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鄭,探訪2700多年前的一段輝煌盛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23年8月,新鄭,天大旱。
退職軍官李銳的老宅院裡,一群工人正在打一口水井。
誰也不曾想到,此刻他們的腳下,正沉睡著一座千年大墓,更不曾想到,他們從井口打開的,還有河南文物事業的一扇大門。
百餘件春秋時期的珍貴文物在新鄭出土!消息不脛而走,全國各地的報紙連續報導;金石學家和考古專家雲集新鄭,參觀考察;北京大學、天津博物院、中國古物研究社等機構,紛紛致電河南巡帥吳佩孚,請求接收這批文物。
河南官紳和民眾強烈要求,將這批文物留豫收藏。
塵埃落定。
這批文物中的大多數留在了河南,少數則四處輾轉,被多地收藏。
此後90多年,新鄭考古發掘驚喜不斷,鋪陳出2700多年前的一段輝煌盛景。
李家樓大墓1923年發掘現場
新鄭彝器
新鄭李銳家,因建有二層磚瓦樓房,得名李家樓。
1923年8月25日的那個傍晚,工人們挖到地下10米多深的時候,意外挖到了四件青銅器。
李銳大悅,把其中的一件大鼎和兩件中型銅鼎賣給了古董商人,同時命僱工晝夜不停,繼續下挖。
駐兵鄭州的北洋陸軍第14師師長靳存青認為,鐘鼎重器非一般文物,應歸國有。
他要求李銳應將所獲交公,李銳慷慨允諾。
靳便將前期出土的70多件銅鼎、銅鬲等物品,運往鄭州保存,並派官兵監護現場。
挖掘工作到了10月5日,獲得的青銅器、碎銅片、陶器和貝幣已有1500多件,它們被統一命名為「新鄭彝器」,發掘的古墓也被稱為李家樓大墓。
196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來到李家樓,清理當年現場,認定該墓應是鄭國一男性貴族大墓,所以又稱它為「鄭公大墓」。
話說當年,出土文物該如何處理?河南省政府代表同吳佩孚協商決定,成立河南古物保管所。
1923年10月2日下午,在軍隊的押送下,第一批文物抵達開封南關火車站。
《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記錄:「督署已派有軍樂隊及警廳警樂隊到站歡迎,各校學生亦均整隊到車站歡迎,各機關及各商號,早由警方通知懸掛國旗以示鄭重,沿路軍隊保護。
周至經過地點,觀者如堵,讚不絕口。
」
在新鄭市博物館內,一通高約3米的「河南新鄭古器出土紀念之碑」,是當時靳存青撰文立下的。
碑首和碑座早已不見蹤影,碑文卻清晰可見:「識者咸嘖嘖稱羨,謂為鄭國宴享祭祀之器……知神物數千年蘊藏地之所在,春秋佳日,觴詠其間,未始非為新鄭縣邑增一名勝,多一韻事。
」
1927年7月,在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的倡議下,省政府在原古物保存所的基礎上,組建了河南博物館。
「先有鄭公大墓,後有河南博物館」,正是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基礎。
蓮鶴方壺 繪圖/王偉賓
1935年至1936年在英國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上,有以蓮鶴方壺為主的八件李家樓青銅器展出。
之後,它們又先後在上海、南京展出,備受讚賞。
抗日戰爭爆發。
為了確保國寶免遭日寇掠奪,河南博物館精心挑選出包括蓮鶴方壺在內的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冊,分裝為68箱,在10多人的保護下,輾轉武漢、重慶,最後藏在了偏僻的宜賓縣柏溪鎮。
這一路,艱難困苦,險象環生,「著實為一次險惡之旅」。
1949年冬,國民黨「速令河南存渝古物運送台灣」。
11月29日,38箱文物被用小船經水路運送機場,裝入兩架運輸機送抵台北。
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重慶,全部接管了河南在重慶存放所剩的30箱文物。
當年使用並貼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軍事管制委員會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封條的包裝箱,至今存放在河南博物院。
李家樓出土的青銅器,如今被五家博物館分藏:河南博物院56件、台北歷史博物館21件、中國歷史博物館18件、北京故宮博物院5件、深圳博物館2件。
一對相依相伴的蓮鶴方壺卻「勞燕分飛」,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個在河南博物院。
郭沫若曾對蓮鶴方壺高度評價:「此鶴初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於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之飛翔。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話時代脫出時,一切社會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實表現。
」
鄭韓故城
新鄭地處中原腹地,《竹書紀年》《史記》《漢書》等歷史文獻記載,最早的鄭國在陝西,春秋時期,鄭武公東遷,滅鄶、虢兩國,在有熊之墟上建立鄭國都城,為了區別陝西的舊鄭,改名新鄭。
戰國時期,強大的韓國滅鄭之後,遷都到新鄭。
鄭、韓兩國先後在此建都,長達500多年之久。
如果說李家樓鄭公大墓的出現,是純屬意外的話,鄭韓故城遺址的發現,則是早早有備。
豐富的文獻典籍,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開展最初田野考察工作的參照。
按照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載,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紀50年代,踏遍新鄭縣域,反覆調研,最終確定鄭韓故城面積為16平方公里,故城遺址在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冬日,站在新鄭市區北入口處,遙望古老的北城牆,但見壯闊雄偉,古風撲面。
新鄭市博物館館長杜平安講解,城牆全部是黃土或紅黏土分層夯築而成,保留在地面上的城牆,綿延20多公里,城牆下部為鄭國城基,上部為韓國增高加寬部分,最高處達18米。
當年,處於中原中心地帶的鄭韓兩國,西有秦晉,北有燕趙,東有齊魯,南有陳楚,群雄環伺,四面受敵,不得不把城牆修得又高又大。
留存至今的古城牆,成為世界同時期保存最高大、最完整的古城牆之一。
地上城牆紅線範圍內為重點保護區
故城依山傍水,俗稱「四十五里牛角城」。
城內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城牆,將城址分為東西兩城,西城為政治中心,有鄭、韓兩國的宮殿區、貴族府邸等;東城為經濟中心,有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宗教禮儀性祭祀區和鄭國貴族墓葬區等。
寒風正烈,站在城牆舊址之上,環顧四野,一眼千年。
2700年前的鄭韓故城,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是東周時期名聞天下的一座名都,以此為都城,春秋時期的鄭國和戰國時期的韓國,國力強盛。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
公元前230年,韓國又被強秦所滅。
自此,這裡的繁華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儘管如此,留在歷史深處的故事,在史冊中依然清晰可見。
《左傳·僖公三十年》中「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與北城牆相關。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執政,為報復鄭國,準備與秦國聯合出兵伐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
晉秦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燭之武乘夜色讓人用繩子把他從北城牆吊下去,私下去見秦穆公。
燭之武從晉、秦之間的矛盾入手,勸說秦穆公:「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您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款待他們。
這對您有什麼壞處呢?」「東道主」,從此成了接待或宴客主人的代名詞。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一段往事與城牆東門有關。
當年,孔子在鄭國與弟子走散,有人對正找尋老師的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大概是你要找的人。
後來子貢以實告孔子。
孔子聽到有人把他形容為喪家之狗,欣然說:然哉!然哉!
古城牆邊,行人寥寥。
駐足聆聽,仿佛能聽到古人往來穿梭的腳步聲,他們中應該有子產、弦高、鄧析、韓非子、張良……故城中,還有許多有意思的故事,後來變做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背後一箭、朝秦暮楚、買櫝還珠、鄭人買履……
青銅鼎
國君大墓車馬坑
新鄭故城深埋地下的秘密,總是與考古人員不期而遇。
1993年,在故城祭祀遺址,出土了一套24件的青銅編鐘,雖然比湖北曾侯乙編鐘的音域要窄一些,卻比它早了200多年。
1996年至1998年,在鄭韓故城東城區西南部,發現了17座禮樂器坑和44座殉馬坑,出土春秋時期鄭國公室青銅器348件。
此次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豐富,組合之完整,工藝之精美,在鄭韓故城考古工作中尚屬首次,鄭國社稷遺址也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6年7月,新鄭市文物局在進行普探時,在鄭韓故城東城區西南部,發現一座長25米、寬21米的特大墓葬和一座長約10米、寬約8米的車馬坑。
2002年,河南省文物局在此發掘出鄭國國君墓和車馬陪葬坑,並認定這一帶是以鄭國國君為中心的鄭國高級貴族墓地。
貴族墓地占地約240畝,墓葬4000多座,6米以上的大型墓葬180餘座,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大中型車馬坑23座。
墓葬分布之密集,幾「無臥牛之地」,這在全國同期墓葬中極其罕見。
青銅編鐘
尤其是鄭伯「中」字形大墓,轟動一時。
該墓是一座帶有南北斜坡墓道的大型豎穴土坑墓,平面狀似「中」字,總長45米,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的大墓。
新鄭,鄭國車馬坑景區。
鄭伯「中」字形大墓仍保持著出土時的模樣,其形制,堪稱巨大。
該墓為兩重棺,三重槨,層層疊疊,顯示出墓主人的高貴身份,墓中放置著複製的部分青銅器隨葬品。
《莊子·天下》《荀子·禮論》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
」此墓五重,印證它正是一座諸侯國君墓。
杜平安說,大墓出土時,骨殖已經腐朽不存,隱約見有局部的骨質粉末。
勘測表明,墓室在戰國時期已經被嚴重破壞。
韓國滅鄭後,為了破壞鄭國風水,有意採用了起墓土、盜掘、建鑄鐵作坊、棄埋未成年人和殘疾人等行為。
墓室明顯的盜洞有26個,棺槨遭到極大破壞。
據推測,這些盜洞大約是漢代至民國時期盜墓賊留下的。
儘管如此,還有不少的鼎、方壺等重器殘片和精美的玉器遺留在墓室,隨葬品的規格、大小、種類遠在李家樓鄭公大墓之上。
象牙車踵
該墓南墓道長21米,北墓道長10米,墓道底部,隨葬木質車輛總數達45輛,大、中、小型車輛齊備,是春秋時期高級車輛大觀。
有的車輛用動物長骨製作車廂,有的車輛繪有彩色圖案,一輛較大的安車車廂後部車踵上,安裝著一件長達32厘米的大型象牙雕龍飾件。
馬骨被壓在車體和立輪下,頭西尾東,肢體依次疊加,東西向4組,每組約12匹,全坑葬馬有40匹以上。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事頻繁,車輛是衡量國家軍事實力和經濟基礎的標誌。
此墓陪葬車輛超過百輛,對於「千乘之國」的鄭國而言,也是豪華陣容。
專家稱,這裡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還要早。
2017年11月,在鄭韓故城東城內西南角的貴族墓地里,鄭國3號車馬坑經過9個月的挖掘,又清理出安車4輛、殉葬馬匹122具,成為鄭韓故城內挖掘出土的最大車馬坑,再次驚艷世界。
鄭韓故城能夠留存至今,與它超強的使用價值密不可分。
從選址而言,它夾河而築,環水而就,現存高度一般在6米~19米,加上護城河水的深度,自成天險,易守難攻。
壯觀的古城,曾遭遇兩次劫難:一是如《史記正義》所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防止舊貴族東山再起,曾經「毀拆東關諸侯舊城郭」,破壞了部分城門、城闕和城垣;二是1944年,日寇曾對故城進行狂轟濫炸,城牆雖頑強屹立,但也遭局部損毀。
2017年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發掘現場
2700多年斗轉星移,故城恢弘的宮殿、喧囂的車馬早已隨風而去,也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這片神奇的土地下,究竟還隱藏著多少秘密。
只有那雄偉的城牆,與緩緩流過的溱洧之水默然相守,勾勒著古城壯美的輪廓……
往期文章連結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來源;河南日報之行走中原
活水之下,竟掩藏著深埋千年的秘密!
02年底,人類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浩浩北去的渠水將縱貫中原、穿越中華文明積澱最豐厚的腹地——河南鄭州新鄭市。誰都沒有想到,在清澈的水面之下,竟深埋著一個千年...
自家地里挖出的寶物不上繳不行?憋屈,趕緊偷賣!河南拒北大收藏
原題:靳雲鶚新鄭挖寶案(二)本文作者 倪方六上篇說了民國時新鄭農民在自家菜地里打井,發現春秋大墓的事情,故事這才開了頭,這篇繼續往下說。在這篇里,時稱「挖寶將軍」的靳雲鶚出場了。他幹了什麼事情?...
地主打井三天三夜沒出水,正準備放棄時發現了一個大驚喜
打井是一門技術活,有時候還得靠點運氣,運氣差時你再怎麼打也不出水,運氣好時沒兩下就可以弄出水來。人生也是這樣,多堅持一下,說不定就會能成功。今天我們講講一個地主因打水井打出了一個巨大驚喜的故事。
盜墓賊厲害,可留下來的東西他們並不知道!
最近,河南新密破獲了一起盜墓案,繳獲戰國時期的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銅錢等涉案文物百餘件100,其實與其相鄰的新鄭也是盜墓賊最喜歡的地方,新鄭著名的車馬坑在挖掘保護之前就曾被盜,盜墓賊盜走...
中原考古新編:巍峨城垣今猶在,禮樂兵器數驚人——鄭韓故城遺址
在鄭州以南42公里的新鄭市周圍,橫亘著一座棄築的城垣,根據文獻記載,它是春秋初年至公元前230年鄭國和韓國的都城。該城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現存南、北、東三面城牆,高10-19米,底寬40-6...
河南鄉紳挖出鄭國青銅器,縣長說這是國家的,鄉紳怒懟:這是我的
河南博物館是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它成立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是中國建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當地人都說,「先有鄭公大墓,後有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館和鄭公大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河南:考古人員佩戴微型攝像機 開放考古發掘全過程
新華社鄭州2月7日電(記者雙瑞)專家對2000多年前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遊客在旁邊「零距離」觀賞,這種奇妙的體驗在河南成為現實。2月6日,位於新鄭市的鄭國車馬坑景區啟動三號坑的考古發掘工作,全過...
穿越時空 省文博「大佬」與「最大」博物館有次約見
河南縣域經濟網訊:「大家面前的這套鄭國青銅編鐘,1996年出土,共8套,每套24枚,是我們新鄭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歷史比聞名中外的湖北曾候乙編鐘還要早。」
春秋名器:蓮鶴方壺與淅川銅禁|國之重寶: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名器:蓮鶴方壺與淅川銅禁蓮鶴方壺與淅川銅禁是春秋時期的名器,蓮鶴方壺在河南新鄭鄭國國君墓出土,銅禁是在淅川楚墓出土。它們不但代表著春秋時期的青銅工藝、技術水平,而且都含有極高的歷史信息。蓮鶴...