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自省、 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湘南學院基地
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推進文化建設,決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以暴風驟雨的方式來進行。
只有深刻「文化自省」,才能真正「文化自覺」、達到「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省:認識傳統文化
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自省。
文化既是一種生存戰略,
也是一種意義之網。
習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傳統、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當前,我們的社會生活已進入一個世界性的文化轉型期,難免使人陷入困惑的境地。
我們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實證主義的方法來真正理解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
文化既是土壤,也是果實,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它要解決的是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
過去,往往把文化作為一種手段來強調。
在五四以前,有人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中國原有的一套政治倫理秩序並沒有發生大的動搖。
到了五四運動,一些先驅者舉起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在「五四」之後,發生過「科學和玄學」及「民主與獨裁」的兩次重要爭辯。
「戊戌」變法、「五四」運動和改革開放前新中國的歷次政治運動,都是在破舊立新的口號下,把「傳統」和「現代化」對立起來,把中國的文化傳統當作了「現代化」的敵人。
於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較過程中,
中國文化的發展長期處於不自覺狀態:其一,缺乏對文化傳統的正確認識。
一派是文化保守主義,主張復古中國固有文化,堅持文化本土化,漠視其本身存在的不足,排斥外來文化,盲目自大;一派是文化激進主義,積極主張全盤西化,因為對本土文化過分自卑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其二,缺乏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
人類社會已經實現由「人的依賴關係」到「物的依賴關係」的轉變,人與人的依附性也轉變為人的獨立性。
市場經濟發展有助於人克服自身的自然局限性,為人類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這與文化發展的最終旨歸相一致。
但是,市場經濟與文化發展遵循不同的規律,將市場經濟規律濫用於文化領域,不僅無法解決文化問題,促進文化的發展繁榮,反而會對文化發展造成極壞的負面影響。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加強文化自省必須認識中國文化的特點。
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就是和而不同,這也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
與西方的「天人對立觀」不同,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論述的「中和位育」,在人與自然、歷史和社會中找到適合人的位置。
二、文化自覺:挺直文化脊樑
恩格斯說,「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國家發展道路與模式選擇的背後,是一種文化的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自身文明體系先是被外來文化強力否定,接著在與外來文明的比較中又進行自我否定。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知識精英加深了這種文化的自我否定。
之後,中華文化幾遭破壞,國人普遍喪失了「文化自我」,一種殖民地的「文化心理」逐步變成了一種「國民性」。
中華文化等同於落後文化,西方文化就是先進文化,成為一種普遍的思維定勢。
對此,中國人必須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樑,中華民族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自覺,是指對中華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的自知之明,以及對於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我們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政黨。
習近平指出,「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
改革開放以來,國人一直在苦苦反思與追索,尋求中國發展的新道路。
黨的十四大,選擇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在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三者之間,還有種種爭議,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文化,仍然需要一個觀念磨合的過程。
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從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到十年的文化選擇,中國終於進入了文化建設的歷史新階段。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首次表明對文化價值與力量的立場,首次表明當今的社會主義文化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與流的內在聯繫。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華文化正在擺脫「弱勢文化」的歷史陰影,開始向著強勢文化的方向邁開了步伐。
國學熱在知識界的興起,為凝聚中華文化再繁榮的智慧與力量,開闢新徑、創造條件。
這也可以說這是民間社會的一種「文化自覺」。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紮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的興衰與民族的興亡同步。
習近平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高度文明自覺的民族,它不但以自己創造的優秀文明為自豪,而且主動自覺地把這一文明代代傳承。
正是這種高度的文明自覺與主動,才使中華民族能夠歷經磨難而屹立於世界東方。
三、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當前是社會轉型時期,也是矛盾凸顯期,要形成思想和文化上的共識,不能靠不爭論來解決,而要靠文化思想的對話、碰撞乃至激辯來解決。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作為一種凝聚中國力量的「向心力」,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對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是對文明進步的強烈嚮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
增強文化自信,顯得尤為迫切。
習近平指出,「審視現在,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不管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堅定這樣的文化自信,做到「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
堅定文化自信並不意味固步自封,而是要革故鼎新與兼容並蓄結合,以海納百川的胸懷、開放包容的姿態,創新發展文化。
要在做精做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擇善而從,既自覺抵制「西化」、不盲從,又充分汲取各國各民族文明有益成分。
要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快改革發展步伐。
沒有文化的內在支持和驅動,經濟發展沒有活力,經濟體制難以建立,經濟形態不能生成。
文化與經濟錯位,文化滯後於經濟,可能積澱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乃至釀成深刻的社會危機。
沒有文化的支持和導引,任何社會發展都會失去動力,迷失方向。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種文化戰略。
經濟增長並不能自動轉化為文化「自覺」與國家能力的增強,若資源配置不合理,則會加劇文化上的被動。
只有適時地將經濟能力提升為外交、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自覺意識」,這樣的發展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
歷史和現實表明,作為一種正在進行中的知識實踐形態,文化自信凝聚著對人類文化普遍本質和共同命運的深刻意識,它超越了以自我中心為核心的各種地方文化意識。
它所呼籲的正是這種精神變革或「人心的革命」,將人類從自我中心和各種偏見等充滿衝突的精神狀態中擺脫出來,保持文化多元與一元、共性與個性、民族性與時代性之間的張力。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積極主動、久久為功,決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以暴風驟雨的方式來推進。
只有先做到了「文化自省」,才能真正由「文化自覺」上升為「文化自信」。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中國共產黨發展理論研究》(15BKS035)內容,執筆 曾鷹、曾丹東、曾天雄)
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論蘊涵和實踐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更加明確、自覺、堅定地強調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強調文化自信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傳統文化究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幾何?輕掃二維碼觀看視頻,陳來教授深入淺出地為您作答。「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傳CHUAN」工作室出品。在傳承中生活——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傳CHUAN」微信公眾...
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的最好詮釋
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 段晶晶常有人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何而「特」?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鮮明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深深地植根於優秀的中國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就成為...
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著力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