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
——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上)
來源:中國文物報
發現保存完整、時代明確的漢代路縣故城城址,是迄今通州區發現最早的漢代城址。
對了解中國西漢縣城的規制、布局、聚落形態、生業模式有著重要意義。
城址周邊發掘戰國至清代墓葬1146 座及大量窯址等遺蹟,是研究兩漢時期考古學文化的重要資料。
北京市已啟動對路縣故城保護規劃的編制,將對城址實施整體保護,並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一、漢代路縣故城城址
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5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通州區潞城鎮進行了初步考古調查和勘探。
2016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組織專業人員,重點在潞城鎮胡各莊村、後北營村、古城村等地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共勘探 122 萬平方米,發掘 4 萬餘平方米,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其周邊的墓葬群,清理古代墓葬 1146
座,出土各類文物萬餘件(套)。
在考古工作中,積極開展文物保護、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規劃等;並且,根據考古工作的實際進展和需求,及時聘請專家蒞臨指導。
漢代路縣故城位於通州區潞城鎮古城村。
西北臨京秦鐵路,北臨召里村,東臨後北營村,南臨胡各莊村。
潮白河在城址東約6公里,由南向北流過;運潮減河位於城址北部,自西向東匯入潮白河;北運河東距城址約4公里。
據《漢書》《水經注》《後漢書》等史料記載,路縣設置於西漢初年,屬漁陽郡;王莽改為通路亭,隸屬於通路郡;東漢廢莽新所改,並改「路」為「潞」,始稱潞縣。
該城址就是兩漢時期路(潞)縣的治所。
路縣故城西守鮑丘水、沽水(今稱潮河、白河),西與薊城相望;正北直達郡治漁陽城,是水陸交通、東西往來、南北連接的咽喉之地。
2008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路縣故城遺址進行考古勘查工作,並將其列入文物普查登記單位。
2016年7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過全面調查、局部鑽探和小範圍試掘,基本確定了城址的位置、範圍、形制,了解了其保存情況。
目前,地表已無城牆遺蹟。
通過考古鑽探,了解到城牆基址保存較為完整,整體平面呈近似方形。
其中,北牆基址長606米,東牆基址長589米,南牆基址長575米,西牆基址長555米,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
城牆基址的殘存高度約為1.9~2.5米,縱剖面為梯形,下寬上窄,底部寬約18米,頂部殘存寬度約 13~15 米。
牆基夯築而成,夯層厚約
0.10~0.20米,部分夯層的夯土內夾雜有植物的杆莖和料礓石。
為進一步確定城址的時代,在城內北部布設了三條東西方向、貫穿全城的探溝,進行了鑽探,了解到城內漢代文化層堆積的厚度約為1~1.2米,且遺物較為豐富。
根據地層和遺物,判定該城址的時代應不晚於西漢。
在探溝的中部,鑽探發現一條南北方向、東西寬度8米~9米的漢代道路遺存。
據此,進行了試掘,清理出明清和遼金時期的道路遺存各一條,均疊壓於漢代道路之上。
根據城市考古的經驗和理論,結合該漢代道路遺存的寬度和位置,初步判斷其為路縣故城內的南北向主幹道。
經過鑽探,在東、西、南城牆基址外約25~30米處發現了城壕遺存,其走向與相對應的城牆基址大體一致,寬度約30米。
(北城牆基址外的區域為運潮減河護堤,尚不具備條件開展考古工作。
)在南城壕遺存外發現大面積的漢代文化遺存,堆積的厚度約0.6~1.1米。
為了解南城牆外遺存的時代和性質,在南城牆基址外的東部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面積1000平方米。
清理出的遺存主要有城壕、溝渠、道路、房址、灶、灰坑和瓮棺等。
城壕遺存呈西北—東南走向,平面為長方形,縱剖面為近似梯形,上寬下窄,上部殘存的寬度約25米,底部殘存的寬度為13~14米,殘存的深度0.6~2.3米。
另有兩條南北方向的溝渠遺存(編號G1和G2)。
G1位於城壕遺存的北部,已清理出的長度為21米,平面為長方形,橫截面為近似梯形。
G1的北端有六個凹槽,位於護坡的東西兩側,兩兩相對,等距間隔。
G1的南端與城壕遺存相連接。
G2位於城壕遺存的南部,清理出的長度為
6
米,平面為長方形,橫截面為近似梯形。
G2的北端與城壕遺存相連接。
根據這兩條溝渠遺存的位置、形制和走向,初步判斷其可能為與城內和城壕密切相關的供排水系統。
出土的器物以兩漢時期的陶器、陶片、瓦片數量最多,有山雲紋半瓦當、捲雲紋瓦當、板瓦、筒瓦等,可判斷器形的陶器有紅陶釜、碗、盆、炭爐,灰陶豆、瓶、盆、器座,陶紡輪、圓陶片等。
還出土了銅器、鐵器、石器和骨器等,大多殘損,有銅刷、三棱銅鏃、銅簪、鐵錛、鐵鏃、鐵釘等;銅錢有明刀、五銖、貨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
從遺蹟和遺物判斷,城壕與溝渠的使用年代不早於戰國,廢棄年代不晚於東漢。
二、城址外的墓葬群
墓葬群在路縣故城城址外的北部、東部、東南部和南部都有分布。
2016年考古發現的1146座墓葬在距離城址約2公里的半徑範圍內分布較為密集,特別是兩漢時期的墓葬。
墓葬的年代從戰國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
其中,戰國—西漢墓葬168座、東漢—魏晉墓葬706座、唐墓97座、遼金墓葬28座、元代墓葬4座、明清墓葬143座。
戰國—漢魏時期的墓葬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包括土坑墓、磚室墓、瓮棺葬、瓦室墓等。
磚室墓的數量眾多,形制多樣,可分為單室、雙室、多室墓,最多的墓室達8個。
磚室墓以單墓道為主,僅有少數墓葬無墓道或為雙墓道。
墓葬以南北方向居多。
磚室墓中出土的隨葬品較為豐富,有陶器、銅器、鐵器、鉛器、骨器等。
骨器之中,有一套算籌,可分為長、短兩種,每根籌棍兩端齊正,粗細大致均勻,是北京地區考古中首次出土的算籌實物。
胡各莊村發現62座漢代瓮棺葬,均為豎穴土壙,瓮棺均橫向放置其內,均為南北向。
兒童瓮棺葬的葬具以夾雲母紅陶和泥質灰陶器為主,器形有釜、瓮、罐等。
成人瓮棺葬發現23座,瓮棺為專門燒制用作葬具的筒形瓮,均為兩件筒形釜子母口對扣而成,筒形瓮均為灰陶質,飾瓦棱紋和弦斷繩紋,個別瓮身有泥突。
僅個別瓮棺葬中有隨葬品。
唐墓均為磚室墓,可分為有墓道和無墓道兩大類。
有墓道的磚室墓均為單室墓,墓室平面可分為方形、弧方形、圓形等。
無墓道的磚室墓有梯形、船形等。
唐墓中出土的隨葬品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鐵器、漆器等。
位於路縣故城城址外南約600米處,發現了唐成宗開成二年(837年)幽州潞縣丞艾演墓。
據出土墓誌記載,墓主人艾演葬於「潞縣甄升鄉,古潞城南一里平原」。
艾演墓的位置和墓誌的記載,是漢代路縣故城城址的有力佐證。
三、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的價值、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
為了加強文物和遺址的保護,最大限度地提取歷史信息, 在路縣故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中,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重要遺存進行了提取和搬遷,開展了實驗室考古;並且充分採用多種科技 手段,對重要遺存開展了分析和研究。
對發現的所有瓮棺進行了現場套箱提取,然後搬遷到室內 進行清理,做到了邊保護、邊發掘、邊整理。
對考古發掘出的不同時期的陶窯、墓葬以及典型地
層和地震遺蹟,進行了套箱提取,整體搬遷,為進一步的保護、 研究和展示利用奠定了良好的 基礎。
對考古發掘出土的人骨進行了收集和存放,並制定了開展古代體質人類學、古病理、古 DNA、古食譜、民族遷徙的研究 計劃。
對地層土壤進行了採樣, 已進行孢粉、植矽石、粒度測試 以及光釋光年代學測試。
四、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的價值
「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
」其中的「變」,就政治統治的空間形態而言,主要表現在「郡縣制」政體和區劃的形成與發展。
西漢初年新建的路縣故城,可以說就是這種「變化」的產物。
就漢代考古而言,以往城市考古的發掘與研究多集中在都城,而地方郡縣治所等一般性城市的考古工作相對滯後。
路縣故城城址保存較為完整,其形制和大小符合黃河中下游地區漢代縣城的規制,作為「凝固的歷史」,對探索漢帝國北方地區和幽薊地區基層社會的主要架構、管理機制和組織形式等均具有重要考古和歷史價值。
路縣故城,在兩漢時期作為縣治的治所,是今天通州區境內修築的第一座城市;根據文獻研究,唐代以後,潞縣治所西遷,後來演變、發展為明清時期的通州城;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又選址於此,可見漢代路縣故城對古今通州乃至北京發展關係密切且影響重大。
在路縣故城城址周圍的多個方位,發現了相當數量的各時期墓葬。
除了此次發掘的墓葬群之外,在以往的基建考古和生產活動中,於城址西北的武夷花園、北部的召里村、東北部的宋莊等地都發現過相當數量的漢唐時期墓葬。
這些墓葬的年代與該城址始築、使用和廢棄時代息息相關;並且在整體空間存在上明顯呈現出以城址為核心的分布特點。
因此,在時空關係和文化聯繫上,該城址與周圍墓葬密切相關,互為支撐,可形成立體、完整的研究資料。
這也為研究通州乃至北京地區兩漢至明清時期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為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與演變奠定了基礎。
在路縣古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中,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及各省市考古單位領導和專家的指導與幫助。
各位領導和專家一致認為,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對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全國的漢代縣級城市的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劉玉珠局長調研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親臨路縣故城遺址現場,在給予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明確指出,要落實保護措施,紮實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
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的文物保護,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極大重視。
2017年1月 9
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對路縣故城城址進行整體保護,建立考古遺址公園,並配套設立博物館。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和建設,是國之大事,千年大計。
路縣故城城址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核心區的北部,城址保護與現代城市建設同步進行,交相輝映,將成為古今城市和諧發展的重要例證。
為了推進大遺址保護工作,北京市文物局已針對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制定考古工作規劃,設定了「全面鑽探,重點發掘,細緻整理,綜合研究」的工作方針,並著手編制路縣故城遺址的保護規劃和考古遺址公園規劃。
[資料來源]
中 國 文 物 報
北 京 市 文 物 研 究 所
通 州 區 文 化 委 員 會
[編輯]
張 旖 旎
你 好 我 是 北 京 文 博
破 殼 於 北 京 市 文 物 局
我 正 在 招 募 心 靈 玩 伴
告 訴 我 那 會 是 你 嗎
文 博 圈 的 資 訊 小 喇 叭
滴 滴 答 滴 答
宣 宣 小 朋 友
和 宣 宣 一 起 說 吧
開通頭條號北京文博
點擊【閱讀原文】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新發現 揭開通州城塵封的身世之謎
2016年11月24日訊,今天上午,市政府新聞辦、通州區政府與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一系列考古成果,揭開了通州城塵封的身世之謎。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現大量戰國遺存
「要動土,先考古。」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文物部門從全國挑選了2000餘人參與此次考古勘探,共完成100多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相當於142個足球場。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
北京通州考古現漢代古城 京津冀自古就協同發展?
筆者從24日上午召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考古資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厲害了Word副中心!通州挖出2000年前的古城,還有一萬多件文物!
副中心建設過程中,從地下挖出了一座漢代古城!除此之外,還挖出戰國至清代的墓葬1092座、漢唐窯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條,出土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料器等文物萬餘件(套)。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發現戰國至明清墓葬千餘座
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於立霄)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發現了戰國至清代墓葬千餘座,以及漢代城址、漢唐窯址、各類陶器等文物。北京市文物局官員24日表示,已經對這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東漢時期 通州已是宜居地
本站文章謝絕轉載,否則法律後果自負!法制晚報訊(記者 趙穎彥) 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藏」著萬餘件文物和109...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文史丨要說通州的身世,保准嚇一跳!文物局都來了!
今天上午,市政府新聞辦、通州區政府與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一系列考古成果,揭開了通州城塵封的身世之謎。今年2月26日至9月28日,為配合北京城市...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等入選2016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青在線北京4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天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宣布,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等10項考古新發現入選。另外...
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信報訊(記者王萌)4月12日,被譽為「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在京揭曉,包括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浙江慈谿上林湖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在內的十大項目最終入選。201...
考古擦亮北京歷史金名片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對外發布了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成果:2017年上半年,北京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和保護各時期古墓葬1300餘座,窯址35座、房址10餘處,出土文物共計...
風華齊魯|這座使用1100年的古城,有了驚天發現
最近,山東又誕生了一項轟動全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山東大學考古系師生在鄒城邾國故城遺址中央面積近17萬平方米的「皇台」北部的一座漢代水井中,發掘出土了8件新莽時期的銅器,這是國內首次科學發掘出土的漢...
鄒城嶧山南麓曾是邾國都城
根據現有資料,王莽時期的度量衡銅器以前發現很少,只在甘肅定西市和合水縣等地發現了不足10件,而且多為村民偶然挖出。邾國故城這次出土的8件銅器是迄今為止首次經過正式科學發掘出土的,也是一次性集中出...
揭曉 |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4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25個入圍項目中,以下10個最終脫穎而出,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寧夏鴿子山遺址地處騰格...
北京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 長安街東延為漢城「復活」讓路
2017年6月10日訊,今天是我國第12個「文化遺產日」,也是全國首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上午,北京市文物局發布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成果。今年1月1日至5月30日,北京市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
25項考古新發現各有千秋 這十項成為2016年新十大
人民網北京4月13日電(記者楊雪梅)以前考古還有大小年之說,近些年可謂年年是大年,長期跟蹤的連續性考古、主動性的學術課題考古、配合基本建設的前瞻性考古和搶救性考古都不斷有驚喜的成果。 在剛剛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