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葬時為什麼要13具棺材同時出城,詳解明孝陵神秘的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孝陵

朱元璋在下葬那天,應天府的十三座城門,罕見地同時打開,接著從裡面抬出了大棺材。

這個傳說的背後,就是過去皇家常使用的傳統反盜墓手段——秘葬。

而從民間看來,朱元璋實際運用的反盜墓手段,應當不止這一種。

朱元璋出葬劇照

碎石封頂反盜墓

明孝陵的地宮位於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上的寶城下面,地面上是一個巨大的封土堆。

不少爬上此封土堆的遊人可能會覺得失望,就這麼一個大墳頭啊。

確實,從表面看什麼也沒有,但遊人腳下巨大封土中卻藏有玄機。

1998年12月,南京文物研究所在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配合下,曾對明孝陵的地宮作了有史以來最深入的一次調查勘測。

朱元璋

在這次勘測中,便發現了不少秘密。

當時,使用的是精密磁探測技術,共進行了30多天。

探測中,除受到地面雜物(遊人隨手丟棄的鐵質易拉罐、原養鹿場碎鐵絲網、明代以前的碎磚)干擾外,還受到廣泛分布於山坡的壕溝、深坑等後期人類擾動體的影響,給探測和後期解釋帶來了極大困難。

但仍可以看出,寶城域內存在一個較明顯的地下構築物,大概在90米×50米,南界起於明樓北100米左右,止於寶頂南沿,這就是明孝陵神秘的地宮。

這次探測,還發現了明孝陵地宮的入口,即神秘墓道,它位於明樓東側的寶城城牆下,而不是在中軸線上。

地宮所在的獨龍阜地層中,有60%的地方都是人工修補、堆填過的。

寶頂上遍布巨大的卵石。

起初認為可能是防雨水沖刷用的。

進一步分析發現,這是朱元璋的反盜墓詭計。

這種封土中加混雜卵石,是反盜墓方式中的一種外部的初級手段,目的是增加盜墓賊挖掘難度。

除了在封土中使用碎石,少石的地方,便用碗來反盜墓。

在封土的內層,整齊覆上一層碗,再在上面夯土,碗碎後就出現堅硬的碎瓷片層,與混雜卵石有相同效果,有的則用碗把棺材包圍起來,用粘性很強的糯米漿摻上石灰固定,形成所謂的「覆碗墓」,在南唐始主李異的欽陵的封土中,便發現這樣特殊的反盜墓層。

這在南京周邊一些較高規格的六朝墓中,也發現過。

其反盜墓理念,可能是受了反盜墓效果特別顯著的流沙積石墓的影響。

就是1998年這次勘測,專家認為,明孝陵地宮保存完好,初步排除了民間流傳的孝陵地宮被盜之說。

明孝陵

陵工大臣遭朱元璋「滅口"

帝王陵反盜墓的真正玄機,在墓道和地宮內,在封土中混雜卵石僅是雕蟲小技。

民間傳說,孝陵的地宮有反盜墓機關,營建時秘密設置了傷人暗器。

古代早期的帝王陵一般會設置機關,孝陵到底有沒有呢?因為沒有發掘,僅憑民間傳說無法弄清。

但據北京十三陵之一、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發掘情況,可推知一二。

定陵在反盜墓上也動了腦筋,通往地宮的入口處用金剛牆封堵,內設道道厚重的石質墓門,門後以「自來石」頂擋。

過去,出於反盜墓的考慮,參與營建帝王陵的工匠都會被滅口,如著名的秦始皇陵,在封閉地宮時,嗣位的秦二世坑殺了所有知情工匠。

朱元璋是否這樣做了?史上不見文字記載。

但根據孝陵一點工程資料沒有留下,甚至連明朝人筆記都不敢記載的情況來分析,朱元璋也做足了反盜墓文章。

孝陵的底細只有一個人最清楚,就是主持孝陵工程的李新。

據《明史·李新傳》(卷一百三十二)載,李新是濠洲人,朱元璋的老鄉,在朱元璋的建國大業中,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時任中軍都督府僉事的李新,被朱元璋調到南京,做陵工大臣。

因建陵有功,頗得朱元璋滿意,次年被封為「崇山侯」,歲祿一千五百石,後負責改建帝王廟。

溧水境內的「胭脂河」,也是李新監工開鑿的。

史書上稱「新有心計」,但再有心計,也算計不過皇帝,皇帝擔心泄露地宮秘密,果然,朱元璋藉口「藍玉黨案」,將李新殺掉了。

明眼人都心知肚明,這是朱元璋在「滅口」。

李新知道孝陵的秘密太多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不可能讓他在自己死後還活著。

孫中山祭祀明孝陵

朱元璋「速葬」留謎

朱元璋不只在孝陵上考慮反盜墓,在自己的喪事上,也沒有粗心。

過去民間關於朱元璋的死亡時間,有各種說法,一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一說是閏五月初五,一說是閏五月十七日等。

實際上,對朱元璋的具體死亡時間,官方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是1398年陰曆閏五月初十。

朱元璋下葬時間也有多種版本,依《明史》載,朱元璋死後7日而葬。

據說,朱元璋臨死時交代,禁止分封在外的封王回京奔喪。

其實,朱元璋要求「速葬」自己,原因是很複雜的,有沒有反盜墓的考慮?依朱元璋生前多疑的性格來說,這種考慮是存在可能性的。

「十三城門同時出棺"之謎

朱元璋給南京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除了孝陵,世界現存最長的城牆——南京明城牆,也是朱元璋的傑作。

明代內城有門十三座,外郭有門18座,此即所謂「內十三,外十八」。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也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

各門下葬,是一種障眼法,實行秘葬的步驟之一,屬反盜墓的典型特徵。

看到這裡,或許有讀者會問,朱元璋不是與皇后馬秀英合葬於孝陵內麼?實行秘葬還有什麼意思?問對了。

有傳說,朱元璋就是要造成自己死後未入葬在孝陵內的效果,絕盜墓賊的念想。

在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前,朱允炆已將朱元璋的大棺材,從皇宮的秘密通道,直接抬進了孝陵內。

但是,更有人相信,朱元璋下葬時,真身棺材根本就未抬進孝陵內,特別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此說一度傳得很神。

朱元璋真身葬朝天宮的傳說

朱元璋下葬後不久即傳出,其真身未與馬皇后合葬,而是獨葬城西的朝天宮。

此即過去所謂,「高皇帝龍蛻,在宮不在陵」一說。

朝天宮在城西水西門內,前有三清殿,後有大通明殿,如今是南京博物館所在地。

此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築的冶城,五代時吳王楊溥在此建紫極宮。

宋元時先後易名祥符宮、天慶觀、玄妙觀、永壽宮等。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

年),朱元璋重建此宮,並易今名。

建成後,便讓百官「朝賀習儀於此」。

傳說,前面的三清殿下,「為明祖真葬處」。

朱棣遷葬朱元璋到北京鎮風水傳說

民間當年還有一個說法,證明朱元璋不是葬在孝陵內。

當年,孝陵內一度每到夜裡,就會傳出一個老婦人的哭聲,在寒冷的冬夜,尤覺淒憐。

時人遂傳,這是馬皇后的哭聲。

馬皇后為什麼夜哭?傳說是她一人空守一座孤墳,悲傷所致啊,「後來孝陵傳夜哭,應緣馬後悲孤獨」,即是這麼一回事。

後來在孝陵前大做法事,夜哭方休。

再後,朱元璋未葬在孝陵內又出現一個版本的傳說,被明成祖朱棣遷葬北京了。

朱棣與朱元璋一樣,很迷信,營建北京紫禁城時,覺得大內少了一座風水山,便用城內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挖出的泥土,堆了一座人工山,將之當成「鎮山」、「國運山」,以彌補紫禁城風水缺陷。

同時秘密遷葬朱元璋於此,因名「萬歲山」。

此山即今景山,又名煤山。

但不知是不是巧合,反正大明王朝最後確實在此「風水山」上結束的。

李自成破城時,末帝朱由檢驚慌、絕望之中,以身殉國,弔死於煤山的歪脖子樹上。

景山

最後說一句:在孝陵沒有正式考古發掘前,所有朱元璋秘葬傳聞都不能一概說是假的。

不論朱元璋到底葬在哪,下葬時玩花樣是真是假,其特別注意反盜墓,應該是事實。

抬出的可能是殉葬宮妃棺材

殉葬本是秦漢以前的喪葬制度,活殺死者身邊的妃妾新侍,到陰間給死者站崗放哨當「服務員」。

在皇太子朱標早喪的情況下,朱元璋依傳統禮制,立朱標的大兒子、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承繼大位,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

朱允炆遵遺詔,依古制,在朱元璋生前凡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全部下令處死,殉葬,另有若干宮女從死。

至於如何處死這些活生生的殉人,一直是個謎,有的說是毒死。

有的說是勒死。

但根據《朝鮮李朝世宗實錄》則是弔死的。

實錄記載讓殉葬者站到小床上上吊,脖子伸進繩套後,太監猛然把下面小床抽走。

當時,嗣新皇帝、朱棣的大兒子明仁宗朱高熾還親自到場,與她們話別,實際是「監刑」。

兩個朝鮮選獻進宮的美女韓氏和崔氏,也都被處死了。

後來,朱允炆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

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人都被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

他們都是給朱元璋殉葬官人的父兄,即所謂「朝天女戶」。

那麼,這麼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裝殮吧,然後陪葬於孝陵。

所以,在下那天,十三城門同時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是當時的南京人對那天出殯時所見,抬出了很多棺材的形象說法。

陪葬也是一種榮譽。

但這些殉葬者,可能並未全部進入孝陵,而是葬在陵外,具體地點成謎。

據中山陵園管理局的資料,1937年3月,在明孝陵東側的紫霞湖建水壩時,曾發現一座明代古墓,墓室高約3米,分內外二室,但奇怪的是室內竟然空無一物,此處是不是給殉葬者準備的?

1976年,在距離明孝陵西側約300米的山麓處,又發現一座磚砌墓葬,出土了大批雕金首飾。

其中一隻金鐲的內部印有「匠作局」三字,這是專門皇室製作首飾的官方工場。

由於明代這裡曾是禁區,非皇親國戚不能葬入,因此這兩座墓很可能是殉葬墓。

明孝陵全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