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的《齊論語》究竟多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自發掘之始,就持續不斷地為大眾帶來各種驚喜,使得原本「小眾」的考古發掘,成為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

身份顯貴的墓主人,數量巨大的五銖錢、金光燦燦的金器、製作精美的玉器等等隨葬品令人目不暇接,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

這些物品固然價值連城,但在諸多專家學者眼中,可能更吸引他們的是沾染著泥土的5000餘枚竹簡。

目前,僅經過首輪紅外掃描,就發現了失傳1800餘年的《齊論語》(《齊論》),舉世震驚!

寫有「海昏侯臣賀」字樣的奏牘,海昏侯劉賀的老師是西漢時期傳習《齊論》的唯一名家王吉,墓中出土的《齊論》自然應是來自於他這《齊論》究竟為何物,會引得專家學者「競折腰」?那首先要從《論語》說起。

《論語》在中華文化圈可謂人盡皆知的傳統文化經典著作,《學而》篇的「學而時習之」,《述而》篇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幾乎是人人皆可脫口而出的經典語句。

眾所周知,《論語》是記錄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儒家學派經典之一,雖僅一萬餘字,卻有「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喉矜」,「六經之精華」之稱。

在中國歷史上,《論語》有著深遠的影響,北宋開國功臣、著名政治家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乃是推崇儒學治國的名言。

南宋時期,《論語》與其他十二部儒家經典並稱為「十三經」,著名理學家朱熹將之與《孟子》和《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併為「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和必考內容,對中國古代的教育體系影響巨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