本。

宋衢州州學刻本《三國志·諸葛亮傳》、宋淳熙十年(1183)象山縣學刻本《漢雋》、宋嘉泰四年呂喬年刻元明遞修本《東萊呂太史文集十五卷別集十六卷外集五卷麗澤論說集錄十卷附錄三卷附錄拾遺一卷》,全部都是稀有的珍本。

我國木刻雕版印刷始於唐末,存世的木刻雕版古籍,多為元、明時期的,宋朝的極少,而宋衢州州學刻本《三國志·諸葛亮傳》,相當於現在的官方出版物,其質量明顯優於私刻本,尤顯珍貴。

明代刻本中,有國內收藏最完整的大型木刻佛教典籍叢書《永樂南藏》和現存版本中較早的嘉靖元年(1522)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地方志專藏中,明萬曆刻本《重修鳳翔府志》、清康熙刻本《朔方廣武志》,皆海內外孤本。

此外,還有珍貴的《列仙傳》、《職原鈔》、《三體詩集》等30餘種日本刻本及10餘種朝鮮刻本。

李芬林說,此次普查後,每一部存世古籍都有了獨一無二的現代「身份證」,顯示該書的書名、版本、朝代年號等更詳細信息。

讀者想要檢索哪本書,就可以從電子版目錄按圖索驥。

數代學人 耕耘三尺案頭

省圖書館自開展古籍普查以來,前後參與人員50餘人,有80歲高齡的老先生,也有20歲出頭的在校大學生,還有外聘的專業人員等,老、中、青三代學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普查開始,省圖書館原任副館長邵國秀老先生、甘肅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研究員張紹重老先生,來到省圖書館參加古籍普查的版本鑑定工作,成為大家戲言的「臨時工」。

雖然是返聘回來,但兩人依然是兢兢業業,匠心滿滿。

鑑定了多少版本雖無法確定,留下的縝思妙筆確是有案可稽。

邵國秀為清光緒甘肅「求古書院」試帖37份編目並留跋,還為清嘉慶《朱時軒先生手跡》、清乾隆《續東遊草》留跋。

張紹重則為《張半園先生寫經冊》留跋,《青囊輯便》連張紹重題跋已入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古籍與方誌文獻整理」項目之《中醫古籍孤本大全》。

兩人在七八十歲的年紀仍然埋頭故紙堆,只因「我沒什麼愛好,就好個藝文書香,我工作,所以我快樂!」

2016年春天,邵國秀先生在下班一小時後,突發腦溢血,與世長辭。

在他的墓碑前,副館長李芬林領著歷史文獻部的年輕人,向他許諾:「我們一定完成您的遺願,實現您的心愿,把您未完成的工作做好!」

古籍修復 百年換新裝

由於古籍絕大多數為紙製品,在保存與傳承過程中,酸化、絮化、老化、霉變、蟲蛀、鼠咬、煙燻、脆裂、粘連等破損現象頻見,修復就成了古籍保護的一種常見方式和重要手段。

2009年,甘肅省圖書館成立古籍修復中心,每年修復殘破古籍300餘冊。

我省知名的古籍修復專家師有寬先生返聘擔任技術顧問,做技術指導,培養年輕的古籍修復人員。

古籍修復繁瑣複雜,一次完整的古籍修復大概有十幾道工序。

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期間,古籍修復中心完成了一批從明末清初到民國時期的老劇本修復,歷時3年,修復1.4萬餘頁。

師有寬先生回憶,這批劇本內容完整,所涉題材廣泛,其中絕大部分屬於甘肅獨有孤本,幾乎囊括了甘肅早期曲子戲、皮影戲、高山戲以及秦腔等多個劇種,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

但是由於當時戲曲藝人收入微薄,購買的紙張基本是價廉質劣的「麻紙」、「毛邊紙」和本地的「土紙」,由於長期散落民間,紙張破損相當嚴重。

由於常年的煙燻、蟲蛀、油漬等,古籍的紙張已經泛黃甚至泛黑,修復過程中,要找到顏色相近的紙張十分不易,有時只能自己動手染。

古籍修復遵循四大原則,「整舊如舊,搶救為主,最少干預,過程可逆」。

其中「整舊如舊」就要求修復人員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資料性和藝術性,甚至連書上原有的書皮、護葉、襯紙,乃至殘損的書籤等物件都要保留。

而修復的最高境界是修復後只在燈光下才看到修補的痕跡,補紙不能超過缺口邊緣兩毫米。

為保護這批劇本,師有寬使用了「金鑲玉」的手法。

所謂「金鑲玉」,就是在書頁裡面襯上白紙,使書頁的3個邊都鑲襯出白色,再用紙捻將襯紙與書頁重新裝訂。

因為原書頁發黃,加之新鑲的潔白的襯紙,得名「金鑲玉」。

這種修複方式,不僅讓散落、塵封的古籍「涅槃重生」,而且能使原書頁不易再受損、可逆修復,多年之後能將修補的這部分拆了重新修復。

經過他們的專業修復,這批劇本成為了我省開展古籍保護工程以來的又一項顯著成果,引起業界關注。

其中修復的百部精品不久前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中華典籍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明的根脈。

對於古籍的普查、保護,不僅能激起全社會對文化的重視,更能傳承前人的智慧、延續文化的薪火」,與古籍相伴了30多年的李芬林由衷地說。

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用文字記載歷史的優良傳統。

省圖書館作為國家一級館,其收藏的文獻典籍是歷朝歷代無數有識之士傳承至今的精神寶藏,是今天人們了解和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

經過圖書館幾代人的辛勤努力,摸清家底,分類保護,讓珍貴的古籍得到長久留存,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澤人們的心靈。

如今,這些歷經百年、千年的古籍都「安居其所」,並得到科學保存。

善本書庫恆溫恆濕,普本古籍書庫書香四溢,閱覽室寬敞明亮,靜謐怡然。

蘭州晨報記者魏娟 實習生張珂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全國首家省級古籍保護協會在漢成立

湖北日報訊 (記者別鳴、通訊員范志毅)12日,湖北省古籍保護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在省圖書館召開,全國第一家省級古籍保護協會宣告成立。近年來,我省珍貴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截至目前我省共有22...

喬紅霞暢談古籍的那些事

VCR1:2016年3月初,海南省圖書館首次展出一批館藏蘇東坡相關作品古籍刻本及影印手書等珍貴文獻,讓讀者循著古籍和珍貴文獻,一步步走進900多年前大文豪蘇東坡及他的時代。民眾在感嘆蘇東坡才華的...

古籍保護,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本報記者王紅軍22年前,在天津圖書館一間10餘平方米的小屋裡,一張簡陋的閱覽桌上,萬群獨自一人開始了自己古籍修復的工作。現在,這間辦公室已經發展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古籍保護中心,萬群也從「一個人...

端州圖書館完成了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記者近日獲悉,端州圖書館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對端州圖書館館藏古籍進行了一次全面清點,通過對普查數據進行登記和錄入等工作,為實現文物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動態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