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呼和浩特首府建城始「雲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點擊上方「活力呼和浩特」可訂閱哦!
托克托縣古城村故城,位於大青山南麓,大黑河流經此注入黃河,古稱雲中。
據《資治通鑑·虞氏記》記載,公元前4世紀,戰國趙武侯在此築雲中城。
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呼和浩特,安靜祥和,水草肥美,生活著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中原的趙國出兵北上,趕走遊牧民族,將勢力擴大到漠南,並在黃河西岸修築城池,由於土質鬆散,不久城牆倒塌。
《資治通鑑》記載:趙武侯在陰山(大青山)河曲(黃河自西來,折南流之處)祈禱,看見群鵠在雲中飛翔,徘徊經過,見下面光芒耀眼,認為十分吉祥,於是就地築城,取名雲中城。
公元前307年,趙武侯第五代孫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樓煩、林胡,築長城,設雲中郡,郡治在雲中城;秦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仍設雲中郡,領雲中、武泉二縣;漢代,雲中城發展到鼎盛時期,西漢轄十一縣,東漢轄八縣,成為北方地區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北魏時期,為鮮卑拓跋部落統治;隋朝,設雲中為雲內;唐朝,公元714年,雲中都護府遷至今和林格爾。
其後,史料再無記載。
建在大青山、黃河之間的雲中城,就其地理位置而言,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雲中城完全因軍事需要而建造,北依天然屏障大青山,可阻漠北少數民族入侵;南臨黃河,可設置渡口要塞,作為第二道屏障。
一個城市的建造,需要廣闊肥沃的平原,用以生產,保證軍隊給養,交通便利,必要時可調動大批人馬。
雲中城所在的土默川平原,完全具備這些條件。
故云中城建在此,並在歷史上曾地位突出。
雲中城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地表散布的陶片、瓦礫甚多,從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都有。
曾發現戰國窯藏刀幣、布幣,刀幣有燕國的「郾」字刀,趙國的「邯鄲」和「帛貨」刀,布幣有趙國早期的聳肩尖足大布;城西南出東漢閔氏壁畫墓一座;古城中部,人稱「鐘鼓樓」的一高大土丘,散布著大量北魏建築物件和瓦當,出土過銘刻「大代太和八年……」的鎏金銅佛像、正始三年銅佛像和石佛像,證明這裡有過北魏時期的建築和佛事活動。
現在的雲中城遺址雖牆體明顯,但東牆、北牆破壞較為嚴重。
城周長約八公里,城牆厚八米,高二米,最高處為四米半。
城牆夯築而成,可以看見小夯窩痕跡。
每個小夯窩就像一塊月餅大小,築成如此龐大的城池,勞工們不知夯了多少次。
城內己全部開闢為農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河水灌溉的農作物在古老的城牆中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古城頹廢了,它的繁榮與輝煌隨著一個個走上歷史舞台又一個個退出歷史舞台的朝代灰飛煙滅,令人心中不忍。
唐代詩人薛奇童,在他的著名詩篇《雲中行》中描述了北魏時期古城的寧靜遼闊:
憶昔魏家都此方, 涼風觀前朝百王。
千門曉映山川色, 雙闕遙連日月光。
雲中古城是內蒙古西部建立最早的一座城,開啟了現今呼和浩特建城的歷史,由此,首府呼和浩特建城史又追溯到兩千三百多年前。
雲中古城對於研究我國北方古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被列為自治區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呼和浩特尋訪 描山畫水》)
地名背後的歷史:雲中說「雲」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陰山之南,滹沱之北,長城沿線一帶,不論是曰郡、曰州、曰府,還是曰路、曰山、曰河,多以「雲」稱。如雲州(古州名)、雲內(古縣名)、雲中郡(古郡名)、雲中縣(古縣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