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我少年游,白馬銀錠千杯酒 金銀錠的發展與價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銀錠的發展與價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中國就出現了最早的金版「郢爯」。

源於先秦的金餅,在秦漢時期被使用得最為廣泛,漢代除了使用金餅和金版外,還新鑄了麟趾金和馬蹄金。

自東漢以後黃金逐步退出流通,而白銀的地位則日益上升。

金銀鋌大約出現在三國和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已日益完善。

唐代白銀貨幣的形制以銀餅和銀鋌為主。

宋代白銀的使用範圍廣泛,所以宋代和金朝銀鋌在各地出土較多。

元代的銀錠沿襲了前朝的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周圍有多道絲紋。

明清時代是銀錠的繁榮時期,現今我們看到的是金銀錠,大多是明清兩代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

在中國歷史上,貴金屬黃金和白銀很早就作為貨幣使用了。

據考古發現,殷商後期已使用黃金。

到春秋戰國時期,黃金的使用就更為普遍,「金」在古漢語中成了「財富」一詞的同義詞。

楚國由於產金多,還鑄成有「郢爯」等銘文的金版。

楚國的金版,是中國最早的原始黃金貨幣。

另外,也曾出土過先秦時期的銀貝和銀布。

春秋戰國時期,用黃金作為貨幣最多的是南方的楚國,楚金版有龜版狀和圓餅狀兩種器型。

正面列印有銘文戳記,戳記亦有方,圓兩種。

常見的是方戳「郢爯」兩字,舊釋「郢愛」,「郢覔」。

「郢」系楚都名,背面則為澆鑄時自然形成的水波紋。

金版可根據需要,任意切割稱量使用。

西漢是最後一個使用金版的朝代,當時不僅延用戰國楚金版,而且還繼續澆鑄新型金版,目前所見最大的兩塊金版,即江蘇盱眙出土的54印版,35印版,或許是西漢時澆鑄的,其器型,銘文書法和戳記的排列均不同於戰國時的楚金版。

秦始皇能夠東進兼并六國,除了軍事行動,還有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惜重金,收買敵國的姦細,這裡所謂的重金自然包括各種金玉財寶,其中以黃金為主。

戰國秦的黃金貨幣,主要有三種:一是利用各種渠道吸引並使用楚國金版。

仿製的金版,銘文戳記比較稀疏。

三是戰國秦自己燒鑄發行的金版,形如干柿狀,俗稱柿子金。

因為它一直沿用到漢代,故前人將其斷為漢時之物,其實它們始鑄於戰國晚期的秦。

在春秋戰國墓葬中,時有包金貝,鎏金貝出土。

當然它們是財富的象徵,但它們是否作為貨幣流通,如何折價使用,尚不清楚,或許是專為殉葬用的冥幣。

在河北靈壽,平山的戰國中山國墓中,分別出土了金貝和銀貝,金貝模仿小孔式海貝,銀貝則是模仿背模式海貝,顯然它們是仿製的貝化。

此外,在青海土著卡約文化的墓葬中也曾經出土過金貝,但這種金貝是由金箔打製成的貝狀物,其狀和戰國中山墓出土的金貝不同。

1974年河南扶溝古城村出土18枚銀布,應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遺物,布身呈長方形,多數為實首,只有一枚為空首。

秦金餅是戰國秦柿子金的繼續,並沿用至漢。

漢朝除繼續使用前朝柿子金餅,楚金版外,還仿鑄金餅,金版,並新鑄麟趾金和馬蹄金。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把貨幣分為兩等,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半兩銅錢為下幣。

至漢朝,黃金的單位改為斤,一斤摺合銅錢一萬枚。

據史籍記載,漢武帝時曾鑄過麟趾金和馬蹄金。

另外,還曾鑄過三種銀錫合金幣,稱「白金三品」。

由於成色不足,作價太高,很快廢止了,但這是有史可查最早由政府鑄造的銀質貨幣。

王莽的「寶貨制」中,也有金貨和銀貨兩項。

柿子金,圓形,直徑約6厘米左右,重250克左右,正面光滑,中間略顯下凹。

一般有一個很細小的陰刻文字,戳記或數字符號,如:金,吉,千等等。

背面是澆鑄時的底部,略微隆起,呈澆鑄時因氣流運動造成的不規則的雲紋。

麟趾金和馬蹄金是西漢武帝太始二年以後新鑄的漢金餅,正面光滑,或呈圓形或呈橢圓形,背面空心,周圍隆起呈水波紋,縱剖面呈「U」形。

麟趾金和馬蹄金的區別,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呈圓形者為麟趾金,呈橢圓形者則稱為馬蹄金,其狀於馬蹄相仿。

其重量和直徑與柿子相仿。

其重量和直徑與柿子金相類同。

小編今天講解到此結束,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