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背後的歷史:雲中說「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陰山之南,滹沱之北,長城沿線一帶,不論是曰郡、曰州、曰府,還是曰路、曰山、曰河,多以「雲」稱。

如雲州(古州名)、雲內(古縣名)、雲中郡(古郡名)、雲中縣(古縣名)、雲中鎮(今鎮名,在懷仁縣)雲中河(河名,在原平市)、雲陽(谷名,在左雲縣)、雲岡(大同西,為名勝地)、雲泉(山名,在張家口西)……「雲」,作名詞時,本意是「雲彩」, 地氣上為雲,借指高空。

作形容詞時,有「盛多」(雲集)、「疏遠」(雲孫)之意。

作動詞時,有「言說」(不知所云)、「,是」(雖雲匹夫,霸王可也)等意。

上述地名中的 「雲」字,該作何解?

從古雲中城說起

沿歷史之河一直上溯,就會發現,上述諸「雲」,均脫胎於戰國時期趙國所建之「雲中城」。

古「雲中城」位於內蒙古托克托縣城東北,現古城鎮所在地。

是蒙古高原歷史上所記載的第一座城市,也是當時趙國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關於古雲中城始建年代,大概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說是戰國時期趙武侯所築(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另一種意見認為是趙武靈王時期(約公元前300年左右)所築。

前者見於《山西通志》、《水經注》、《虞氏記》等諸多史冊,後者為近代以來部分學者研究所得之結論。

老宋認為,後者更加符合歷史真實。

因為在歷史上,並無趙武侯其人,《山西通志》所言之趙武侯,恐為趙武公之訛。

根據《史記·趙世家》言,趙武公為趙烈侯之弟,在位十三年而卒。

其時,趙國的疆域還沒有探及河套一帶。

直到趙武靈王二十六年,才「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史記·趙世家》)。

在此之前的趙武靈王十九年春,為了推行「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召大將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

吾欲胡服。

」(《史記·趙世家》)同時,趙武靈王為了「胡服騎射」的順利實施,在與肥義「議天下」之後,還「往之公子成家」,進行遊說,其中趙武靈王的一段話,說明了當時趙國的疆域四至:「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

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

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

」(《史記·趙世家》)這裡所說之「三胡」,就是指當時遊牧於陰山之南,西起河套,東漸晉西北、晉北、冀北地區的林胡、婁煩和東胡。

說明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的疆土遠未及於河套地區,更不可能在那裡築城。

最有可能的是經過「胡服騎射」改革,趙國國富兵強,進攻北部的林胡、樓煩等北方遊牧民族,迫使其北退,占領了今山西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地區,勢力沿大青山、烏拉山南麓北向西推進,疆域到達河套邊沿。

於是,設置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以管理這塊新開闢的土地,並修築了雲中城作為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其後,秦滅六國,全國置三十六郡,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東漢末郡廢。

北魏雲中郡治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

北周,改太平縣為雲中縣,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唐雲中郡即雲州,治定襄(今山西大同)。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置雲中縣。

唐玄宗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置雲中郡,轄境相當於今長城以南,桑乾河以北一帶。

唐天寶元年(742年),將雲州改為雲中郡(今山西大同),轄境同雲州。

乾元元年(758年)雲中郡再改為雲州。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起兵造反,後唐軍兵圍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現北京、天津至大同、朔州),從此雲州成為遼國國土。

後晉天福二年(937)遼進占雲州。

初為大同軍節度,不久,析雲中縣,置懷仁、奉義等縣。

重熙十三年(1044)改雲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

狄語語境中的「雲」字

對於河套、晉北乃至冀北一帶地名中的「雲」字,用漢語的諸多義項,均無法釋清。

對此,老宋以為,隱藏在上述地名中的「雲」字,應為「借字表音」。

近代學者曾運乾在其《喻母古讀考》中,提出「喻三歸匣」。

認為中古的「喻三」(即雲母,曾氏稱於),在上古讀作匣母。

也就是說,唐宋時期的「y/j」聲母三等字,在秦漢時期為「h」母。

曾氏的這一論述為學界普遍認可。

而「雲」字,在中古漢語中,正是「喻母三等字」(簡稱「喻三」)。

根據這一論斷,「雲」字的上古音,王力擬構「ɣĭuən」,潘悟雲擬構「ɦiun」,蒲立本擬構「ɦun」, 鄭張尚芳擬構「ɦɨun」。

其讀音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hun」。

值得注意的是,「hun」,在蒙語中的意思為「天鵝、人」。

蒙語屬於阿爾泰語系。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作為阿爾泰語系的三大語族,突厥語、蒙古語和通古斯語(滿語)的詞彙來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著極近的親源關係。

這與歷史上蒙古草原上部族分化融合有相當的吻合性。

歷史上的匈奴,就是一個被稱作「hun」的族群。

史學界普遍認為,崛起於秦漢之際的匈奴,其族源就是上古三代遊牧於北方的「北狄」諸族。

《逸周書·王會》:「正北 空同 、 大夏 、 莎車 、 姑他 、 旦略 、 豹胡 、 代翟 、 匈奴 、 樓煩 、 月氏 、 孅犁 、 其龍 、 東胡 ,請令以橐駞、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為獻。

」《汲冢周書》:「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貎胡、戎翟、匈奴、婁煩、月氐、孅犁、其龍,東胡之別名也,戎十二者,悉統於空同。

」說明在商周時期,東亞北部的諸多遊牧部族尚未形成統一之勢。

到楚漢相爭時,「東胡強而月氏盛。

……冒頓既立……遂東襲擊東胡。

……大破滅東胡王,虜其民眾畜產。

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

《漢書·匈奴傳上》載:北亞草原各遊牧部落或部落聯盟,在冒頓的軍事打擊之下,相繼被納入匈奴的政治版圖。

這個龐大遊牧帝國的疆域,幾乎覆蓋了整個北亞草原。

根據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趙武靈王時期,遊牧於陰山之南、河套一帶的,主要是林胡和婁煩。

這兩個部族均為狄族。

其語言當為阿爾泰語系中的一支。

在他們的語境中,「hun」,就是「天鵝」(漢字與之對應的是「鵠」,音「hu」,鴻雁),就是「人」。

他們是自稱為「hun」的族群,也就是隨著鴻雁北飛南遷的遊牧的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天鵝,不僅是北方遊牧民族薩滿教的圖騰,更是阿爾泰語諸多民族的始祖神。

關於哈薩克族的起源,就有這樣一個傳說:遠古時期,有一位年輕的將領在戰爭受傷,在炎熱乾燥的天氣下,飢餓、口渴、疲憊一齊向他襲來,在以為自己將要撒手人寰的時候,一隻美麗的白天鵝從天而降,並拯救這位將領於危難之中。

後來,白天鵝變身成為一位端莊美麗的少女,嫁給這位將領為妻,二人在婚後不久,她便生下第一個兒子。

為了紀念兩人的愛情和罕有的婚配,他們給兒子起名叫「Qazaq」,即人們現在所說的哈薩克。

後來,哈薩克有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的後代便是現今構成哈薩克族的三個「玉茲」。

至今,哈薩克人繼承了先祖的圖騰崇拜和信仰,仍把天鵝視為聖鳥,把天鵝作為美麗和祥瑞的象徵,嚴禁捕殺。

一般的哈薩克人也愛把死去的天鵝掛在氈房圓木柵上,把天鵝毛插在小孩胸前以求吉祥和平,顯然這些均是古代崇拜天鵝的遺風。

蒙古乞顏部,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源出古東胡族,屬於蒙古族始祖,其後產生了號稱「 黃金家族」的主兒乞氏、泰赤烏氏、孛兒只斤氏。

在乞顏部,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在古代,被匈奴族人追擊的一部分東胡族人,催馬奔馳到一個湖邊,當匈奴追兵趕到湖邊,一群天鵝聽到馬蹄聲便鳴叫不止。

由於夜幕已降,匈奴追兵以為進入了對方的埋伏圈,立刻撥轉馬頭而回,就這樣,這些東胡族人因此得以生存。

這些東胡人後來就定居在額兒古捏(昆後),他們無限崇敬天鵝,視天鵝的叫聲為救命之聲。

裕固族民歌《堯熬爾來自西州哈卓》中亦唱道「牛糞水燃燒在我們心中,天鵝琴哭訴著世代的衷腸。

琴聲里流淌著千年的眼淚,手指間凝固著民族的悲傷。

不是因為我喝酒過量,也不是我生來就愛嚷嚷;是因為阿尼尕留下了苦歌,我才有心留給子孫說唱。

」「是琴弦帶來故鄉的濃香,酒杯里你能見到堯熬爾的血浪。

」「比瑪瑙還要珍貴的孩子們,把天鵝琴聲當作母親的乳房。

」這裡天鵝琴與裕固族的苦難和創傷很自然地聯繫起來了,成為裕固族民族精神生活之源泉。

布里亞特蒙古人中流傳的天鵝圖騰神話《霍里土默特與霍里岱墨爾根》。

相傳霍里土默特是個尚未成家的單身青年。

一天,他在貝加爾湖湖畔漫遊時,見從東北方向飛來九隻天鵝落在湖岸,脫下羽衣後變成九位仙女跳入湖中洗浴,他將一隻天鵝的羽衣偷來潛身躲藏。

浴畢,八隻天鵝身著羽衣飛去,留下一隻作了他的妻子。

生下了十一個兒子,分別是呼布德、嘎拉珠德、霍瓦柴、哈勒賓、巴圖乃、霍岱、呼希德、查干、莎萊德、包登古德、哈爾嘎那,成為後世十一部的始祖。

這裡既反映了蒙古人對主宰神「騰格里」(天)的崇拜,也留有母系社會對女性崇拜的痕跡。

也說明在蒙古族裡,是將「天鵝」作為「始祖神」的。

他們將「hun」(天鵝)作為自己的始祖母,認為自己是「hun」的後代,所以,蒙語中的「hun」又有「人」的意思。

歷史還原,「雲中」應為「hun」人之域

現在,我們拋開漢語,從狄語的語境中尋找「雲中」之「雲」的歷史含義。

實際上,答案已經顯現:「雲中」,就是「hun」人駐牧的地方。

「hun」,即狄族,就是自認為是天鵝後代的人們,就是追隨者鴻雁南北遷徙的遊牧民族。

當年,趙武靈王攻滅林胡、婁煩,將統治勢力延伸至河套地區,在此築城置郡,名曰「雲中」,其義正表明這裡是狄族之地。

狄族,中原稱之為「胡」,後世曰「匈奴」。

均為「hun」之借音。

漢語中皆有貶義。

而趙武靈王當時盡收其地,其民亦為趙國之民,故以「雲」(hun)冠之。

同時,關於「雲中城」的建立,還有一個傳說:據《虞氏記》,趙武侯(按,應為趙武靈王,下同)先在黃河西岸上築城,剛築起部分城牆便崩塌了,於是改在黃河東面另選新址,這時,有一群天鵝整天都在同一個地方的上空來回盤旋,而鳥群的下方則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趙武侯看到這個景象後,認為是吉祥之兆,便決定在這裡築城,並命名為雲中城。

這個傳說的背後,也應證著「雲中」的含義:這裡是鴻雁的子孫繁衍成長的地方,他們世世代代遊牧於斯,生息於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裡是呼和浩特首府建城始「雲中」

點擊上方「活力呼和浩特」可訂閱哦!托克托縣古城村故城,位於大青山南麓,大黑河流經此注入黃河,古稱雲中。據《資治通鑑·虞氏記》記載,公元前4世紀,戰國趙武侯在此築雲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