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暨發現千古第一吻和張獻忠藏寶金銀後,再現真實版搖錢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四川彭山是個好地方,這裡有三大國寶:漢代天下第一吻石刻雕像,漢代青銅搖錢樹,明末張獻忠寶藏遺址。
筆者在實地考察後,發現了這個地方老人特別長壽,尤其是長壽老太太特別多的核心機密是,家裡種植有真實版的搖錢神樹,這棵樹滿足了人們對於財富的精神需要,極地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指數。
可以說,這就是一棵幸福樹。
漲姿勢吧!那這種樹究竟是啥樣子呢?大家看文章吧。
————————————————————————————————————————————
神樹搖錢
雨余天(沈榮均)
小時候,喜歡聽奶奶擺「搖錢樹」的龍門陣。
說,有一種樹,能高能矮,高可升天,矮剛夠人攀,神通好比孫猴子的金箍棒。
奇的是,樹上密密麻麻,結的都是金銀財寶。
那時候,家裡很窮。
窮人有窮人的過法,異想天開也挺開心的。
就跟奶奶唱,「搖錢樹,聚寶盆;日落黃金,夜裝銀。
」唱著唱著,仿佛自家屋後也守了一棵「搖錢樹」,啥時候沒錢了,抱樹一搖,樹上就有錢飄,飄一地,捧起來,大把小把的,金燦燦一片。
那心頭美啊,沒說的,連眼淚花子都出來了。
後來長大了,就想人世間哪有這種無緣無故的好事。
父親經常說,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
要吃餡餅,得去地里勞動。
春種秋收,一把汗水一把糧。
父親是對的,他的人生經驗,更符合男人的理性。
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
牛也是。
牛,沒日沒夜辛苦。
窮,是一天。
累,也是一天。
日子乾巴巴,挺沒勁的,還是要綿延下去。
男人和牛,對過日子差不多都沒了啥感覺——他們把人生都交付女人去打理了。
日子很平庸,女人便不甘寂寞,總想搞點亮色來裝扮,就做夢。
做天上掉餡餅的夢。
做「搖錢樹」的夢。
奶奶的奶奶做。
奶奶也做。
奶奶的孫女也做。
直到,奶奶的孫女也成了奶奶——還在唱「搖錢樹」——不曾見過的未來的模樣。
直到奶奶的孫女,眾多的孫女,也蒼老如奶奶,安靜地死去,成為今生的記憶。
還是沒停止夢想。
我們的女性親人們把所有的念想抽象成為一棵樹。
根仔細地生了干。
干朝著日頭就長,很快就有幾股枝椏了。
枝椏趕著躺地橫生斜出。
葉也前所未有的繁茂起來。
樹冠遮天,濃蔭匝地。
夢想從來沒有如此具體。
滿懷呵!
幸福從來沒有這麼切近。
伸手可及。
1998年的初春,我真實地遭遇了這樣一棵樹——「唐邛窯綠彩繪搖錢樹紋凈瓶」。
邛窯是長沙窯的姊妹窯(「長沙窯源於邛窯說」)。
持這種觀點的陶瓷學者,估計是四川的,對家鄉的唐宋古窯有情感。
難怪他們在上手這件東西後,甚至放話說,我的搖錢樹瓶子,雖然口部有點缺肉了,仍然是個標誌性的東西,器形高貴,尤其是釉下彩繪紋飾,項間竹節弦紋,肩部錢紋,腹下樹紋,合起來就是搖錢樹,美好的寓意深入人心,代表了唐代青花瓷最高水平。
當然,這只是個過譽的評價,尚不能得到陶瓷學界的公認。
青花應是用鈷藍發色的。
元時,蘇麻離青的引進,成就了中國陶瓷的青花世界。
唐代也有青花,現在能夠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標本,就是用鈷藍發色,但也只是青花的雛形。
我的這件東西是成熟的銅礦彩料發色。
這與確認的青花瓷有本質的區別。
不過,已知館藏的幾件唐代青花標本,從文飾看,不如我的這件東西表達的意義明確。
長沙窯雖有繪畫花草的,但畫搖錢樹紋,我未曾見過。
這就讓在四川土生土長的我頗為自豪了。
我自豪是因為蜀地的先人生活理想如此美好幸福!他們有目標——對財富的原始憧憬。
他們還能把這個目標符號化精神化——財富抽象為生活中本沒有的「搖錢樹」。
你看,蜀地先人的聰明和想像力,是不是可以抵得上哲學家、藝術家!
我相信最先的這個發現,來自我們的一群女性先人——她們把「搖錢樹」種到了來生。
曾經讀這樣一則文物資料:四川簡陽鬼頭山東漢崖墓出土的三號石棺,左壁刻日月神,下植一株豐茂大樹,題有「柱銖」二字。
「銖」,估計應是當時流行的貨幣五銖了,
「柱銖」,或就是蜀地先人對搖錢神樹正式的稱謂了。
能在近二個千年後,再一次遭遇這個名詞,並把它挖掘出來,仿佛挖掘化石,已經是很大的緣分了。
聽說來生是會遭遇緣分的——今生的或缺。
把灶台搬到來生,把鍋碗瓢盆搬到來生。
把倉稟搬到來生。
把魚塘和水田搬到來生。
連起居的床,也像模像樣。
今生有的,來生都有。
什麼都不缺。
一切照舊,來生的日子,還是一天接一天地過。
甚至今生沒有的——僅存的夢想,來生都會有了。
2011年初夏,我在四川彭山江口崖墓遺址,目睹了上面這一幕——所謂的「事死如生」,或者生之繼續。
千年過去了,我們對於過日子的想法,竟是如此的相似:豬羊滿圈,雞犬相聞。
炊煙裊裊,稻花香飄,蛙聲一片。
而且,我如願以償,看見了夢想中的——「搖錢樹」。
是的,一棵「搖錢樹」。
作為文物,它是青銅質地的,出土於古鎮,它的精美,享受者國寶級的美譽。
作為精神寄託,它比上述的一幕,更具有力量——那種源於土地的崇拜。
稍微有些遺憾的是,我們沒能親眼目睹到這棵青銅神樹的真容,它被文物專家移植到了現代化的博物館裡,作為先人留給後世的財富遺存,給予了最大限度的保護。
我們只看到了貌似空空的紅陶樹座——作為滋養神樹的土壤本身,質樸,豐厚,一樣令人景仰。
搖錢樹在巴蜀漢代墓葬,常有出土。
以銅為干,以陶為座。
座多飾浮雕天綠、辟邪和幾何紋,古風盎然。
我們現在看到的樹座,名「飛羊乘人插座」,出土於四川彭山縣豆芽坊溝漢代崖墓。
這不是我們常見的青銅樹陶座,它的圖案本身,直接表達了對於追求財富的鮮明態度。
陶座頂部塑有兩人乘一有翼神羊,羊背上有一圓筒,用以插國寶青銅神樹的。
座上貼塑有精美的翼獸、人物和神樹紋飾:左側一樹三人,樹上結滿方孔圓錢,樹下左右兩人皆肩挑一杖,前後各挑三錢;左一人右手又提一錢,中間一人手捧一器物,器內盛一錢。
右側也是一樹三人,左右兩人雙手皆持一錢。
中間一人左手正摘取樹上之錢,「右手持一鉤柄之物,似以擊錢」。
這大概是我見過的最好看的陶制「連環畫」了。
不,何止是畫,它簡直就是一講述東方財富誕辰的魅力傳奇——土生樹,樹生錢。
生了摘,摘了生,不見窮盡。
我們的祖先對財富的崇拜,已然抵達宗教的境界。
有人說,吾蜀是「搖錢樹」之鄉。
蜀地先人,信奉神樹,如若木,如建木,如扶桑,是對自然的原始崇拜。
而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種奇異的魔法或力量,更是一種從土裡來,又回歸土裡——幸福生活的軌跡或模型,是對於土地的根本信任和崇拜。
土地,寬容,仁慈,繁衍生息,無窮無盡。
我想到了女性,想到了村莊歌謠的那棵「搖錢樹」。
它就是一棵具有母性意義的神樹。
它早已不是一棵。
它已是很多棵了,大大小小,高高下下,插滿村莊的每一個角落。
樹下,望眼欲穿的,滿含晶瑩的,是千年以前的我的女性先人。
後來,到我奶奶的奶奶那裡,依舊在口口相傳。
最令我驚訝的是,我在以長壽聞名的壽鄉彭祖仙山,真切地看到了,一群奶奶,也許是一群奶奶的奶奶。
她們的老家在山下,她們是村莊的長者、壽星。
她們步履搖曳。
她們長發飄飄。
她們手捧一種叫「搖錢樹」的枝葉,為路人祈福。
天呀,這就是從我奶奶的奶奶那裡,一直念叨下來的「搖錢樹」?這不是小時候,被我們叫做「薄皮空燈籠」的「燈籠樹」,又叫「木老芽」、「黑葉樹」、「山膀胱」的麼,後山上有的是,幾乎不在意呢!路邊的奶奶們,輕聲告訴我,就是「木老芽」。
「木老芽」,小時候,曾吃過。
它們還是嫩芽的時候,娘就從後山採回來,切成碎芽,嫩滑爽口,可當椿芽吃呢。
椿芽早就成了名菜了,「木老芽」還是一幅老土的樣。
奶奶們見我有些不屑的樣,就說,「木老芽」野是野,要生錢的。
到了秋天,果子掛滿樹,看起來像粽子,有些癟,越往後越鼓,風一吹,滿樹都是元寶在響。
奶奶們像是在對我述說,又似在念念有辭。
我從她們滿臉的虔誠,看得出她們眼裡分明就有一棵棵「搖錢樹」,在搖曳作響。
作為夢想的現實再現,他們手中之樹點亮了眼裡最生動最幸福的那一縷光澤。
我由此不甚驚訝。
我驚訝的是,村莊的老祖宗存續了千年的夢想,竟然是如此的堅定,不曾有一絲的動搖!我接過了奶奶贈送的「搖錢樹」。
導遊說,叫「搖錢樹」的,有很多種。
彭祖山的「搖錢樹」,學名叫「欒樹」,古時名氣可大了,叫「大夫樹」。
「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白虎通·崩薨》)是說,周禮規定,從天子到百姓,墓分五等,分樹不同樹類。
天子陵培松,諸侯植柏,大夫種欒,士栽槐,小百姓就只有插楊柳了。
現在社會等級不在,它的貴族身份,早就隱去,它的貴族血統,已然走進彭山的大小村落。
「木老芽」,有些粗鄙,早就忘在老家的後山了。
「大夫樹」,喚醒了我們內心尚存的那一縷書生氣質。
但我,還是喜歡叫「搖錢樹」。
「小杉樹,請你搖一搖,請你晃一晃,為我抖落一套禮服吧!」灰姑娘在最無助的時候,她想到了聖誕樹——西方文化里的「搖錢樹」。
我天生對舶來品有牴觸情緒,但灰姑娘對夢想的毫無掩飾,與我的奶奶的奶奶,與我的奶奶,與我奶奶的孫女,甚至與我,是多麼的相似。
她在西方的童話里,渴望著聖誕樹,為其搖落一身禮服。
我在東方的傳說里,想像著燈籠樹,一經風吹,嘩琅琅元寶作響的美景。
因為渴望的簡單,我們都免不了世俗。
就像崖墓里死去的先人,他們把對於幸福生活的崇拜,留存於一棵永恆的夢想之樹。
他們的生命,行將結束。
他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卻在一天天繼續——成為活著的子孫們,可以觀瞻,可以觸摸,可以搖曳,可以傳唱,永不熄滅的幸福預期。
————————————————————————————————————————————背景資料:
1、「天下第一吻」。
又名「秘戲圖」,為漢代石刻雕像,1941年6月14日出土於彭山縣江口鎮梅花村第550號崖墓附第三層門楣上,通高49厘米,寬43厘米。
該石刻表現一男一女全身裸體並坐相擁抱。
男頭戴圓頂幘式,右手搭其女右肩觸乳,左手置於女陰部;女左手搭於男左肩上,右手握住男左手;女側面與男相吻,男邊吻邊用手撫其乳。
該畫面動感強烈,人物造型粗壯、古樸、刀法粗獷。
人體形色的刻畫,動作造型的準確,感情瞬間的表露無不說明作者具有熟練的技術和把握感情的能力,如此坦然自然人性的充分展示在今人看來也屬超前了,可它卻出自漢代藝術家之手筆,怎不令人驚嘆。
這在所有的漢代石刻中為巴蜀一絕,亦為世界一奇。
2、漢代搖錢樹
1972年,彭山縣雙江鄉(今江口鎮崖墓出土了稀世珍品——東漢搖錢樹。
樹高90厘米,座高45.3厘米。
該搖錢樹由銅樹和陶座兩部分組成。
這株搖錢樹集「西王母」、「牛朗織女」神話傳說中的人、神、錢、樹、禽、鳥於一體,熔仙丹、靈芝、音樂、舞蹈、雜技於一爐。
圖案內容豐富,生動有趣。
反映了人們幻想長生不老的一種願望,是當時人們豐富想像力和智慧的晶。
1996年,「『人與神』中國文物精品展」在英國、德國、法國、丹麥、瑞士等國巡迴展出,展品有300餘件,由四川省博物館選送的彭山江口出土的漢代搖錢樹處於展廳中央顯著位置。
它絕妙的造型、精湛的工藝、濃郁的東方神韻與歷史空間感,傾倒了眾多的歐洲人,令他們流連忘返,國外的新聞媒介也對此作了極高評價。
這株搖錢樹在出境時,被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評估定價為1500萬人民幣。
1998年4月,正在日本舉行的東京、福田、名古屋等5城市巡迴展——「商代三星堆文物展」,日本客人特邀四川博物館帶去漢代搖錢樹參展,稱出土文物中最知名的文物就是神樹,並堅信漢代的搖錢樹是神樹的發展與延續。
這次展覽轟動全日本,日本天皇及政要在觀看後,對這些精妙絕倫的展品讚不絕口,對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化給予了很高評價。
3、張獻忠江口沉銀
張獻忠是中國歷史上的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
其曾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年號大順。
史學界對張獻忠「江口沉銀」的記載一直存有爭議。
吳偉業在《鹿樵紀聞·獻忠屠蜀》中說,順治二年(1645年),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
。
"彭孫貽《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繼佐的話,也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
兩書
中,一稱"錮金",一稱"水藏",當屬於傳聞異辭。
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記有此事,作"錮金",但沒有提及窖藏的數量。
除了私家著作外,清朝官修《明史》的編撰者也對這條史料持肯定態度。
《明史·張獻忠傳》說:"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
',曰:'無為後人有也'。
"陳克家繼他祖父陳鶴完成的《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
可見,張獻忠的確曾經出動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災為名,在錦江築起高堤,然後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將無數金銀財寶埋入坑中。
再重新決堤放水,淹沒埋藏
珠寶的地方。
至於坑旁是否築起石牛和石鼓,並以此為記號,就不得而知了。
四川成都一帶流傳著"石牛和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民謠,內容和彭山的民謠相似,只是標誌物換成了石牛和石鼓。
歷史上也有人記載了另一筆寶藏的下落
。
「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2010年被確定為眉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面積100萬平方米。
清代以來的文獻中多記載張獻忠曾沉銀於此。
「江口沉銀遺址」已發生多次盜掘。
2015年12月,公安和文物專家成功破獲一起盜掘文物案,繳獲張獻忠政權金策等國寶級文物,確認了傳說中的寶藏的確存在。
300多年來,垂涎張獻忠這筆巨額財富的自然大有人在,連清朝政府也費過一番腦筋。
並且不止一次地付諸行動。
《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 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玉器等物"。
可見清政府這次組織的大規模的打撈行動,確有所得,但寶物的數量,卻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事實上
,當時的人力、財力、物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所以人們有理由懷疑仍有部分沉銀在江底,靜待發掘,而就是這少量挖掘出的寶物,更是激起了人們的探寶之心。
《清文宗實錄》卷八十九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再次派某道員到錦江實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確切地點而中止。
咸豐三年(1853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舊事重 提,由吏部尚書等代奏,呈請尋找這筆財寶。
他說親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撈到張獻忠遺棄的銀子,"其色黑暗",聽說"曾經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以此來證明張
獻忠窖藏之事並非子虛烏有。
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高潮,清政府財政困難,咸豐皇帝於是動了心,命成都將軍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訪察,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 采輿論,酌量籌辦"。
但也是枉費心機,一無所獲。
政府出面組織的打撈行動尚無所獲,可以推測民間的打撈更難成氣候,儘管如此,還是有無數人求"財"若渴。
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次,當屬民國時期楊白鹿的打撈行動。
江口崖墓被懷疑是「神仙」洞府,考古出土了一件「傳說」中的寶貝
古人在去世後,追求另外一個世界的幸福中,最希望擁有兩件寶物,第一件就是聚寶盆。聚寶盆的傳說來自周人龍的《挑燈集異》:明初沈萬三微時,見漁翁持青蛙百餘,將事銼剞,以鏹買之,縱於池中。嗣後喧鳴達旦,...
張獻忠沉銀考古現場探訪,領隊:三月公布成果
四川彭山江口地區自古熱鬧,最近幾個月,更因「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挖掘」被再次推到大眾面前。目前,考古挖掘工作還在進行中,澎湃新聞記者從當地宣傳部門獲悉,3月初將召開新聞發布會並展示部分考古重大發...
曾國藩家族的後裔:一代才女曾昭燏(yù)
晚清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國藩,是湖南湘鄉曾家長子,同胞兄弟依次為曾國藩、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等五人。哥五個在後來的歲月里,除僅具中等之資的曾國潢在湘鄉原籍經營家業,曾國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