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叔說古 冶城的羅生門 講述福建人自己的來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泉州新聞-閩南網]
當「浙南派」與「福州派」在冶城地望問題上根據文獻記載爭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文統一稱崇安)城村完全沒在他們的視野之內。
原因很簡單,文獻中根本沒有提及崇安城村與閩越國有什麼瓜葛。
高健斌,行年四十。
網名春風過驢耳,人稱驢叔。
199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考古專業,入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
2011年後就職於福建博物院考古所。
每周一為您趣說身邊古事,講述福建人自己的來歷。
明代《嘉靖建陽縣誌》是這樣記載的:「閩王城,在崇文里,地名城村,周回有土堆如城,其中平坦,故志相傳為王殿基,外有水田環繞,乃舊城壕。
按舊志王審知築城建寨於此。
」(按:城村,原屬建陽,民國時劃歸崇安。
)王審知是五代時期的閩王,雖然和閩越王一字之差,但時代足足比閩越國時期晚了一千年。
王國維先生曾經有過一段很有名的「二重證據法」的論述:「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
崇安城村之所以成為冶城地望問題中的「黑馬」,仰仗的武器,就是「地下之新材料」。
事情要從1958年說起。
1958年,福建省文物管理部門展開了首次全省範圍的文物普查工作。
以福建省文管會文物組為主的南平專區文物普查小組,在崇安縣普查時,發現了文獻中記載的這座古城址。
馬上對古城進行地面調查和勘察,發現有保存較完整的城牆。
1959年,福建省文管會再次派員進行複查,並進行試掘。
先後在城牆及牆內高坪邊沿開掘探方,共揭露面積864平方米,出土陶鐵銅等遺物391件及大量漢代陶瓦片,確定城村古城的年代應屬於漢代,並定名為「崇漢城村漢城遺址」。
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城村漢城遺址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過,考古新材料,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由於新材料的發現,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錯誤。
我們現在能確認城村古城的年代不是五代,而是漢代。
另一方面,由於新材料發現得不夠多,以及對新材料的認識不夠清晰,又產生出了不少新的爭議。
歸納起來,在城址的時代問題上就形成了三種意見:一、西漢中期至西漢末年;二、西漢後期至東漢說;三、秦晚期至東漢末期說。
在城址的性質問題上也形成了三種意見:一、漢滅東越之前可能是越繇王丑或東越王余善的宮殿,漢滅東越後,又成為某一越人君長所居之地;二、為漢滅東越後駐越的軍事據點,可能是東部都尉下屬駐所;三、前期是閩越冶都城,後期是漢置冶縣城。
要解決這些爭議,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開展更多的考古工作。
到1980至1990年代,為了進一步了解「漢城遺址」的文化內涵,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鑽探和多次重點發掘。
鑽探面積約200萬平方米,總發掘面積約20000平方米。
向世人展示出一座平面近似長方形,周長2896米,面積達48萬平方米的城址。
發掘揭露了一組面積達10000平方米的規模宏偉的宮殿建築群。
在城外,還發現了其他宮署、作坊等遺址。
這種規模的城址,以及城址中高等級的建築,毫無疑問說明,這是一座有「王城」性質的遺址。
同時,在如此大規模的發掘和鑽探後,發掘者根據地層學、器形學及歷史文獻的記載,對於遺址的年代和性質作了進一步的探討。
從遺址內所有建築都起建於生土,而所有建築材料都屬於漢代,可推斷上限不超過漢;從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和兩廣地區西漢前期墓葬中出土陶器進行比對,可以看出城址及周邊墓葬中所出土陶器的時代下限均不超過西漢中期。
而針對原來認為鐵器代表較高生產力水平,所以其年代應屬於西漢後期乃至東漢時期的論點,通過對其他地區材料的分析,認為西漢前期中國範圍內出現這些鐵器已不鮮見。
而針對原來學者認為王莽改制時改長安為常安,改長樂宮為常樂室,因此將「長樂萬歲」寫作「常樂萬歲」的瓦當時代應該是王莽時期的觀點,發掘者舉出早在王莽之前,以「常」代「長」已不鮮見的例子,對此進行了辯駁。
通過這些辨析,發掘者提出了崇安城村漢城的「時代應該是西漢前期及西漢中期的前段,其絕對年代的上限不超過漢高祖五年,下限則止於漢武帝元封元年」的觀點。
這一時代範圍,其實就是閩越國的時代範圍。
也就是說,崇安城村漢城一定是閩越國時期的一座王城。
這些觀點,在目前學術界大體得到了公認。
但是,要承認考古材料局限性的是,由於沒有發現明確的文字材料,這一城址,到底是無諸造的,丑造的,還是余善造的?學界尚無定論。
不過,無論如何,相比於「浙南派」的有此一說,「崇安漢城派」帶著過硬的證據向福州發起了挑戰:我是閩越王城,你呢?冶城的稱號,你還是乖乖地讓給我吧。
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閩越風雲」陳列布展項目正式啟動,2017年底向公眾開放
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位於武夷山風景區南10公里處的興田鎮城村,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城村漢城考古隊,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漢城遺址的管理機構,福建省文化廳直屬單位,屬...
武夷山市蛇子山閩越國墓葬發掘簡報
內容摘要:【摘要】為配合武邵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設, 2008年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對蛇子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科學考古發掘,發現兩座閩越國時期墓葬,形制與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周邊一帶所發掘的墓葬結構和修築...
漢代合浦港考古的新進展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是武帝時期正式開通的遠洋貿易航線,它從北部灣畔的合浦郡出發,沿岸航行,經由馬來半島,最終抵達印度和斯里蘭卡。這一海路與長安、洛陽出發的陸上絲綢之路一道...
風華齊魯|這座使用1100年的古城,有了驚天發現
最近,山東又誕生了一項轟動全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山東大學考古系師生在鄒城邾國故城遺址中央面積近17萬平方米的「皇台」北部的一座漢代水井中,發掘出土了8件新莽時期的銅器,這是國內首次科學發掘出土的漢...
北京文博|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上)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上)來源:中國文物報 發現保存完整、時代明確的漢代路縣故城城址,是迄今通州區發現最早的漢代城址。 對了解中國西漢縣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