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位列其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報訊 12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在上海召開,公布了世界範圍內10項田野考古發現獎和11項考古研究成果獎,包括我省海龍囤遺址在內的「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帝國擴張及其與邊疆的動態關係」項目名列10項田野考古發現獎之中。
據介紹,「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創建於2013年,旨在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和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與利用。
它是宣傳考古成果、促進考古研究、彰顯文化遺產現代意義的國際平台。
該論壇每兩年召開一次,定期評選和發布世界範圍內重大田野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
論壇由來自世界各地考古學及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150餘名諮詢委員和近40名評審委員構成,諮詢委員負責提名或幫助推薦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評審委員負責對推薦的重大田野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進行評選。
本屆論壇評審委員會從93項提名中評選出40項入圍項目和21項最終入選項目,包括了10項田野考古發現獎和11項考古研究成果獎。
獲得「田野考古發掘獎」的「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帝國擴張及其與邊疆的動態關係」項目負責人為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偉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勤。
據介紹,該項目通過系列考古工作,摸清了土司遺存與司治(衙署)、關囤、墓葬、宗教遺存等為主體的遺址格局,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徵,是12-18世紀中國西南部多民族,山地文化多樣性、獨特性的體現,揭示出土司制度的社會組織結構、軍事理念、文化面貌、經濟制度等的獨有特徵。
以海龍囤、老司城、唐崖土司遺址為代表的中軸線對稱分布的中央官式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遺物豐富,在歷史時段、行政級別、功能構成、聚落形態、建築風格等方面具備和中原文化的共性特徵,體現了中國西南土司在意識形態上對國家的認同。
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是中國「因俗而治」管理理念的物化體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有效維護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對當今世界各地民族自治管理模式可提供一定的借鑑意義。
土司遺址年代從宋代延續至元明清時期,是我國羈縻·土司制度時期的實物遺存,它完整見證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政策由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開始的「改土歸流」的變遷。
提供了推行羈縻之治以來,中央如何開發、經營與管理西南疆,邊地又是如何逐步漢化而與華夏漸趨一體等問題的實證。
(本報記者)
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獲「田野考古獎」
22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經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評審專家組投票選舉,全國有21項田野考古項目榮獲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獎。其中,遵義市播州楊氏土司遺存(海龍屯遺址、新蒲楊氏土司墓地、...
世界考古論壇在滬召開海龍屯獲2015全球十大考古發現
2015年12月14日上午,第二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於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圖書館報告廳隆重開幕,論壇同時向優秀個人或組織頒發了「世界考古論壇獎」,表彰其近三年來的重大田野考古發現或富有創新性、創...
老司城遺址獲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
紅網湘西站12月17日訊(特約記者 覃遵奎 通訊員 孟春絨)12月14日上午,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上海大學圖書館報告廳隆重開幕,以老司城為代表的中國西南土司遺址榮膺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