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禮縣:秦西垂陵區的發現(中)——古墓悲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 禮縣博物館

秦西垂陵區的發現(中)----古墓悲歌

禮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但在地質時代這裡一度是熱帶或亞熱帶氣候,為許多古生物的樂園。

這些古生物,尤其動物死後骨骼部分經多年地質埋藏會逐漸石化,變成化石。

禮縣就發現有好多處集中的動物化石點,曾出土有犀牛、東方劍齒象、三趾馬和龜等動物的化石。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市場經濟政策的實行,刺激著人們到處在找發財致富的門路。

而位於西部山區國家級貧困縣,世代守著幾畝薄田的禮縣農民,要找個掙錢的門道談何容易。

但也有靈光的,他們盯上了離家不遠的化石。

動物骨骼化石中醫一直入藥,稱為龍骨,可以醫治許多疾病。

他們把龍骨挖來,賣給藥材販子。

一看這個有利可圖,越來越多的農民參加到了挖龍骨的隊伍。

化石是地質史的文字,是研究古環境、古生物的珍貴材料。

這麼多人一窩蜂對化石點狂挖,當地的有識之士甚是震驚,連連發表文章呼籲政府部門加以管制。

他們的呼籲剛見回應,卻沒想發生了更讓他們震驚,不,是震怒的事。

就在禮縣農民到處探挖龍骨的過程中,有人無意間挖到了一些銹跡斑斑的銅器。

以前在修路、修梯田時他們也挖出過這類東西,認為是死人的物件,都不願拿回家。

有拿回家的,文物部門來宣傳一下文物政策,大多也就上交了。

但這時的農民多了個心眼,連龍骨都能賣錢,這個應該也能。

文物販子的嗅覺向來敏銳,一聽說禮縣挖出了文物,很快就從各地匯聚了過來。

掏錢買下已出土的文物後,文物販子鼓勵農民再多挖些這類東西。

得到「實惠」的農民信心倍增,在暴利的誘惑下壯起了膽,對各種古墓葬和古遺址開始下手。

1987年禮縣崖城鄉馬河村三十幾個農民盜挖了當地雙燕山下的一座磚墓,盜獲十多件青銅器和一些鎏金銅器,其中有一個重約7公斤的鎏金銅壺。

他們把這些文物中的一部分以2.4萬元賣給了當地的文物販子,另一部分以7.8萬元賣給了山西來的文物販子。

這使他們一下子成為遠近聞名的暴發戶。

其他農民再也按耐不住了,挖龍骨的䦆頭開始紛紛移向了古墓地。

龍骨,很快就被他們忘卻了。

「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變成萬元戶。

」這是他們的口號。

「財富」往往能讓人發狂。

世代的貧窮和一夜間的暴富,使他們沉淪在了一場魔幻主義的狂歡中。

農民唯恐錯過改變命運的機會,一個個爭先恐後,一些家庭不止一人參與盜墓,甚至一家幾口人都干起了盜墓的行當。

他們有的乾脆背起鋪蓋卷,帶著乾糧,吃住在荒郊野外,當上盜掘古墓的專業戶。

每當夜幕降臨,部分村莊男女老少全部出動,漫山遍野都是燈籠火把,架子車來回穿梭,拖著吊斗運土的人排成長隊。

沒過多長時間,這場「向老祖宗討財富」、「開發地下資源」的運動蔓延至西漢水上游60多公里的境域,涉及禮縣18個鄉鎮。

一些農民在盜墓、交易的實踐中很快掌握了找尋墓葬、識別文物的知識。

甚至個別農民辨認墓土、文物斷代的能力堪比專業文物工作者。

各地的文物販子也紛至沓來,禮縣—天水—香港—海外,一條探挖、收購、販賣、出境一條龍的文物運輸黑線快速成熟。

1992年,盜墓農民基本都聚集到了禮縣永興鄉和永坪鄉交界的大堡子山。

大堡子山是古「祁山」的西端主峰,因山頂有一座清代的堡子而得名。

登上大堡子山山頂,東望遠山如濤,眼底寬闊平坦的永興川逶迤東延直至古鎮鹵城鹽官,著名的祁山堡正當其中;北面為一片廣漠的峁塬,甩頭東進後形成一道蔓延約50華里的山脈,這便是被稱為「天下之名阻」的祁山;西漢水在其南面山腳下環曲流過,西面永坪河自北而來,在其西南山腳緩緩注入西漢水。

就地理而言,其地襟山帶水,厄東守西,是禮縣極具形勝的地方。

經考古調查,大堡子山上有多處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和周代遺址。

就是這麼一座自然風光旖旎,人類開發歷史悠久的山峰,何曾想到在靜靜陪伴人類數千年歲月後,竟會遭到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

1993年春天,時任《甘肅日報》記者的祁波到大堡子山一帶調查採訪盜墓情況,當他第一次上大堡子山時,發現有6個盜洞,時隔不到一月再來時,已是千瘡百孔。

盜掘大堡子山古墓的農民最多時達兩千四百多人,有些一家五六口人帶著鋪蓋卷,拿著鍋碗瓢勺,搭著帳篷,就地休息,就地用餐。

山上也有賣扯麵、涼皮滷蛋和啤酒的臨時攤點。

晚上他們打著燈籠火把繼續夜戰。

盜墓者的盜墓工具除日用農具鐵杴、䦆頭、背篼等外,還用上了專業的探墓神器洛陽鏟。

這裡的墓葬顯然不同尋常,不然不會有這麼多人,花這麼大代價和時間對其進行「圍剿」。

據一個參與者回憶,在盜一個大型墓時碰到了炭層,他們就在盜洞裡修了台階,用背篼往上背炭,由於太多太深清理不完,就把炭點著了,燃燒了一個月。

在盜挖另一個墓時,盜洞打開後光盜取文物,七八個人就背了一晚上,盜獲的鼎中可以藏一個小孩。

有一塊墓地好多組人各自在自己探好的地方向下打盜洞,但是挖下去後發現墓土永遠取不盡,於是他們在地下留了防塌陷的土柱後開始順著墓土橫向挖,結果地上各自為陣的盜墓者,在地下相互挖通的地道里相會了——原來他們在同時盜挖著一座他們想都不敢想的特大號墓……

這裡出土的文物器型厚重高大,獨特完整、紋飾精美、銹色一流,據描述有約一米五高的鎛鍾、一米八長的石磬,還有品類繁多的金器和玉器。

文物販子也是在現場坐等,只要文物一出土,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陶器、石器文物販子一般不收,盜墓農民就當場砸碎。

據調查,1993年9月,盜墓者在大堡子山一座古墓葬中盜出青銅器15件,當時即以75萬元賣出;同月,永興鄉龍槐村村民數十人在大堡子山盜出文物72件,,共以28萬元賣出,其中17件是金器,價格為每克85元;西和縣長道鎮20多人在大堡子山盜挖一座古墓葬,盜出成組的青銅禮器,有鼎、簋、鍾等。

而這些僅僅是所有盜掘販賣文物事件中為人所知的少數幾件。

大規模瘋狂盜墓的野蠻行徑,讓有文化良知的正義人士痛心不已,而當地政府對盜墓行為的包庇縱容,更使他們憤怒。

1993年6月20號,祁波先生頂著重重壓力寫的《古墓悲歌》在《中國青年報》發表,文中反映了當時禮縣古墓盜掘的嚴重情況,《甘肅日報》轉載了該文。

隨後《盜墓賊西竄》、《禮縣盜墓狂潮為何愈演愈烈》等文章相繼在媒體刊發,引起了甘肅省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在省領導的直接領導下,市縣各級政府聯合行動,對禮縣盜墓活動採取專項行動,到1993年底,大規模的盜墓活動才基本被遏制。

然而,這次歷時七八年的群體性盜墓活動,已然對禮縣的眾多古墓葬和古遺址造成重大破壞,從新石器時期到明清時期的墓葬遺址無一倖免。

其中大堡子山古墓群受害尤烈。

1993年11月,甘肅省文物考古所研究所戴春陽調研查看了被盜後的大堡子山後,在其文章中寫道:「(我們)親眼目睹了發生在禮縣大堡子山上我省文物保護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一頁——空前(但願是絕後)的大規模瘋狂盜掘古墓的罪惡狂潮及由此造成的慘痛惡果——整個山坡滿目狼藉,遍布密如魚鱗深淺不一、大小不等的盜洞,滿山橫陳沾滿銅銹的馬骨。

作為一個專業考古工作者不能不為這樣的慘景而戰慄,同時理智又感覺到該地特殊的墓地環境與那樣大範圍內沾滿銅銹的大量馬骨這一現象後面所蘊涵的墓葬規模、性質和價值的特殊性。

」(文/趙建牛)

未完待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的發祥地:禮縣

四周是重重迭迭的黃土山丘,中間彎彎曲曲流出兩條河:大一點的叫西漢水,小一點的叫燕子河,在兩河交匯處的西岸,依山面水坐落著一個小小縣城,這就是甘肅禮縣。禮縣古稱蘭倉,大概因為在遠古時代它水草豐茂,...

盜墓方法方式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解密:盜墓高手技巧

盜墓者的盜墓技巧 舊社會長沙盜墓賊的四字訣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賊「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

真實盜墓是怎樣的?

最近《鬼吹燈系列》在網上熱播,講述了圍繞盜墓過程當中的奇人異事,真假參半。這次讓我們來進一步體會真實的盜墓是怎樣的。一、盜墓前的準備探墓:1、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狀以判斷墓葬的級別年代等粗略信息,據...

金谿縣:宋代墓葬被盜掘 6件文物破損

「要想富,挖古墓,一夜成為萬元戶!」至今,在不少偏僻農村地區,盜墓依然在發生。然而,猖獗盜墓的背後,是一件件古文物遭遇毀滅性破壞,嚴重影響考古研究。發生在金谿縣一起盜墓案中,古墓中埋著7件文物,...

痛析這片土地之下的秘密

廣袤的中華大地給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了豐潤的養料,試想在幾千年前,你此時此刻所站的這片土壤,究竟發生過哪些讓後人銘記於世的傳奇?試想在這片土壤之下,又埋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的秘密?於是眾多專業人士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