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開封「城摞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
龍亭宮,『宮摞宮』,潘楊湖底幾座宮……」一段流傳於開封民間的順口溜,道出了開封地下驚天的秘密。
開封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勢平坦,常遭水患。
史料記載,歷史上開封附近的黃河曾經多次決口,古城曾經多次遭到滅頂之災:清道光年間,一次洪水「圍城八月,人民同魚鱉之游,村落盡蛟龍之窟」;明代那場水患,致全城37.6萬人僅剩下3萬多人……歷次黃河水患使數座開封古城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
在中國乃至世界,像開封這樣的城市並不多見。
6座開封古城像寶塔一樣層層疊壓,向世人呈現這座古都的滄桑與悲情。
而一層層地築建新城,又顯示出這座城市幾經憂患、幾經顛簸,卻奮力抗爭、崢嶸站立的頑強生命力與堅忍不拔的城市精神。
一次偶然的發現
「過去,誰也沒想過要了解開封地下到底是個啥樣,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開封的城市考古還是一片空白。
1981年5月中旬的那個清晨,一個隱藏千年的秘密被揭露出來。
」說起開封「城摞城」真面目的首次「亮相」,今年79歲、時任開封市考古隊業務組組長的李克修老先生記憶猶新。
李克修說,那時,市園林處組織人力、機械在龍亭東湖清淤堆山,有人發現推土機推出很多古建築用的方八磚和硃砂紅帘子篾,一位在現場參與施工的市園林處工作人員當即要求停工,並將這一情況告知市考古隊。
得知情況後,李克修立即帶領考古人員到現場勘察。
隨著一層層挖下去,清理到湖底以下1.5米時,大家先看到明代周王府的台基和廊廡,而後,用方八磚和青石條砌出的地面也漸漸被清理出來,地上橫七豎八地散落著瓷器、桌子、棕床、香爐等生活用品和建築構件。
根據定位判斷,這是周王府的東偏院,院內的東廂房呈南北走向,有300多米長。
考古人員還在一間廚房裡發掘出兩口鍋底很深的鐵鍋和大量碗底內側繪有蕉葉龍紋的小青花瓷碗。
「當時,我們在龍亭東湖湖底挖了幾十個探方,準備好好勘探『宮摞宮』奇觀。
為了防止進水,我們還找專人在龍亭公園東山附近的進水口晝夜值班,沒想到還是沒擋住半夜進水。
那次考古發掘只能半途收兵。
」說到這裡,李克修臉上露出了幾分惋惜。
揭開隱藏的秘密
在龍亭東湖湖底發現的周王府遺址,揭開了開封「城摞城」的冰山一角。
而更讓我市考古隊員興奮的是,他們在接下來的發掘中不斷有新發現。
「其實,『城摞城』奇觀真正浮出地面,是從之後的集中發掘開始的。
省文物局下撥了專項經費,省、市文物部門陸續聯手,在其他地方進行考古發掘,開封地下的秘密才逐漸露出。
經過多次發掘,開封城地下的秘密昭然若揭:在距離地面5米左右,出土了大量明代文物;向下挖至8米左右,有不少宋代文物出土;再向下挖10米左右,又有唐代文物出土……」李克修介紹說。
李克修說,1984年,我市發掘出州橋遺址,在地下5米至11米處找到了宋代州橋的橋基以及明代的橋墩、橋券、橋面。
2000年,對大梁門北側的古馬道進行考古發掘時,我市發現了清代開封城的城牆牆基,明代到清代早期開封城的城牆明台、踏步以及城門樓的倒塌遺蹟、排水槽基礎等。
再結合對延慶觀、新鄭門遺址等處的多次勘探和考古發掘,我市對開封「城摞城」的情況摸得清清楚楚。
地下城池有幾座
大量的考古和發掘表明,開封地下有6座城,分別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的東京城、金代的汴京城、明代的開封城和清代的開封城。
發掘發現,開封地下每層的土質都有區別,尤其是北宋、金、明3座城牆自上而下疊壓在一起,城牆雖系夯土版築而成,但夯層、夯窩均有明顯區別。
明周王府蕭牆遺址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淤埋於地下3米至5米深。
位於「城摞城」最底部的唐代汴州城,其城牆東西牆疊壓在北宋城牆東西內牆牆下,南北牆殘牆淤埋於現地表下10米至12米深處,殘高1米至3米、殘寬10米左右。
長期工作在開封考古一線、曾任市文物局局長、市考古隊隊長的河南大學教師劉春迎說,今天的開封城下,應該有6層:清代開封城的地面在地下約3米處,明代開封城約在地下5米至6米處,金代汴京城約在地下6米處,北宋東京城距地面約8米深,唐代汴州城距地面約10米深,最下面的魏國大梁城在地下10餘米處。
「除了『城摞城』『宮摞宮』『牆摞牆』,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等奇特現象。
」劉春迎說,「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的中軸線,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御街。
現在的中山路和宋都御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著從古至今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的南北中軸線沒有絲毫變動。
」劉春迎說。
開封「城摞城」古馬道遺址。
本報記者李克君攝
為何出現「疊羅漢」
「縱觀開封城4000多年的變遷史,其數度興衰都與一個『河』字有關。
」說到開封「城摞城」形成的原因時,劉春迎說,「縱觀歷史,開封這座城市可謂『興也黃河,毀也黃河』。
」
據史料記載,北宋以前,黃河流經河南北部,從天津附近入海,雖然不斷泛濫,但對開封威脅並不大。
開封這座城市真正飽嘗黃河泛濫之苦,是從金代對黃河向南大改道之後開始的。
此後的1000多年間,黃河決口300多次,7次大水進城。
這其中,有天災,還有人禍。
公元1305年黃河決口,開封城淹沒殆盡。
公元1642年,為退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明軍掘開黃河大堤,「城內皆巨浸,所見者鐘鼓兩樓、群藩殿脊、相國寺頂、周邸子城而已」。
高大的城牆幾近淤平,只露出城垛。
大水過後,開封城37.6萬人只剩下3萬多人。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開封城北張灣(當時稱祥符三十一堡)的黃河大堤決口,圍城8個月之久,開封城幾乎被淤為平地,城市元氣大傷。
劉春迎介紹說,開封城屢遭黃河泛濫之災,每次洪禍之後,水退泥淤,開封城總能留下3座高大的建築物——鐵塔、繁塔和延慶觀。
後人就是利用這3座建築物作為坐標,確定原先的建築位置,在原址上準確地築起樓宇、街市、橋樑等,甚至開挖河道。
「也正是有了黃河泥沙鋪下的『大被』,開封早期的古城城址才免遭更多的兵火、風沙摧殘,而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留給今人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
」劉春迎說。
地下寶貝知多少
既然開封「城摞城」的秘密已經揭開,對地下藏著的寶貝,我們能了解多少呢?
「根據史料記載,應該是有寶貝深埋於開封地下的。
」劉春迎說,「就拿龍亭來說,龍亭是五代時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金朝末年六朝皇宮遺址之上的殿閣建築,每個朝代的皇宮遺址都在此處。
如果對遺址進行發掘,肯定會有驚人的發現。
」
宋人邵博在《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宣和殿聚殷周鼎鍾尊爵等數千百種。
國破,虜盡取禁中物,其下不禁勞苦,半投之南壁池中。
後世三代彝器,當出於大梁之墟。
」1981年,開封文物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北宋皇宮正殿大慶殿的準確位置,可惜沒有發掘到被後人稱為北宋「皇家博物館」的宣和殿、保和殿及周邊部位。
但有了大慶殿的準確位置就有了坐標,將來會有機會發掘出宣和殿「南壁」所在。
清人張昀的《瑣事閒錄》中記載,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大水淹城後,從清初到道光的200多年裡,都有人到周王府遺址挖取文物,直到道光年間還有人挖到金飾、珠玉,說明開封地下的確埋有寶貝。
據記者了解,前幾年,我市在龍亭公園西南方開挖水系二期河道時,僅僅「拉」開一道長約1600米、寬約20米、平均深度2.5米的「口子」,就出土了4尊明代鎏金佛像和大量瓷器,由此可以窺見開封地下藏品之一斑。
想想看,如果對開封城一層層地進行考古發掘,那會怎樣?會有多少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會有多少稀世珍寶出現在人們面前?
「城摞城」如何發掘
「城摞城」記錄著古城的歷史和城市的變遷,也是歷史留給今人的一筆寶貴財富,如何發掘利用的確是我們需要研究和思考的一個問題。
約建於公元前7世紀的羅馬古城龐貝,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時被火山灰湮沒。
隨著考古發掘,龐貝城在地下沉睡千餘年後,重要建築如神廟、會堂、浴場、商場、劇場、體育館、鬥獸場、店鋪、民居都得以重見天日,同時還有大量文物現世。
龐貝城的神秘面紗被徹底揭開,為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對比城區面積只有1.8平方公里的龐貝城,開封城的面積就顯得太大了,但是,我們能不能有重點地先在北宋皇城舊址區域進行發掘考古工作呢?目前,從發掘的條件看,時機應該比較成熟,應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一是可靠的史料是確鑿的發掘依據。
二是北宋皇宮地下建築物的位置已基本探明,鎖定了各個古城的大體方位。
隨著勘探、發掘技術的提高和地下透水問題的解決,有一天,一個個「城摞城」的謎團終會被徹底解開。
厲害了!開封上榜國家大遺址保護名錄!城摞城奇觀再次震驚世人!
近日,國家文物局在官網公布《關於印發<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的通知》。同時發布了《「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名錄,全國共150處。開封「北宋東京城遺址」不負眾望,入選其中,是河南17處入...
開封一座奇蹟之城--聚焦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國內外專家的開封之行
2016年5月21日至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召開,來自五湖四海的國內外著名考古學家、文物保護專家相聚中原,共話當代考古學發展的前沿問題。在此期間,一些國內外著名考古專家來到古都開封,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