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漳縣汪氏墓群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汪氏家族墓地 - 簡介

網絡收集整理(汪文才)

地處定西地區漳縣境內的汪氏家族墓地,是我國截至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元墓葬群,其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令學術界廣為關注。

國家文物局已將其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漳縣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面積約3萬平方米,是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後裔墓地。

墓葬為帶豎井墓道的磚構單室墓。

墓室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八面攢尖式或圓形穹隆形頂,墓壁嵌模印人物、花卉、鳥獸紋磚。

隨葬品豐富,以哥窯燒制的青花大碗、玻璃蓮花托盞、雕漆供桌、御賜金牌、「至元四年」銅鏡、彩陶侍俑等最為珍貴。

汪世顯《元史》有傳。

簡介

汪氏家族墓地位於甘肅省漳縣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面積約3 萬平方米。

該墓地是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後裔的墓地。

墓葬為帶豎井墓道的磚構單室墓,墓室平面方或長方形,頂為八面攢尖式或圓形穹隆形,墓壁嵌模印人物、花卉、鳥獸紋磚。

隨葬品豐富,以哥窯燒制的青花大碗、玻璃蓮花托盞、雕漆供桌、御賜金牌、至元四年銅鏡、彩陶侍俑等最為珍貴。

汪世顯,《元史》有傳。

據出土墓誌、《汪氏族譜》和其他有關記載,從公元1243 年至1616 年間,有汪世顯及其後裔14 代200餘人葬此地,這是甘肅省一處保存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元、明時期家族墓地。

墓葬和出土隨葬品為研究元、明時期喪葬制度及其演變提供了完整資料,出土墓誌記載補正史之不足,是研究當時政治、軍事、社會習俗的重要文字資料。

發現

1972年的一個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從天而降,雨水從光禿禿的山嶺上傾瀉而下,匯聚一處,沿漳河咆哮而去。

洪水退後,當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眾在河岸邊驚奇地發現一座座被水沖開的墳墓及塌陷的墳坑,在發現許多金銀玉器.的同時,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磚雕刻畫。

得知這一情況後,省文物部門有關人員迅速趕赴當地,專家們得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這座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古墓,是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為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元墓群。

據《汪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從公元1243 年汪世顯葬此開始,至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止,在370餘年內 ,共有墓葬120餘座,葬有汪氏家族14代200餘人。

汪氏家族是元代一個十分顯赫的大家族,自元代祖皇帝成吉思汗鐵騎進入中原以後,汪世顯及其兒孫 們為朝廷效命疆場、屢建戰功,一個個獲得高官顯爵,從汪世顯到其曾孫五代, 貫元朝始終,「為官者180餘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國公」。

埋葬在此的汪氏200餘人,不僅在軍事上地位顯赫,在行政上也位高權重,文官在三品以上者有15人。

這種現象在我國封建王朝史上較為罕見,歷來是史學家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

墓地價值

在有關部門前後3次清理的29座汪氏墓群墓葬中,出土文物735件。

墓葬多為平面方形或長方形,單室磚構、豎穴墓道,頂作八面攢尖式或圓形穹窿頂。

墓壁鑲嵌模製人物、花卉、鳥獸紋等花磚,人物畫以「二十四孝」故事內容為主,如「王強臥冰」、「童子鬧蓮」等傳統故事,雕工栩栩如生,繼承了宋、金墓室磚雕華麗的風格。

出土隨葬品有陶、瓷、金、銀、玉、玻璃器、絲織品等,其中彩繪陶俑、木屋、雙龍銅鏡、玻璃蓮花托盞、高足青瓷杯、蒙古民族服飾等極為珍貴,為國內同期墓葬所少見。

專家們指出,該處墓葬群不僅成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元代墓葬群,而且因葬儀豐厚而具有其他元墓不可望及的歷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更是研究蒙古族和漢族融洽相處及其演變歷史的實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遼寧發現遼代墓葬群 含貴族墓葬

中新社瀋陽2月28日電 (記者 朱明宇)記者28日從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人員已完成對康平張家窯遼墓群搶救性發掘,10餘座遼代墓葬出土。遼王朝始建於公元10世紀初,由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

新沂高莊發現漢代土墩墓群

光明網05-09 11:31顯示圖片本報訊(記者林剛)在5月8日出版的《中國文物報》考古發現欄目中,刊登了《江蘇新沂高莊發現漢代土墩墓群》一文,重點介紹了我市新沂高莊村漢代土墩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經...

巴南區考古驚現35座宋明墓葬群

6月21日,記者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我市在巴南區東泉鎮梨樹村、雙星村及姜家鎮區域發現了宋代至明代墓葬群,共計35座墓葬,並出土了非常罕見的完整宋代琉璃簪。據悉,這對進一步認識宋明時期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