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四川十大考古發現①|末代蜀王投井而死 後代成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錦城家裡蜀王宮,春日游看別院中。

水自龍池分處碧,花從魚血染來紅。

——《舒服院中看牡丹》曹學佺

回望歷史,鏡鑒今天。

盤點四川2016年十大考古發現,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段)綿延百餘公里先秦聚落遺址,是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

其中一把山字格劍,重現攀西劍客風采。

2016年10月,成都後子門「東華門遺址」水道、步道、園林遺存逐步顯現,還原一座輝煌的蜀王府,其背後卻是明朝十三代蜀王的命運,末代蜀王,投井而死,尤其悲慘。

NO·1

成都·蜀王府(東華門遺址)

1390年,成都大城之中。

一座環以蕭薔的藩府巍峨落成,氣宇軒昂。

兩道城牆之中,坐北朝南的宮殿,金碧輝煌;園林之內,菊井秋香;這就是蜀王府。

2001年,成都後子門,一段200米城牆被成都考古所發現,拉開了恢宏壯觀的明蜀王宮一幕。

2016年10月30日,考古發掘人員將視角投向了水渠遺址以西的2000平方米區域,開始補充發掘。

半個月後,蜀王府後花園的遺貌展現:明朝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澍,賦詩飲酒,刻翠剪紅。

可惜,繁華好景,頃刻毀滅。

1644年,張獻忠蜂擁登城,蜀王朱至澍及嬪妃宮女投井自盡。

末代蜀王,悲慘謝幕。

蜀王府通往觀景平台的階梯蜀王府通往觀景平台的階梯

(兩重城垣,外為蕭牆,內為宮牆,宮牆東到東華門街,西到西華門街,南到人民東路一帶,北到東御河街一帶)

菊井秋香

成都最美八景之一

2016年10月30日,後子門考古發掘現場,水道繼續向西延伸出二三十米,寬約4米,堤岸最高處有3米多。

在已挖掘出的水道盡頭,南北兩側各修築了一條整齊的石梯,直通底部。

攀援向上,一塊石砌觀景平台展露眼前,歷代蜀王,擁嬪妃戲太監,把酒臨風歡,夜夜笙歌盡。

發現西向水道的同時,一條南北向大道的步道「現身」,寬10米,足夠兩豪華馬車並跑。

紅石青瓦間,皇室氣派,磅礴而出。

水渠東部,一排密集的木樁從淤泥中露出,明蜀王府水上園林逐漸勾勒。

考古專家從殘存木條的形狀、走向推斷,這裡曾經修築起一座臨水而建的供遊人休息、賞景的亭台。

成都考古所易立認為,此次發現的木樁,應是王府花園水榭的基柱。

「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分封藩王鎮守全國各地,十一子朱椿被冊封為蜀王。

「北起東西御河,南到紅照壁,東至東華門,西達西華門,面積38公頃有餘……」現存資料對明代蜀王府的註解,顯示它是明代藩王中最華麗的宮殿。

據史料記載,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開始,朱元璋就命令工匠在宋元成都城市舊址基礎上,為兒子朱椿建王府,並參照京師皇城規制營建,故後世俗稱「皇城」。

蜀王府共有兩重城垣,外為蕭牆,內為宮牆,宮牆東到東華門街,西到西華門街,南到人民東路一帶,北到東御河街一帶。

這座皇家建築,園林精緻優美,其中的「菊井秋香」被譽為成都八大景之一。

王宮園林石刻雕花柱頭

(蜀王朱悅死後,繼妃徐氏十分傷心,沒過幾天就香消玉殞。

她的「生死相依」感動了皇帝,因而被諡「靜節」。

夫妻情深

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成都出土地下文物特別多,以明代為例,龍泉驛區將石靈鎮鄉改為「十陵」,其意指這一帶已有明蜀王陵十座之多,被發掘或發現。

考古專家據此解密,眾多蜀王故事得以還原。

歷代蜀王,獻王朱椿「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稱。

到成都後,朱椿沿錦江修建了籌邊樓、望江樓、散花樓,成為了成都的標誌性建築。

而歷史上最短命的蜀王是僖王朱友塤。

明宣德六年(1431年)靖王去世後,因無子嗣,宣德七年遂由僖王繼為蜀王。

然而,他上任僅一年零九個月,就辭世而去,享年二十六歲。

蜀王中,最恩愛的蜀王夫妻是和王朱悅和繼妃徐氏。

據記載:朱悅死後,繼妃徐氏十分傷心,沒過幾天就香消玉殞。

她的「生死相依」感動了皇帝,因而被諡「靜節」。

(張獻忠在城根下挖洞,裝上火藥,置引線,須臾間,城牆倒塌,瓦石亂飛,城裂開十餘丈。

張獻忠蜂擁登城。

城破膽裂

蜀王攜嬪妃投井自盡

四川明代先後有十三代蜀王,他們曾統治四川達267年之久。

1423年,朱椿去世。

往後,藩王府的紅石牌坊迎來送往了12位「好學能文」的蜀王,川中百姓兩百年來,不被兵革。

朱至澍原本也以為可以一輩子日居麗春軒,賦詩飲酒,刻翠剪紅。

轉折出現在天啟末年,陝北農民暴動,很快形成燎原之勢,李自成、張獻忠南北征戰,席捲天下。

1644年,張獻忠攻入成都,十三代蜀王的命運,就此終結。

清代張廷玉所著《明史》記載:是日,天無雲而雷,賊有震者。

獻忠怒,發巨炮與天角。

遂進陷成都,蜀王至澍率妃、夫人以下投於井,巡撫龍文光被殺。

1644年正月,張獻忠入夔州,成都大震。

蜀王欲逃往滇黔,巡按劉之勃諫言制止。

6月30日,蜀王一行倉皇出逃,被守門人攔下。

7月,城中人震恐,每晚上呼叫,「闖至矣!」「獻至矣!」8月9日,張獻忠在城根下挖洞,裝上火藥,置引線,須臾間,城牆倒塌,瓦石亂飛,城裂開十餘丈。

張獻忠蜂擁登城,蜀王朱至澍及嬪妃宮女投井自盡,內江王、太平王等隨之而亡。

張獻忠在蜀王府自稱大西王,並以蜀王府為西王府,1646年,張獻忠在撤離成都前,一把火焚燒蜀王府。

至此,玉殿瓊樓,繁華殆盡。

後有傳言朱至澍之子於隆武元年十二月襲王位,然國亡不知所終。

NO·2

安岳·毗盧寺(石桅村)

曲眉豐碩

筆工端嚴宋明20尊佛像深埋紅土

隋唐年間,佛教宗派鼎立,百家爭鳴。

唐玄宗、唐僖宗為躲避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出逃至川,引入大量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虔誠僧侶。

寺院佛龕、佛教造像也在人和地利的願景中,由川北向南成燎原之勢,遍地開花,其中一朵開在了古驛站安岳。

石桅村,距離安岳縣城40公里,潺潺溪水旁,村民在農田挖土方,鋤一塊硬物,竟是一尊石雕,繼續挖,又有一尊。

經過考古發掘,2016年5月9日,20平方米的乾燥鬆散紅色黏土中,20尊佛像出土,精巧華美、造型不一。

佛像或寬額豐頤、體態豐腴,彰顯著唐朝風格,或身著瓔珞、坐於蓮上,姿容凝重,閃現出宋代特色。

更令人稱奇的是,一塊石頭上,三面都有獸形雕刻,造型怪異。

專家認為,這是罕見的石刻藝術珍品。

不依山、不入窟,獨體埋進耕地,為何?幾天後,考古人員尋到了地基、水槽等建築遺蹟,有了寺廟的猜想。

5月30日,一塊功德石碑露面,記載著善男信女的捐贈錢物。

字跡顯示,這曾是一座名為「毗盧寺」的廟宇,受過當時著名的大足寶頂山等寺廟捐助。

據乾隆版《安岳縣誌》記載,毗盧寺始建於宋代;而石碑則說,它來自明代嘉靖年間。

省考古院李飛認為,寺廟曾損毀,明代在遺蹟上重建而成。

安岳出土的佛像

NO·3

渠縣·城壩遺址(土溪鄉)

多元族群

包容開放川東最大西漢墓葬區

2014年至2016年,專家對渠縣土溪鄉城壩遺址考古調查發現,城壩遺址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至六朝時期,其中以兩漢時期的堆積為主,兩漢時期的遺存包含有大量的移民因素。

這為進一步廓清晚期巴文化如何融入漢文化的過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郭家台城牆為兩次夯築而成,年代分別是西漢初期和東漢中晚期。

城址外的一級階地分布著眾多的水井和房屋基址,說明其是主要的生活聚集區。

二級台地則分布著眾多西漢時期的土坑墓和木槨墓,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是川東地區目前發現的最大、最集中西漢墓葬區。

考古發掘已清理西漢時期的墓葬40餘座,墓葬形制主要包括豎穴土坑墓、土坑木槨墓和帶頭龕的土坑墓三種類型,其中豎穴土坑墓與木槨墓出土器物組合基本一致,均為灶、罐、盆、缽、倉等;而帶頭龕的土坑墓出土器物與前兩者差異較大,其組合為單耳罐、壺、豆、釜等。

這既反映了年代的差異,更反映了族群的複雜化。

渠縣出土的器物

NO·4

漢源·瀑布溝水電站消落區

浮世風華

金幣隨葬屈指可數的唐墓現身

漢源縣瀑布溝水電站消落區,湖水消落的沖刷,意外地暴露了一處墓葬。

2015年至2016年,專家對該墓地連續兩次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揭露墓葬11座。

其中8座墓葬為唐代墓葬,另外3座為北宋時期墓葬。

專家將其命名為娃娃窖唐宋墓。

墓葬多為磚室墓,形制可分為券頂墓和船形墓兩種。

四川發現的唐代墓葬較少,成都平原以外區域更是屈指可數,兩處墓中,出現了唐代壁畫風格,這在川內尚屬首次。

令專家興奮的是,墓室後龕及左右側壁均有彩繪圖案,因墓室濕度較大,圖案保存較差,但仍依稀可辨主題有侍女、動物和出行圖等。

唐墓中還出土了「開元通寶」金幣和金冥幣等隨葬品,顯示出墓主較好的經濟條件。

瀑布溝水電站消落區唐墓中發現的金幣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毛玉婷 繪圖 羅樂圖片由省文物考古院、成都市文物考古所提供

(部分內容綜合光明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的發掘

一、工作概況堯王城遺址位於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南辛家莊子和安家堯王村。北距日照市約17公里,東距黃海5公里。遺址位於東經119°20′37″,北緯35°18′18″。堯王城遺址2015年發掘從3—...

考古發現:蜀王府遺址竟出土瓷器繪五爪龍紋

蜀王府,一座明代藩王府中最華麗的一座宮殿。北起東西御河,南到紅照壁,東至東華門,西達西華門,面積38公頃有餘,資料介紹其建築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在成都老百姓口中,稱這座建築物為成都皇城。可惜的...

西藏阿里札達縣曲踏墓地的發掘

2015年5—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對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曲踏墓地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並對噶爾縣加嘎子墓地等遺址進行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