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文化根脈--市政協委員暢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三明的寶貴財富。

市政協九屆四次會議期間,委員們建良言、獻良策,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盡心盡力。

文化遺產:亟需「活態」保護

文化遺產不可複製、不能再生。

傳承歷史文脈,既要讓文化遺產留得住,更要讓它們「活」起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遍布三明城鄉大地。

我市的永安大腔戲、泰寧梅林戲、大田板燈龍、將樂竹紙製作技藝、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祭祖習俗等項目,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三元區岩前鎮的萬壽岩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

這一遺址,成為華東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餘生富委員說,萬壽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對研究福建古人類活動具有重大意義。

建議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切實增加資金投入,增加人員編制,加強公園的管理和保護。

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文化根脈。

現在,萬壽岩遺址已經成為集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知識傳播、閩台文化淵源研究於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

民革三明市委會提議,將萬壽岩考古遺址公園融入市區旅遊版圖,精心打造南「遺」(萬壽岩考古遺址公園)北「山」(瑞雲山)的市區旅遊拳頭產品。

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亟待「活化」保護和傳承。

2014年,市政協組織委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對口協商,助推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順利落成。

博覽苑通過文字、圖像、實物多種方式,展示三明市的傳統藝術、地方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為各縣(市、區)非遺項目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民進界別的委員們建言,我市應儘快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建立保護體系和機制,落實傳承保護措施和傳承人保護計劃,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閩學文化:融入城市建設

「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閩學文化蜚聲海內外。

三明閩學文化遺產豐厚,「閩學四賢」中的楊時、羅從彥、朱熹都與三明的淵源極深。

三明境內閩學文化遺蹟眾多。

如何將閩學文化融入城市建設,政協委員們獻策建言。

我市已在城區沙溪河兩岸綠地建設中融入閩學文化,「沙溪閩學文化景觀帶」初步顯現。

粘為何委員表示,在沙溪河市區段打造「十里閩學文化長廊」,進一步融入閩學文化,建造「閩學四賢文化園」「閩學文化廣場」,將三明打造成為「閩學聖地」。

著力建設「閩學三明文化聖地」,打造我市歷史文化地域名片。

農工黨三明市委會也在會議期間提出提案,建議加強閩學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整合閩學文化研究力量、成果,加強海內外閩學文化交流、促進閩學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

把獨特的閩學文化元素,納入三明城市發展規劃,委員們出謀劃策。

弘揚閩學文化,展現三明文化魅力,他們這樣描繪自己心目中的「文化三明」。

鄉村文明:不讓傳統文化遺落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記得住美麗的「鄉愁」,包含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寄託。

注重挖掘特色內涵、塑造城鎮個性、提升城鎮品位、改善人文環境,提升發展的軟實力,三明的好經驗、好做法備受全國矚目。

去年5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隊來到我市泰寧,就「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開展專題調研,並且指出,要把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貫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始終。

《關於建設好「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特色鮮明的新農村的建議》《關於發展鄉村旅遊,助力「生態美、百姓富」的建議》《進一步推進三明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關於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的建議》《關於三明市小城鎮化健康發展的調查報告》……市政協九屆四次會議期間,民革三明市委會、農工黨三明市委會、民盟三明市委會等民主黨派和政協委員們,提交了一份又一份美麗鄉村建設提案。

不讓傳統文化遺落,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挖掘我市民間手工技藝,做好市場化運作和公益性運作的結合,積極鼓勵民間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三明中華職業教育社這樣建議。

保護鄉村文化古蹟,保存傳統農具和民間技藝,傳承民俗傳統文化,挖掘農村特色文化……在一個又一個呼聲之中,凝聚了委員們的共識。

美麗鄉村與眾不同,需要傳統文化「點睛」。

委員們建言擲地有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