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門遺址補充發掘 寬綽步道水榭基柱猶在 蜀王府邸奢華隱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成都商報原創 2016-11-25 10:57:58

視頻:東華門遺址補充發掘現場

在水道之間,有一排密集分布的木樁,和當時水面的亭台有關,是支撐水面建築的基柱。

可以想像,當年王府貴族通過步道來到水榭歌台游賞園林的場景

淤泥中有一塊只剩碗底的青花瓷,印有蓮花和荷葉,是景德鎮出品的瓷器。

王府中不少琉璃瓦當上刻著龍紋,這些建築材料是王府區別於一般豪宅的特徵

今年10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市體育中心東華門遺址展開補充發掘,清理出了一條明代修築的南北向大道,寬10米,足夠兩車並排跑,可見蜀王府的奢華氣派。

埋藏在泥土中的雕花石柱、琉璃瓦當、碗盤杯盞,透露出王府昔日的輝煌。

蜀王府後花園 步道寬達10米

從2013年開始,東華門遺址的考古發掘就不斷帶來驚喜,摩訶池、明蜀王府宮牆基槽等文化遺存重見天日。

考古專家一致認定,這裡就是古代成都的城市中心,從漢代到明清,王朝興廢、城市演變都在遺址一帶交替進行。

今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將在該區域明代水渠遺址往西繼續發掘2000平方米,尋找明代河道的走向,解析明代蜀王府的建築方式。

「從功能分區上來看,這裡還只是蜀王府的一個後花園。

」考古隊的易立介紹,修建蜀王府時,工匠對摩訶池進行了大面積回填,因此在考古現場出現的生活堆積主要屬於明代。

考古隊員沿著之前發掘的河道繼續掘進20多米,河道在一條步道前止步。

寬約10米,縱貫南北的磚鋪道路,位於中軸線偏東位置,修建年代與明代水渠相同。

按照成都市博物館內蜀王府的復原模型,該區域位於後寢及其他宮殿附近。

龍紋琉璃瓦當 顯露皇室氣派

「天下王府惟蜀府最富足……」明代《病逸漫記》的記載所言非虛。

考古發掘中,新清理20多米明代水道遺存,寬約4米,堤岸最高處有3米。

水道兩側用紅砂石條砌築,石條表面,是斜向雕鑿的紋路,水渠的兩側,各有兩段通往水面的條石梯級,每段約有15步石梯。

在水道之間,一排密集分布的木樁引起考古人員注意,這應該和當時水面的亭台有關係,是支撐水面建築的基柱。

可以想像,當年王府貴族通過步道來到水榭歌台游賞園林的場景。

「這些建築在王府之中規格比較高,體量也大。

」易立說,考古過程中,還出土了不少青砂岩柱頭,這些可能是當時河道旁道路的裝飾。

在這些石柱上,刻有鏤空的祥雲、靈芝等圖騰,足有三四十厘米高。

淤泥之中有一塊只剩碗底的青花瓷,印有蓮花和荷葉,是景德鎮出品的瓷器,畫工工整、用料明艷。

「王府的瓷器都是民窯中的精品。

」王府中不少琉璃瓦當上刻畫著龍紋,這些建築材料是王府區別於一般豪宅的特徵。

考古隊員希望通過發掘,摸清明代河道走向和蜀王府格局,進一步確定王府建築方式、結構及用途,為打造東華門遺址公園提供更多史料。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攝影報導 編輯 敬玲燕

■明蜀王府

「非壯麗無以示威儀」。

根據史料記載,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開始,朱元璋就命令工匠在宋元舊址基礎上,給兒子修築蜀王府,參照京師皇城規制營建,故後世俗稱「皇城」。

蜀王府共有兩重城垣,外為蕭牆,內為宮牆,宮牆東到東華門街,西到西華門街,南到人民東路一帶,北到東御河街一帶。

「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分封藩王鎮守全國各地,其第十一子朱椿被冊封為蜀王。

在他入蜀之前,父親就用8年時間為他打造了這座王府。

蜀王府位居城內正中,坐北朝南,端直方正。

其建築格局影響了成都後來的城市布局。

建成後的蜀王府,成為明代藩王中最精美的一座宮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發現:蜀王府遺址竟出土瓷器繪五爪龍紋

蜀王府,一座明代藩王府中最華麗的一座宮殿。北起東西御河,南到紅照壁,東至東華門,西達西華門,面積38公頃有餘,資料介紹其建築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在成都老百姓口中,稱這座建築物為成都皇城。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