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布!史前最早土坯房領銜,2017年河南這五項考古大發現最耀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岩
2017年,河南最耀眼的考古大發現都有哪些?
3月29日,大河報記者從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獲悉,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最新揭曉。
2018年3月20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華夏考古》編輯部舉辦的「2017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在鄭州市舉行。
共有11個發掘項目進行了發掘成果匯報。
「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為:
1.「滎陽青台遺址發掘」(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二里頭遺址宮殿區東北部5號基址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
3.「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發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4.「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5.「宋東京城順天門(新鄭門)遺址發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其中,「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發掘」與「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目前已經進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終評環節。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供圖
滎陽青台遺址發掘
發現了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
滎陽青台遺址位於滎陽市廣武鎮青台村東,枯河北岸的一處崗地上,遺址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其中仰韶遺址面積約31萬平方米。
2015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共同申報的「青台遺址絲綢起源」考古發掘項目,經過近三年的系統調查、勘探和重點發掘,發現仰韶時期環壕3條,聚落內各類遺蹟豐富,功能區布局明顯。
其中居住區位於內環壕和中環壕的北部偏中地帶。
清理的房址43處,房屋形制均為長方形,有單間、雙間、三間之分,布局有南北和東西並列兩種,建造方法有木骨塑泥、平地起築、土坯砌築等。
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
青台遺址是中原地區一處著名的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的遺址,此次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揭示了文明因素在鄭州地區仰韶晚期遺址中的孕育,進而為探索中國文明形成早期發展過程中的人類精神世界和文化成就,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社會與精神文化研究等相關問題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供圖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發掘
展現二里頭文化早期都邑格局
2001~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在二里頭遺址宮殿區東中部發現東西並列的3號和5號基址,二者中間以通道和暗渠間隔。
3號基址由至少3進院落院組成,院內發現2排5座貴族墓葬,出土包括綠松石龍形器在內的較多精美文物。
為全面、深入了解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的形制、結構、年代變遷,以及相近區域的遺存分布情況和時代性變化、宮室營建制度等課題, 2010~2011、2014~2017年又對5號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基本釐清5號基址的平面布局、結構、年代變遷等問題。
5號基址與3號基址展現了二里頭文化早期都邑格局的獨特特徵。
5號基址是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多進院落的大型夯土基址,是中國後世多院落宮室建築的源頭。
其與3號基址的這種外圍無圍牆、多進院落、院內有貴族墓葬的建築格局和內涵,構成了二里頭文化早期宮室建築、宮殿區布局的獨特特徵,與二里頭文化晚期宮殿區內以1號、2號基址為代表的外圍有圍牆、廊廡、院內無同時期的貴族墓葬的四合院式建築,以4、7、8號基址為代表的單體夯土台基式建築的格局和內涵的差別較大,其背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背景,還需要深入探索。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供圖
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發掘
展示深埋地下的鄭韓榮耀
鄭韓故城位於鄭市市區及其周圍一帶——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
春秋時期,故城為一座大城,戰國時期新建隔城牆,將故城分為東西兩城,形成「東城西郭」的雙城制。
2016年至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北城門遺址和鄭國三號車馬坑進行考古發掘,二者均位於故城的東城。
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是歷史上對鄭韓故城城門進行的第一次科學發掘。
清理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不同走向的道路16條,揭示了北城門的城門結構為一陸行門一水行門,這裡便是文獻記載的鄭國「渠門」。
此外,還發現了平面形狀為曲尺形,殘長78米、寬32米、殘高7米的瓮城城牆,這在中原地區東周時期王城遺址中是首次發現,體現了築城者加強城門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科學的選址、完整的都城形制和宏大的規模氣勢,展現了鄭韓故城在中國都城城市文明形成過程中的突出地位與作用。
沿著隔城牆向南,鄭公一號大墓的陪葬坑三號車馬坑。
鄭公大墓陪葬各種車輛48輛以上,馬124匹以上,出土的車輛和馬骨之多,在我國東周考古發現中名列前茅,為研究周代車馬葬制、葬俗、馬匹特徵等提供了重要材料,也為北城門遺址清理的帶車轍的道路遺蹟提供了相互的印證。
二者相互結合,為「車轔轔馬蕭蕭」的東周列國時代添上濃烈的一抹重彩。
鄭韓故城採取邊發掘邊保護,邊展示邊研究的原則,將漫長歲月中深埋地下的鄭韓榮耀一一揭露,成為中原文化史書上永放光彩的一頁。
其發現不僅為科學制定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展示與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後世復原歷史場景、傳承歷史文明提供有力的實物支撐。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供圖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
東漢帝陵形制及陵園布局終於搞清楚
結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東漢帝陵及其陵園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勘探,並對帝陵陵園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對朱倉722號墓、白草坡村東漢帝陵陵園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共計約140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收穫。
截至目前,勘探總面積256萬平方米,已經進行考古勘探工作的帝陵共七座,分別是: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朱倉722號墓、朱倉707號墓、白草坡村東漢帝陵。
在帝陵封土周邊發現了大面積的陵園建築基址。
建築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布在封土東側或東北側。
經過多年來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首先確認了東漢時期帝陵陵園的總體布局。
東漢陵園採用內外陵園制度。
內陵園是以帝後合葬墓為中心,周邊有周垣或道路環繞。
外陵園以大面積夯土建築基址為主,集中分布在內陵園的東北側。
其次明確了東漢帝陵墓冢的基本特徵。
帝陵封土平面為圓形,直徑多在130米以上,墓葬為長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為南向,長50、寬9米以上,且內收多級台階,墓室為方形甲字形迴廊墓。
此外,文獻中記載的「石殿」、「鍾虡」、「寢殿」、「園省」、「園寺吏舍」等東漢帝陵陵園諸要素初步確認。
通過以上對東漢帝陵的一系列調查與發掘工作,對東漢帝陵的形制及陵園布局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為今後研究東漢時期陵寢制度的內涵與演變,以及進一步探討各陵陵主歸屬等問題,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為今後洛陽東漢帝陵的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供圖
宋東京城順天門(新鄭門)遺址發掘
開封城摞城的視覺奇觀
順天門(新鄭門)是北宋東京城外城西南城門,門址位於今開封市金明區,東臨夷山大街,北側為晉安路,西接開封市金明中學,南側為漢興路。
北宋東京城順天門始建於五代後周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時稱「迎秋」門,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名「順天」門,因向西直通鄭州且與內城上的鄭門相對,故又俗稱「新鄭門」。
順天門(新鄭門)是位於宋東京城外城西牆上連接御道的正門,城外路南側為瓊林苑遺址,路北側是金明池遺址。
順天門大街是西向鞏義皇陵和西京洛陽的官道,也是宋與西夏互使的交流之路。
順天門(新鄭門)沿用至金代,於公元1232年金哀宗棄城南逃後廢棄。
順天門(新鄭門)遺址發現於1982年,1983年曾對其進行考古發掘,但因地下水位較高,發掘未能完成。
本次考古發掘始於2012年。
本次發掘是北宋東京城遺址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發掘地層最完整的一次考古發掘,也是首次對東京城城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示了順天門主城門的規模、形制、基礎建築方法,五代至北宋時期該門址由單門道到三門道、瓮城從無到有的變化過程等,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古代都城中最早的方形瓮城遺址,填補了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史的空白,為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布局、古代都城城門形制演變、開封城市發展史、黃河泛濫史及宋代至清代陶瓷器標本斷代與研究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貴考古資料。
本次發掘是黃泛區考古的一次成功案例,是古今重疊型城址考古的一次有益探索。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韶萌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有咱洛陽項目
昨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圍終評。本次評選由主辦方從主動申報參評項目、《中國文物報·文物考古周刊》考古發現投稿項目、國家文物局2017年度...
中原考古新編:巍峨城垣今猶在,禮樂兵器數驚人——鄭韓故城遺址
在鄭州以南42公里的新鄭市周圍,橫亘著一座棄築的城垣,根據文獻記載,它是春秋初年至公元前230年鄭國和韓國的都城。該城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現存南、北、東三面城牆,高10-19米,底寬40-6...
河南鄭韓故城首次發現城門和瓮城
新華社鄭州2月15日電(記者桂娟)考古人員在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東城北城門遺址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城門和瓮城,對研究中國早期城市防禦體系具有重大意義。「這是鄭韓故城考古工作開展50多年來,經過科...
2017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 快看都在哪裡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3月29日,省文物考古學會發布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滎陽青台遺址發掘」「二里頭遺址宮殿區東北部5號基址發掘」「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發掘」「洛陽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